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俊玲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3):794-795
目的总结静脉用胺碘酮和毛花甙丙转复阵发性房颤即时疗效的监护与护理体会.方法将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毛花甙丙组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胺碘酮组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明显高于毛花甙丙组.结论加强对静脉用胺碘酮和毛花甙丙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监护与护理观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静脉用胺碘酮和毛花甙丙转复阵发性房颤即时疗效的监护与护理体会。方法:将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毛花甙丙组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胺碘酮组转复阵发性房颠的疗效明显高于毛花甙丙组。结论:加强对静脉用胺碘酮和毛花甙丙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监护与护理观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静脉用胺碘酮(胺碘酮组,20例),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20例),观察各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对用普罗帕酮无效者再次予胺碘酮治疗,3例房颤转复,但未计入胺碘酮治疗有效组。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优于普罗帕酮组(84.6%vs50.0%,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组〔(103±67)vs(172±51)min,P<0.01〕。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胺碘酮转复疗效优于普罗帕酮,安全性相似,但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毛花甙C治疗阵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法。方法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毛花甙C组(29例),胺碘酮组静脉注射胺碘酮150~300mg,随后以1mg/min的滴速予以静滴;毛花甙C组静脉注射0.4—0.8mg,观察其复律情况、心室率的变化、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毛花甙C组阵发房颤29例,复律成功14例;胺碘酮组30例,复律成功23例,两组未复律者心室率均有明显控制,QT间期及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胺碘酮组复律平均时间为5.1h,毛花甙C组复律平均时间为3.5h。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复律疗效胺碘酮高于毛花甙C。  相似文献   

5.
我科用静脉注射毛花甙C、胺碘酮来转复阵发性房颤并心衰患者46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加倍他乐克转复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38例,口服胺碘酮0.2 g,3次/d;胺碘酮加倍他乐克组39例,口服胺碘酮0.2 g,3次/d,倍他乐克12.5 mg,2~3次/d,或倍他乐克缓释片23.75 mg ,1~2次/d ,观察阵发性房颤转复情况、心率、QT间期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48 h转复21例(占55.3%),胺碘酮加倍他乐克组48 h转复28例(占71.8%),P<0.05。未转复者心率下降15%及32%,P<0.05,QT间期两组与复率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副作用。结论口服胺碘酮加倍他乐克转复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124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Ⅰ组(胺碘酮)、Ⅰ组(胺碘酮+氯沙坦),观察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7 d房颤转复率Ⅰ组为84.48%,Ⅱ组为94.44%.随访1 a时窦性心律维持率Ⅰ组为70.24%,Ⅱ组为86.48%(P<0.05);左心房内径Ⅰ组为(38.25±1.52)mm,Ⅱ组为(35.12±1.46)mm(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8.
普罗帕酮与去乙酰毛花甙丙静脉注射治疗80你阵发性房颤病人。结果显示:普罗帕酮对惭发性房颤有很好的转复作用,对不能转复者,也可有效降低心室率,总有效率达85%,转复率达70.0%。而去乙酰毛花甙丙有效率为75%,转复率仅为35%,二组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志平  扈秀丽 《临床荟萃》2003,18(15):855-857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 (房颤 )的疗效。方法 选择 4 9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胺碘酮组 (2 5例 ) :胺碘酮 15 0mg+生理盐水 10ml,静脉注射 ,10分钟注射完毕 ;普罗帕酮组 (2 4例 ) :普罗帕酮 70mg +生理盐水 10ml,静脉注射 ,5~ 10分钟注射完毕。观察 10~ 2 0分钟若未转复可重复应用 ,最大累积量胺碘酮为 4 5 0mg ,普罗帕酮为 2 10mg。 结果 转复率 :胺碘酮组 76 % (19/ 2 5 ) ,普罗帕酮组 75 % (18/2 4 ) ,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0 0 4 2 ,P >0 .0 5 )。转复时间 :胺碘酮组 (4 8.1± 15 .9)分钟 ,普罗帕酮组 (38.7± 14 .9)分钟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 .13,P <0 .0 5 )。结论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 ,但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毛花甙C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择由各种心脏病引起的48例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25)和毛花甙C组(n=23)。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静注后,以0.8~1mg/min维持静脉点滴,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甙C组:近1周未用洋地黄者,以毛花甙C0.4 mg静脉注射;近1周口服地高辛者,以毛花甙C0.2 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两组复律情况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甙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3%(19/25)和61%(14/23);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14±10)min和(30±5)min;用药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6%和3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5;P<0.01)。两组用药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心室率,作用迅速、安全有效,不影响心功能,临床可作为急诊控制伴有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快速房颤心室率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和护理技巧。方法:对26例房颤患者给予胺碘酮转律治疗,先静脉匀速注射,后静脉微量泵注射。结果:26例患者中有22例转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为84.62%,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有效转复持续性房颤,且安全性高。加强护理,精确给药和严密监测是降低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静脉普罗帕酮转复新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方法 :有症状就诊的经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房颤患者 42例 ,发作时间 <48h ,剔除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及甲亢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普罗帕酮组和静脉毛花甙C组。普罗帕酮组采用 3 5mg ,5min内静脉注射 ,观察 10分钟未发者 ,再加 3 5mg ,最大剂量 14 0mg。毛花甙C组 0 .4mg静脉滴壶入 ,若 4h内不转复再加 0 .2mg。所有患者均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比较两组 4h和 8h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 :普罗帕酮组 2 1例 4小时内转复 9例 ,8h内共转复 14例 ,转复率 66.6%;平均复律时间 1.9h。毛花甙C组 8h转复率 3 3 .3 %,平均复律时间 3 .7h。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小剂量分次给药 ,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高、安全 ,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4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有心脏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66例)加用胺碘酮静脉注射用药,对照组(38例)加用西地兰静脉注射用药,观察两组患者用药2 h内快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组用药后显效(转复窦性心律)率(56.06%)高于对照组(31.58%),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转复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04—05/2007—05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急诊内科观察收治的30例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从而了解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并评价其减慢心室率的作用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63例(男32例,女31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28)、胺碘酮组(n=35).前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1次.后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以1 mg/min维持6 h,再以0.5 mg/min维持18 h,转复后即刻停药.观察给药后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c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布利特组转复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67.9% vs 40.0%,P=0.028),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0.11±11.54) min vs (523.31±277.73) min,P=0.000];伊布利特组10 min、30 min时对心室率和QTc影响大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有2例出现轻度低血压,1例胃肠炎,伊布利特组出现2例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但用药前后必须加强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新近发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79例心功能Ⅰ-Ⅱ级(NYHA分级)且持续时间〈24h的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组比较用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结果转复率两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明显短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新近发生快速房颤效果相似,均有较高转复率,普罗帕酮转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入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16%。快速房颤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减少,使AMI之后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尽快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或将其转复为窦性心律。以往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洋地黄制剂,近年来静脉应用胺碘酮逐渐增多,也有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胺碘酮和地高辛具有更好的疗效。为此,我们比较了静脉单独应用胺碘酮与胺碘酮、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联合应用对AMI合并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食管癌剖胸术后新发阵发性房颤患者36例,随机分为毛花甙C+阿替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前组静推毛花甙C后24h改为口服阿替洛尔,后组静推胺碘酮后24h改为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转复窭性心律的成功率厦对心室率的控制。结果:两组48h内转复成功率分别为60.87%和84.61%,组阃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48h心室率均控制理想,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认为两组治疗方法都为食管癌术后并发房颤的有效的处理措施,合理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使用胺碘酮对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法40例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胺碘酮组和安慰剂组,每组20例。胺碘酮组术前3d开始胺碘酮200mg口服,3次/d,术后当天通过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输注600mg胺碘酮,能进食后改为胺碘酮200mg口服,3次/d;1周后改为200mg口服,2次/d;再1周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一直维持。安慰剂组以安慰剂代替胺碘酮,服药时间和方法同胺碘酮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率、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65%vs30%,P〈0.05)。随访6个月,胺碘酮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优于安慰剂组(70%vs0,P〈0.05),而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安慰剂组缩短[(1.8±1.7)d vs(2.8±1.5)d,(11.3±2,4)d vs(13.4±3.2)d,P均〈0.05]。结论胺碘酮可以有效地将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的房颤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缩短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在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心房颤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但也有部分心房颤动患者不能检出任何异常,阵发性心房房颤发作通常〈24h,可自行转复或经药物转复。有症状的患者需要尽早抗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药物及电复律,绝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作为首选。现将静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