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供及用于治疗颈部不同程度的瘢痕挛缩的方法.方法 对10例患者分期手术: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利用尺侧上副动脉或尺侧返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松解颈部瘢痕挛缩后的创面;Ⅲ期时将扩张皮瓣断蒂,扩张皮瓣最大面积25 cm×15 cm.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及性状接近颈部正常组织,外形良好,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的继发畸形.结论 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治疗颈部瘢痕挛缩,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分期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在转移期间上肢与头部问的强迫体位固定的痛苦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探讨浅层组织扩张器的植入、供血方式及在面部瘢痕挛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将不同大小的皮肤扩张器植入面部、颈部及上臂内侧的深筋膜浅层 ,形成较薄的扩张皮瓣 ,转移修复颜面部烧伤后的瘢痕挛缩 118例 ,16 4个皮瓣。结果 除 4例颈浅部扩张皮瓣因血肿、感染而出现皮瓣远端不同层次坏死外 ,其余 16 0个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皮瓣最大面积为 34cm× 32cm ,蒂宽 10~ 12cm。结论 将皮肤扩张器植入面部浅筋层、颈阔肌浅层或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的皮下 ,手术易操作 ,保留了颈部及上臂主干浅静脉而形成以浅静脉属支为蒂的扩张皮瓣 ,血供可靠 ,皮肤易扩张 ,可获得更大面积的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相似文献   

3.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颜面部缺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及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 方法 选择面部瘢痕挛缩患者 7例 ,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 ,利用尺侧上副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 ,Ⅲ期时用扩张皮瓣断蒂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扩张皮瓣面积最大 15cm× 10cm。 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色泽接近面部正常组织 ,外形良好 ,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切口瘢痕。 结论 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但治疗需要时间较长 ,上肢与头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张后的上臂内侧逆行皮瓣的血液供应,及其在大面积面部瘢痕挛缩合并鼻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一侧无明显瘢痕的上臂,Ⅰ期手术将800 ml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分别将皮瓣两侧及近心端行延迟手术;Ⅲ期以肘部为蒂将延迟皮瓣转移至颜面、鼻部,皮瓣面积最大20 cm×18 cm;Ⅳ期行断蒂手术.结果 自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对11例大面积的面部瘢痕挛缩合并鼻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术后经1~3年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的移植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接近,移位器官复位良好,鼻外形满意.结论 扩张后的上臂内侧逆行皮瓣能提供充足的组织量,将大面积的面部瘢痕挛缩和鼻缺损作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进行修复,方法可行.但疗程较长,上肢与头部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5.
自 1999年以来 ,我们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鼻背瘢痕挛缩 ,获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2例 ,女 4例。年龄 2 0~ 31岁。烧伤 4例 ,开水烫伤 2例。其中面部增生性瘢痕 4例 ,萎缩性瘢痕 2例 ;下眼睑外翻 3例 ;口角畸形 2例 ;鼻孔狭窄 2例 ;鼻孔外露 4例。均应用左侧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手术分二期进行 第一期 :局部浸润麻醉下 ,在左上臂外侧切开 4~ 6 cm,紧贴深筋膜浅层向臂内侧分离 ,形成包括整个臂内侧区域之囊腔 :上达腋窝下 4 cm,下至肘横纹上 5 cm,前后界为臂前后正中线。止血后置入 6 0 0 ml皮肤扩张器一…  相似文献   

6.
胸三角扩张薄皮瓣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勇  高建华  姜平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568-1570
目的:探讨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理想修复方法方法:利用胸三角皮瓣扩张形成薄皮瓣修复瘢痕创面,手术分两期,第一期于胸三角皮瓣深筋膜浅层剥离放置300~80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充分扩张及维持2个月左右。第二期取出扩张器形成扩张薄皮瓣。切除面颈部瘢痕,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所有皮瓣成活良好,后期皮瓣色泽与面部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回缩,无臃肿,面颈部形态美观。结论:利用胸三角扩张薄皮瓣修复面颈部较大面积瘢痕是效果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臂内侧皮瓣深筋膜浅层以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0侧,左右各半,乳胶灌注血管。四倍放大镜下由浅入深进行解剖,观察浅筋膜层内血管的吻合情况、吻合支的数量及皮动脉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结果:上臂内侧自深筋膜浅层平面发出的皮动脉8~9支,各皮动脉于深筋膜浅层内发出分支沿纵行方向相互吻合。上臂皮瓣的中轴部位即内侧肌间隔区域吻合支最为丰富,其次为上臂内侧偏后部分。每侧肢体均有2~5支明显的贯串上臂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皮瓣的中部及偏后侧部位。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臂内侧肌间隔区域,最远分支距肘横纹(3.47±1.50)cm,近端分支距腋窝横皱襞距离(1.64±1.22)cm。结论:上臂内侧皮瓣血供介于轴型皮瓣与任意型皮瓣之间,切取时长宽比例超过任意型皮瓣。皮瓣为双向供血,无论以近端为蒂还是以远端为蒂切取皮瓣均是安全的。以内侧肌间隔为轴线,沿深筋膜浅层设计顺行或逆行皮瓣血供均可靠,切取皮瓣安全,如需扩大切取皮瓣,向后扩展延伸比向前扩展血供更可靠。皮瓣制作时蒂部尽可能置于肌间隔区域,蒂宽约4cm。以近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近端距腋窝横皱襞需超过3cm,远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远端距肘横纹需超过5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在大面积面颈部瘢痕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收治的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预扩张的上臂内侧皮瓣或锁骨上动脉穿支加皮瓣作为第1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遗留的缺损;于同侧背部切取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作为第2皮瓣修复第1皮瓣供区;背部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形态及瘢痕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 男8例, 女5例;年龄5~36岁, 中位年龄14岁。13例中有12例为烧伤后瘢痕, 其中面部瘢痕5例, 颈部瘢痕1例, 面颈部瘢痕6例;面部血管瘤放射治疗后瘢痕1例。瘢痕切除、松解后缺损范围为12.0 cm × 8.0 cm~24.5 cm × 8.0 cm。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3例患者第1皮瓣为预扩张锁骨上动脉穿支加皮瓣, 10例为预扩张上臂内侧皮瓣, 皮瓣面积为23.0 cm × 7.0 cm~27.0 cm × 14.0 cm;5例患者第2皮瓣为背阔肌肌皮瓣, 8例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皮瓣面积为18.0 cm×7.0 cm~25...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黑痣的方法。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7月,共16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或黑痣患者采用上臂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其中面部瘢痕患者14例,面部黑痣2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18~36岁。手术分三期进行,一期在面部病变同侧上臂植入扩张器,持续注水约3个月,二期行皮瓣延迟术,三期将上臂内侧皮瓣带蒂转移,病变切除。四期断蒂。结果:1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颜色接近面部周围皮肤,局部瘢痕牵拉畸形者亦改善明显,随访6~12个月,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臂内侧皮瓣为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病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额部瘢痕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按逆行设计原则,在患者上臂内侧无瘢痕,且肩关节、颈部活动无受限的情况下,在上臂外侧做切口,置入扩张囊;超量注水后,允分考虑瘢痕切除、松解后创面大小及扩张皮瓣回缩等问题,先行拟转移皮瓣延迟术。术后7d行额部瘢痕切除,皮瓣带蒂转移术。于3周后行皮瓣断蒂、舒平修复额部瘢痕切除后的剩余创面。结果本组共7例患者,均采用扩张后上臂内侧皮瓣带蒂转移术。术后皮瓣无血运障碍,效果良好。结论扩张后上臂内侧皮瓣是修复额部瘢痕切除后创面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锁胸部扩张皮瓣与逆行皮瓣联合修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4月~2003年5月,收治16例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52岁。病程6个月~17年。伴有不同程度颈部活动障碍和面部组织牵拉,牵拉部位包括下唇、口角、鼻翼以及眼部组织等。一期手术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和胸廓内动脉第2、3穿支部位埋置扩张器,定期注水。二期手术彻底松解或切除颈部瘢痕,纠正挛缩畸形,锁胸部扩张皮瓣与胸廓内动脉穿支逆行皮瓣修复颈部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9cm×5cm~15cm×7cm。结果术中1例出现胸廓内动脉穿支逆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皮瓣血运改善。术后16例皮瓣均成活。获随访6~30个月,平均9个月。颈部后仰45°,侧屈旋转自如,外观改善满意,颏颈角明显,无下唇牵拉和乳头移位等。结论采用锁胸部扩张皮瓣与胸廓内动脉穿支逆行皮瓣联合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后期瘢痕少,发生再次挛缩的可能性减少。  相似文献   

12.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17例。结果本组皮瓣面积(10 cm×8 cm)~(15 cm×9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7例随访3个月~5年,皮瓣外形良好,色泽与面部皮肤相近,供瓣区遗留瘢痕较小。结论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效果良好,虽所需时间长,且需强迫体位固定,但仍不失为面部整形修复的可选之法。  相似文献   

13.
向上臂延伸的肩胛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向上臂延伸的肩胛游离皮瓣一期修复面颈部和上唇瘢痕切除后创面.方法 在设计肩胛游离皮瓣时,应用常规的肩胛旁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所遗创面,同时,将肩胛皮瓣向上臂后内侧延伸,延伸部分用以修复上唇缺损.结果 本组6例,均为烧伤后上唇、面颈部瘢痕患者,皆应用向上臂延伸的肩胛皮瓣修复上唇、面颈部瘢痕切除后所遗创面,背部肩胛旁皮瓣面积为22 cm×11 cm~40.0 cm x 9.5 cm,平均36.57 cm×10.20 cm,向上臂延伸的皮瓣面积为7 cm×4 cm~12 cm×4 cm,平均10.32 cm×3.67 cm,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向上臂延伸的肩胛游离皮瓣,其延伸部分的血供除来自旋肩胛动脉的分支血管外,旋肩胛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之间还存在直接交通支血管,旋肱后动脉切断后,旋肩胛动脉通过上述直接交通支血管可以供应旋肱后动脉在上臂的皮肤分布区;将肩胛游离皮瓣向上臂延伸,可在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同时,修复上唇缺损,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的方法。方法:自2007以来,应用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7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31岁。瘢痕面积最小10cm×7cm,最大15cm×12cm。结果:左侧臂供瓣3例,右侧臂供瓣4例;面部受区2例,头部受区5例。应用皮瓣面积10cm×8cm~15cm×13cm,全部成活。电话随访3例,术后半年至一年,患者满意。结论:①应用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供区隐蔽,血供可靠;②本文方法皮瓣转移灵活,可达颅顶区域,作为头、面部瘢痕修复方法的补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上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与面颌部瘢痕瓣置换移植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上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烧伤患者面颌部瘢痕瓣带蒂置换移植后的效果。 方法 根据9例患者面部瘢痕大小,按逆转计划法于上臂前内侧设计横行皮瓣,上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长宽比例(1. 0~1. 5)∶1. 0;面部瘢痕瓣长宽比例为(1. 0~1. 2 )∶1. 0。用皮瓣覆盖面部创面,上臂供区创面缩小后应用带蒂面部瘢痕瓣修复,相互带蒂置换移植,术后14—16d断蒂。 结果 9例患者皮瓣与瘢痕瓣置换移植后,两瓣全部成活,外形恢复较好。 结论 上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与面颌部瘢痕瓣带蒂置换移植术,是修复烧伤患者面颌部大范围瘢痕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authors introduced the "Super-thin flap" concept, which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SVN) flap, in 1994. Since 1994, we have reconstructed face and neck scar contractures using various types of "Super-thin flaps." In this report, we introduce expanded "Super-thin flaps"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ce and neck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patient. METHODS: Since 2000 we have used 21 expanded flaps to reconstruct 21 face or neck scar cases in nine males and 12 females. In the first operation, an expander was inserted on the fascia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nd then about 1,000 cc of saline was injected during a 2-month period. In the second operation, the flap was thinned primarily and applied to the recipient site. Three weeks after the second operation, the pedicle of the flap was cut down and sutured. RESULTS: Flap size ranged from 4 cm x 14 cm to 10 cm x 22 cm. Expanded volume ranged from 800 cc to 1,200 cc. All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and scar tissues were replaced with normal skin. Flaps did not shrink after the operations, and contractures did not recur. CONCLUSION: Advantages of the expanded flaps are presented: (1) Large flaps can be harvested because of the expander; (2) Extremely thin flaps can be safely employed; (3) Texture and color match are good; (4) Donor site can be closed primarily; and (5) Microsurgery is not required. However,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method is the requirement for two or three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7.
颈胸部预构扩张皮瓣在颜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建立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以颈胸区皮肤为扩张对象的预构皮瓣技术用于重建颜面.方法 选择严重颜面部烧伤的患者为治疗对象.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筋膜瓣,与面动脉或甲状腺上动脉吻合,植入颈胸部皮下,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预构岛状超薄皮瓣,用于面颈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术后随访重建颜面的肤色、质地、表情恢复情况.结果 临床治疗9例患者.术中切取筋膜瓣的面积平均为6.3×11.2 cm,经过平均16.7周扩张后,扩张器平均注液1670 ml,预构皮瓣的面积为12 cm x 15 cm~15×32 cm.所有病例面颈部创面均有效覆盖,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二期术后皮瓣出现不同的程度静脉回流障碍,2例发生皮瓣远端边缘小部分坏死,3例行蒂部修整.术后随访,转移皮瓣与修复部位周围的皮肤色泽、质地接近,面部表情、形态恢复自然.供区大腿未出现肌力减弱或感觉异常现象.结论 以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筋膜瓣为血管载体,结合组织扩张技术,于颈胸部形成的预构皮瓣是修复颜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cm,平均6.2cm,筋膜瓣面积4cm×3cm~7cm×7cm,平均5.7cm×4.9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cm×5cm~8.0cm×7.5cm,平均6.4cm×6.1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最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