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经过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后脑组织中的活性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3/11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30只7d龄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12~15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对照组、缺氧缺血组和激光穴位照射组,每组10只。缺氧缺血组与激光穴位照射组动物均制作成缺氧缺血模型,在清醒状态下实施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术后在室温中恢复1~4h后,置于常压缺氧仓中,通入8mL/L氧气、920mL/L氮气(体积比)的混合气体.2h后将动物取出。缺氧缺血组不加任何治疗。激光穴位照射组于缺氧缺血后第2天,采用氦氖激光照射百会、大椎两穴,功率4mW,光斑直径3mm,每次照射10min,1次/d,同一时间进行,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各疗程间隔2d。百会穴在颅顶正中,大椎穴在C7~T1之间,背部正中。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各组大鼠常规饲养34d后,黄瞟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结果:因缺氧缺血对动物造成了伤害,缺氧缺血组死亡3只,激光穴位照射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假手术对照组、缺氧缺血组和激光穴位照射组分别为10,7和8只。①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缺氧缺血组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和激光穴位照射组[(59.70&;#177;4.03)NU/mL,(76.24&;#177;2.43)NU/mL,(72.56&;#177;5.60)NU/mL,(τ=5.03,4.83,P&;lt;0.05)]。②大鼠脑组织丙二醛含量:缺氧缺血组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和激光穴位照射组[(267.58&;#177;30.55)mmol/L,(99.87&;#177;15.48)mmol/L,(135.29&;#177;32.76)mmol/L,(τ=10.68,8.81,P&;lt;0.05)]。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能提高、诱发缺氧缺血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和活力,降低丙二醛水平。新生大鼠未成熟脑的可塑性较大,如果利用此关键时期进行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可能对脑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雄激素干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后,鼠脑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4-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完成。选择7d龄一级SD大鼠56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假手术对照组8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24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雄激素组24只,按照取材时间的不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雄激素组又分为缺氧缺血后6,24,48h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取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结扎并缝合切口,恢复2~3h后置于约5L自制常温常压密闭容器中,以1.0~2.0L/min的速度输入含体积分数0.08的氧气和体积分数0.92的氮气的混合气体,约2.5h后取出。假手术组仅做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雄激素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k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然后分别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6,24,48h后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以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发光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结果:在实验过程中,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死亡7只;缺血性脑损伤+雄激素组死亡4只;假手术组无死亡。故假手术组8只、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17只、缺血性脑损伤+雄激素组2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60.67&;#177;7.26)kNU/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缺氧缺血后6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开始降低,24h降至最低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8h后逐渐恢复后仍低于正常水平,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雄激素组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缺氧缺血后6,24,48h均明显高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接近。②假手术组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为(2.45&;#177;0.87)μmol/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组缺氧缺血后6h丙二醛含量开始升高,24h升至最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48h后逐渐恢复后仍高于假手术组的水平,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雄激素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6,24h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48h后丙二醛含量仍低于生理盐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雄激素可能通过减少抗氧化剂的消耗和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以减轻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雄激素干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后,鼠脑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完成。选择7d龄一级SD大鼠56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假手术对照组8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24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24只,按照取材时间的不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又分为缺氧缺血后6,24,48h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取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结扎并缝合切口,恢复2~3h后置于约5L自制常温常压密闭容器中,以1.0~2.0L/min的速度输入含体积分数0.08的氧气和体积分数0.92的氮气的混合气体,约2.5h后取出。假手术组仅做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k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然后分别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6,24,48h后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以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发光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在实验过程中,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死亡7只;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死亡4只;假手术组无死亡。故假手术组8只、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17只、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2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60.67±7.26)kNU/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缺氧缺血后6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开始降低,24h降至最低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8h后逐渐恢复后仍低于正常水平,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缺氧缺血后6,24,48h均明显高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接近。②假手术组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为(2.45±0.87)μmol/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缺氧缺血后6h丙二醛含量开始升高,24h升至最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48h后逐渐恢复后仍高于假手术组的水平,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6,24h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48h后丙二醛含量仍低于生理盐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雄激素可能通过减少抗氧化剂的消耗和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以减轻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体质量、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①取7d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2只)、激光非穴位照射组(16只)、激光穴位照射组(16只)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人低浓度氧(体积分数为0.08的魄,体积分数为0.92的Nz)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②模型制备前12h,后3。10,22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③大鼠于第2疗程结束后(每个疗程10d,疗程间隔2d)第2和3天做迷宫实验,用Y-型迷宫检测各组大鼠条件反射形成的次数代表其学习记忆能力。④迷宫实验后取脑进行微管关联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模型组大鼠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激光穴位照射组虽稍低于假手术组但比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长快。②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的条件反射产生次数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P〉0.05)。③激光穴位照射组微管关联蛋白2阳性染色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 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大鼠生长发育。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且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忡。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许多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低剂量氦氖激光可刺激细胞生长和促进血管再生,从而改善缺血所致的损害,而体内试验需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低剂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二级动物,五六月龄,体质量372.418g(388.48&;#177;10.57)g,由四川大学动物研究中心提供。干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将40只Sprague-Dawley(SO)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术后予以低剂量氦氖激光(2mW)血管内照射,20min/次,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样予以静脉穿刺,但无激光输出。主要观察指标:脑梗死体积比。结果:低剂量氦氖激光组血管内照射组脑梗死体积比10.43&;#177;1.04,明显低于对照组16.78&;#177;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4,P&;lt;0.05)。结论:低剂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体质量、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①取7d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2只)、激光非穴位照射组(16只)、激光穴位照射组(16只)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体积分数为0.08的O2,体积分数为0.92的N2)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②模型制备前12h、后3,10,22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③大鼠于第2疗程结束后(每个疗程10d,疗程间隔2d)第2和3天做迷宫实验,用Y-型迷宫检测各组大鼠条件反射形成的次数代表其学习记忆能力。④迷宫实验后取脑进行微管关联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模型组大鼠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激光穴位照射组虽稍低于假手术组但比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长快。②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的条件反射产生次数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激光穴位照射组微管关联蛋白2阳性染色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大鼠生长发育,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且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幼鼠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水肿加重,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及丙二醛水平增高。黄芪具有增强免疫、耐缺氧以及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药理作用。目的:观察黄芪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内科,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2/04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取新生7d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黄芪低剂量组、黄芪高剂量组,10只/组。黄芪注射液每10mL相当于生药20g(由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批号:0005028,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医院提供)。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新生大鼠在清醒局麻状态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1mL腹腔内注射;造模组每天腹腔注射质量浓度为9g/L的盐水0.1mL;黄芪低剂量组与黄芪高剂量组每天分别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1,0.5ml/次。各组于注射后即刻、第2,4天测头部血流量后断头取脑,进行脑组织含水量、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组织含水量。②各组头部血流量、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结果:实验纳入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组织含水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在造模即刻明显增加[(87.316&;#177;0.275),(88.259&;#177;0.297)%,P〈0.05],第2天仍未恢复正常水平[(86.973&;#177;0.265),(88.173&;#177;0.445)%,P〈0.05];与造模组比较,黄芪高剂量组第2天明显降低[(88.173&;#177;0.445),(86.542&;#177;0.141)%,P〈0.05]。②各组头部血流量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在造模即刻明显降低[(231.88&;#177;13.33),(139.54&;#177;10.58)mV,P〈0.051,至第4天仍未恢复正常水平[(234.57&;#177;14.38),(145.38&;#177;13.33)mV,P〈0.05];与造模组第4天比较,黄芪低、高剂量组均明显增加[(145.38&;#177;13.33),(288.45&;#177;12.89),(313.82&;#177;21.74)mV,P〈0.01]。③各组头部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造模组在造模即刻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55&;#177;5.23),(19.67&;#177;7.17)μmol/L,P〈0.05;(7.88&;#177;2.55),(4.22&;#177;0.12)μmol/L,P〈0.01],第4天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8.65&;#177;17.06),(18.65&;#177;2.12)μmol/L,P〈0.01;(5.29&;#177;0.68),(4.06&;#177;0.39)μmol/L,P〈0.05];与造模组比较,黄芪低、高剂量组第4天均明显降低[(48.65&;#177;17.06),(23.77&;#177;12.79),(24.67&;#177;11.54)μmol/L,P〈0.01;(5.29&;#177;0.68),(4.51&;#177;9.30),(3.68&;#177;0.39)μmol/L,P〈0.01]。结论:黄芪可明显消除缺氧缺血性幼鼠脑组织水肿,增加其脑组织血流量。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及减少自由基损伤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从而发挥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许多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低剂量氦氖激光可刺激细胞生长和促进血管再生,从而改善缺血所致的损害,而体内试验需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低剂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二级动物,五六月龄,体质量372~418 g(388.48±10.57)g,由四川大学动物研究中心提供.干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将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术后予以低剂量氦氖激光(2 mW)血管内照射,20 min/次,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样予以静脉穿刺,但无激光输出.主要观察指标脑梗死体积比.结果低剂量氦氖激光组血管内照射组脑梗死体积比10 43±1.04,明显低于对照组16.7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4,P<0.05).结论低剂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氦氖激光照射致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braindamage,HIBD),观察其对海马齿状回细胞增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HIBD提供新思路。方法:7d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缺血缺氧激光穴位照射组。常规苏木精-伊红、Nissl染色以及采用抗Brdu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激光穴位照射组与其他组相比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减轻,胞体内Nissl体丢失较少,海马齿状回Brdu标记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加24.06±3.5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促进了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背景幼鼠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水肿加重,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及丙二醛水平增高.黄芪具有增强免疫、耐缺氧以及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药理作用.目的观察黄芪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内科,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2/04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取新生7 d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黄芪低剂量组、黄芪高剂量组,10只/组.黄芪注射液每10 mL相当于生药20g(由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批号0005028,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医院提供).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新生大鼠在清醒局麻状态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1 mL腹腔内注射;造模组每天腹腔注射质量浓度为9g/L的盐水0.1 mL;黄芪低剂量组与黄芪高剂量组每天分别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1,0.5 mL/次.各组于注射后即刻、第2,4天测头部血流量后断头取脑,进行脑组织含水量、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1]各组脑组织含水量.[2]各组头部血流量、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结果实验纳入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各组脑组织含水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在造模即刻明显增加[(87.316±0.275),(88.259±0.297)%,P<0.05],第2天仍未恢复正常水平[(86.973±0.265),(88.173±0.445)%,P<0.05];与造模组比较,黄芪高剂量组第2天明显降低[(88.173±0.445),(86.542±0.141)%,P<0.05].[2]各组头部血流量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在造模即刻明显降低[(231.88±13.33),(139.54±10.58)mV,P<0.05],至第4天仍未恢复正常水平[(234.57±14.38),(145.38±13.33)mV,P<0.05];与造模组第4天比较,黄芪低、高剂量组均明显增加[(145.38±13.33),(288.45±12.89),(313.82±21.74)mV,P<0.01].[3]各组头部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造模组在造模即刻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55±5.23),(19.67±7.17)μmol/L,P<0.05;(7.88±2.55),(4.22±0.12)μmol/L,P<0.01],第4天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8.65±17.06),(18.65±2.12)μmol/L,P<0.01;(5.29±0.68),(4.06±0.39)μmol/L,P<0.05];与造模组比较,黄芪低、高剂量组第4天均明显降低[(48.65±17.06),(23.77±12.79),(24.67±11.54)μmol/L,P<0.01;(5.29±0.68),(4.51±2.30),(3.68±0.39)μmol/L,P<0.01].结论黄芪可明显消除缺氧缺血性幼鼠脑组织水肿,增加其脑组织血流量.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及减少自由基损伤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从而发挥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braindamage,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7日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HIBD激光穴位照射组、HIBD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用Y型迷宫检测新生大鼠HIBD后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取左脑进行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HIBD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与HIBD组和HIBD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相比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提高,BDNF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35.67±4.32)个/视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提高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 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6.16,135.19±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4.85和13.42±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6.02和33.02±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5.05和27.63±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氦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氦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氦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位照射疗法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行为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取7d龄普通级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激光非(位照射组(n=16)、激光(位照射组(n=16)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制成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10min/次,1次/d,并在同一时间进行,10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疗程间隔2d。照射(位选择大椎、百会两(。(位及非(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位。治疗结束后以三等臂辐射状Y迷宫检测Wistar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取脑组织制备切片,进行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6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缺失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激光(位照射组达到学会标准平均需要的次数(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06±4.74),(35.92±5.88),(33.94±4.68)次,P<0.05];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7.13±2.99),(27.25±5.63),(26.94±3.15)次,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位照射组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位照射组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海马结构CA1、CA2、CA3、齿状回均有大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其中以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最密集;模型组与激光非(位照射组海马结构内仍有一定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假手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A2区、CA3区和齿状回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基本同假手术组;激光(位照射组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与激光非(位照射组增加,接近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氦氖激光(位照射明显提高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氦氖激光(位照射使脑组织合成神经递质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行为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取7 d龄普通级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激光非穴位照射组(n=16)、激光穴位照射组(n=16)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制成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10 min/次,1次/d,并在同一时间进行,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疗程间隔2 d.照射穴位选择大椎、百会两穴.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治疗结束后以三等臂辐射状Y迷宫检测Wistar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取脑组织制备切片,进行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6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缺失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激光穴位照射组达到学会标准平均需要的次数(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06&;#177;4.74),(35.92&;#177;5.88),(33.94&;#177;4.68)次,P<0.05];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7.13&;#177;2.99),(27.25&;#177;5.63),(2694&;#177;3.15)次,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海马结构CA1、CA2、CA3、齿状回均有大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其中以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最密集;模型组与激光非穴位照射组海马结构内仍有一定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假手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A2区、CA3区和齿状回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基本同假手术组;激光穴位照射组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与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加,接近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明显提高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使脑组织合成神经递质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Mr 70000热休克蛋白(HSP 70)是缺氧缺血的敏感指标。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_1)是哺乳类神经节苷脂的主要种类,HSP70及GM_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海马CA_1区Mr70000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病理学损伤变化和外源性GM_1对其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完成。实验采用7日龄SD乳鼠。按随机抽签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6只,缺氧缺血组24只,缺血后治疗组24只。干预:建立HIBD模型,用免疫组化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检测缺氧缺血和GM_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脑海马组织HSP70阳性细胞及病理学改变。 主要观察指标:正常大鼠、缺氧缺血大鼠及缺氧缺后给予GM_1大鼠的海马CA_1区HSP70染色程度及神经损伤分级比较。 结果:HI后新生大鼠海马CA_1区仅能检出少量阳性HSP核蛋白,呈1级染色,海马CA_1区神经元呈较严重的缺血损伤性改变,损伤程度达3~4级。而GM1组可见应激蛋白HSP 70明显表达,24h达高峰,呈2~3级染色;神  相似文献   

16.
背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近年来提出了针刺预处理扶正学说。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及解剖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7在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完成;选用成年Wistar大鼠102只。20只用于脑组织提取液制备,82只用于后续实验。方法: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制备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82只大鼠随机分6组。空白对照组5只行空白对照,假手术对照组15只行假手术,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16只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生理盐水对照组16只先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15只先行正常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15只先行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腹腔注射分别于脑缺血造模前2h和1h进行,每只大鼠共注射2次,1mL/次。上述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d取材(即各分3小组:每小组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相应时间段取材,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光镜下进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在400倍镜下进行存神经元计数,计数区域为各片顶皮质I区V层(内锥体层)。主要观察指标: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②脑顶皮质I区V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实验过程中共有2只动物死亡,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只,100只大鼠实验数据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除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各时间段脑片镜下均可见弥散性神经元缺血缺氧性病理改变,但均无灶性坏死区。②脑顶皮质I区V层幸存神经元计数:再灌注1d,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幸存神经元密度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338.8&;#177;31.2),(753.4&;#177;60.8)个/mm^2,F=129.36.P〈0.051;再灌注3,7d神经元变性进一步加剧,但两者间无差异(F=1.76,P〉0.05)。各时间段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间的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差异不显著(F=1.76,P〉0.05)。在3个时间段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438.1&;#177;41.0),(338.8&;#177;31.2)个/mm^2;(296.4&;#177;27.1),(124.8&;#177;13.4)个/mm^2;(269.5&;#177;30.4).(1324&;#177;15.7)个/mm^2,F=129.36,P〈0.05]。结论: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可使随后发生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丢失数量显著减少,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已产生明显的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近年来提出了针刺预处理扶正学说.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及解剖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7在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完成;选用成年Wistar大鼠102只.20只用于脑组织提取液制备,82只用于后续实验. 方法: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制备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82只大鼠随机分6组.空白对照组5只行空白对照,假手术对照组15只行假手术,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16只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生理盐水对照组16只先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15只先行正常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15只先行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腹腔注射分别于脑缺血造模前2 h和1 h进行,每只大鼠共注射2次,1 mL/次.上述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 d取材(即各分3小组:每小组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相应时间段取材,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光镜下进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在400倍镜下进行存神经元计数,计数区域为各片顶皮质Ⅰ区Ⅴ层(内锥体层).主要观察指标: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②脑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实验过程中共有2只动物死亡,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只,100只大鼠实验数据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除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各时间段脑片镜下均可见弥散性神经元缺血缺氧性病理改变,但均无灶性坏死区.②脑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再灌注1 d,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幸存神经元密度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338.8±31.2),(753.4±60.8)个/mum2,F=129.36,P<0.05];再灌注3,7 d神经元变性进-步加剧,但两者间无差异(F=1.76,P>0.05).各时间段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间的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差异不显著(F=1.76,P>0.05).在3个时间段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438.1±41.0),(338.8±31.2)个/mm2;(296.4±27.1),(124.8±13.4)个/mm2;(269.5±30.4),(132.4±15.7)个/mm2,F=129.36,P<0.05].结论: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可使随后发生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丢失数量显著减少,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已产生明显的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