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清存  陈瑞英  杨超 《山东医药》2009,49(40):36-37
目的 探讨绝经前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调节蛋白(PS2)表达与患者血清雌激素(E2)水平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84例ER、PR、PS2表达状态并与血清E2水平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R、PR、PS2 表达与E2水平无相关性;乳腺癌组织分级与ER、PR负相关;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与PS2负相关;TNM分期与ER、PR、PS2负相关.结论 绝经期前乳腺癌患者ER、PR、PS2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年龄将40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青年组(≤35岁)和对照组(〉35岁),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包括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表达、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和p53表达,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无病生存(DFS)率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对照组c-erBb-2阴性表达率分别为77.8%和59.0%(P=0.028);3 a DFS率分别为84.9%和92.4%(P=0.010);青年组ER、PR阴性表达率高,p53阳性率高,淋巴结易转移,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均无差异。结论青年乳腺癌复发转移出现早,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其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ER、PR表达。结果乳腺癌原发灶中的ER阳性率69.5%、PR阳性率55.6%,淋巴结转移灶中分别为63.9%、44.4%;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ER、PR表达呈正相关(P均〈0.01),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均〈0.01)。结论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应综合考虑其原发灶和转移灶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beta,ERβ)在绝经前女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共选取肺腺癌组织标本84例,其中绝经前女性、绝经后女性及男性肺腺癌患者组织标本各28例,绝经前女性相应癌旁组织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ERβ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绝经前女性癌旁组织中ERβ表达较绝经前女性癌组织中ERβ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绝经前女性癌组织中ERβ表达较绝经后女性及男性癌组织中ERβ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绝经前女性肺腺癌患者ERβ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ERβ在绝经前女性肺腺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 TA 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中M TA 1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结果56例乳腺癌组织中39例M TA 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9.6%(39/56)。M TA 1高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和ER状况无关(P〉0.05)。结论M TA 1蛋白可作为诊断乳腺癌转移复发的参考指标,并有望成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的nm23蛋白、PS2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乳腺癌组织与56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的nm23蛋白、PS2蛋白,分析nm23蛋白与PS2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ER表达及预后的关系。结果nm2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6.19%(48/63),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ER相关(P均〈0.05)。PS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6.67%(42/63),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nm23蛋白和PS2蛋白在乳腺良性疾病中的表达均高于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nm23蛋白与PS2蛋白均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均阴性的乳腺癌患者(P〈0.05)。结论nm23蛋白、PS2蛋白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及其受体(ER)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各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雌二醇(E2)含量;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癌组织中ER表达。结果绝经后组外周血清中E2含量显著低于绝经前组(P<0.001),癌组织E2的表达水平与绝经前后无关(P>0.05),两组癌组织中E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01);SABC法结果可见,绝经前、后组分别有18例(48.6%)、20例(54.1%)癌组织中ER表达阳性,无显著差异(P>0.05);ER表达水平均与E2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含量变化不受外周血清中雌激素变化影响而保持较高含量水平,而外周血清中E2的含量变化与绝经前期和后期变化相关;ER阳性表达与绝经前期和后期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绝经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与绝经前乳腺癌的异同性。方法:对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病程、临床分期及受体状态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浸润性导管癌是绝经前后两组患苦的主要病理类型,T4和N0患者在绝经后组较绝经前组明显增高(x^2=10.62,P〈0.01;x^2=5.72,P〈0.05),N1患者则明显低于绝经前组(x^2=6.09,P〈0.05);在相同肿瘤大小情况下,绝经后组的转移率均低于绝经前组;绝经后组PR阳性者较绝经前组明显减少(x^2=13.9,P〈0.01),ER和HER-2表达则无差异;绝经前、后两组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绝经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绝经前患者总体上存在相似性,但又具有其独特性,对绝经后乳腺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伟  于文彬  胡成进 《山东医药》2006,46(11):23-24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5例乳腺癌患者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KLK6mRNA的表达,及其与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癌胚表达抗原(CerbB-2)表达的关系。结果 KLK6mRNA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明显升高,P〈0.001;伴淋巴结转移者较未转移者明显降低,P〈0.01;雌激素受体阳性者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在PR、CerbB-2阳性与阴性组无统计学意义。提示KLK6基因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  相似文献   

10.
顾敏  吴敏  党胜春 《山东医药》2009,49(44):48-49
目的探讨外周血人乳腺珠蛋白(hMAM)的表达与乳腺癌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癌基因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抑癌基因p53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标本58例,运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中hMAM的表达。结果hMAM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为34.5%,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均无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TNM临床分期及C—erbB-2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均〈0.05),而与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大小、临床病理类型、月经状态、激素受体状况、p53等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hMAM可作为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指标,hMAM与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而与激素受体及P53等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青年与老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青年(≤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96例及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15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青年组雌激素受体(ER)阴性表达率为31.25%,高于老年组的25.66%;青年组孕激素受体(PR)阴性表达率为35.42%,高于老年组的32.89%,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neu的表达率、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肿块大小等在青年组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R-2/neu的表达在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中之间的差异性存在争议。青年妇女乳腺癌ER阴性率高,生存率、无病生存率低于同期老年患者,但仍有很多生物学指标,预后相关指标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年龄可能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PLK1和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LK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16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乳腺增生组织中PLK1、PCNA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PLK1、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18/32)、71.9%(23/32),PLK1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肿瘤分期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等因素无关(P均〉0.05),与肿瘤分化程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有关(P均〈0.05)。PCNA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ER表达有关(P均〈0.05);与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PR及HER-2表达等因素无关(P均〉0.05)。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PLK1、PCNA表达均为阴性或弱表达。结论 PLK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表达与老年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 Bb-2等标记物间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34例的乳腺癌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染色测定雄激素受体、ER、PR、Cer Bb-2的表达情况,并依据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雄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病理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高达60.4%,雄激素受体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ER、PR、Cer Bb-2有相关关系(P0.05)。雄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体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以将雄激素受体作为老年乳腺癌临床分期、肿瘤转移、组织学分级的重要检验学指标,有助于提高标志物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唐秀革  花冠杰  韦利元  周卓东 《内科》2010,5(5):460-462
目的探讨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雌激素水平与血脂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关系。方法正常绝经的116例女性经冠脉造影检查分为ACS组(62例)和非ACS组(54例)。在冠脉造影前测定两组的血清雌激素、血脂和ET-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与非ACS组比较,ACS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载脂蛋白A(ApoA)水平无差异。(2)ACS组的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显著低于非ACS组,而ET-1水平显著高于非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2与TG,TC及LDL之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0.62、-0.36),与HDL水平呈正相关(r=0.41)。P与ApoB呈负相关(r=-0.55),与ApoA呈正相关(r=0.32)。E2、P均与ET-1呈负相关(r=0.36、0.38,P〈0.05)。结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脂代谢紊乱和内皮功能障碍,后者与ACS的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ER)β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我院收治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Rβ、孕激素受体(PR)、人类癌基因(CerbB-2)的表达。结果 ERβ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相关性,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ERβ的表达与与PR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与CerbB-2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 ERβ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CerbB-2与ERβ联合将有利于乳腺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吴建芳 《山东医药》2008,48(39):68-69
用ELISA法检测43例乳腺癌、12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及12位健康成年女性查体者血清中Cyclin D1的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Cyclin D1水平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肿瘤患者及健康查体者(P〈0.05),且术前明显高于术后(P〈0.05),临床分期Ⅱ期以上及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Cyclin D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认为患者血清Cyclin D1水平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动态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S)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的表达率,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别进行统计,其中年龄与性别比较采用£检验,其他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手术前、后比较,血清中VEGF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VEGF水平变化与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有无远处转移等均无明显关系。结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的水平可作为预测NSCLS侵袭、转移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70岁及以上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70岁及以上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测定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的表达,并对ER、PR、Her-2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24例患者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93/124)、71.0%(88/124),Her-2表达+++的阳性率11.3%(14/124),Her-2表达++的阳性率24.2%(30/124).ER、PR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Her-2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70岁以上乳腺癌组织中ER、PR表达阳性率高,其与临床病理预后指标不相关;Her-2过度表达与临床病理预后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CC趋化因子配体8(CCL8)、CCL2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接受乳腺癌保乳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81例作为乳腺癌组,同期体检健康女性124例作为对照组。术前留取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CCL8、CCL21。术后随访5年,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局部复发。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血清CCL8、CCL21水平,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局部复发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CL8、CCL21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CCL8、CCL2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NM分期Ⅱ期、肿瘤最大径>2 cm、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CCL8、CCL21水平高于TNM分期Ⅰ期、肿瘤最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P均<0.05);不同年龄、家族史、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的乳腺癌患者血清CCL8、CCL21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ER、PE、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A组,85例)和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组,85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A组中于绝经前发病者89.41%,浸润性导管癌为81.18%,TNM分期Ⅲ期者为48.23%,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58.82%;均明显高于B组的56.47%,63.53%,29.41%,44.71%(P均〈0.05);两组均行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后随访12~60个月,A组复发转移率为18.82%,病死率为15.29%,均显著高于B组的7.06%和4.71%(P均〈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多发于绝经前;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治疗后易发生复发和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