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日周期的古典原义。二、地方时与子午流注的关系。三、应用举隅。以“一日一夜五分之”为例,概论了子午流注在地方时日周期中应用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2.
吴澄以易学贯通医学,在其医学著作《不居集》中以八卦统括八种失血的病因,以六十四卦表征失血的兼证,展现了《周易》“简易”的思想;用八卦展现发热的不同症候,体现了《周易》“变易”的思想;以《河图》论说柴胡剂的五行用途,体现了《周易》“不易”的思想。《不居集》的医易思想为人们执简驭繁地诊疗失血证、热证、肝经血少等病证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读刘渡舟教授所编《伤寒论诠解》对桂枝汤方下“微似有汗”之“似”释为“嗣”的假借,认为有欠妥贴。查《辞源》对“似”之解凡五,如“以似以续”“似续妣祖”“是以似之”等“似”字,就为假借的“嗣”解,此“似”始有继承和持续之义。《诠解》误将“微似有汗”的(...  相似文献   

4.
阐述《内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观点与治疗思路,介绍彭德忠教授基于《内经》理论与刺法发展而来的 “筋骨理论”与“过骨输刺法”。从《内经》以“骨”为主出发,彭德忠教授认为当前治疗LDH应“筋骨并重,以筋为主,以筋-骨-筋 为本质”,针刺治疗时“以刺到病所为原则,以过骨输刺为刺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历代许多《金匮》名家,对条文中“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之“下利”一证,都大惑不解,或日痢疾、或日经水,只得以所谓正误的手法,改“下利”为“下血”。程云来《金匮要略直释》和吴谦《医宗金鉴》皆当“下血”字解。从第二至第七版《金匮》教材也从此说,似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24日凌晨(北京时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登上了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7.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后扩充成《针灸大成》。其中《胜玉歌》、《治症总要》和《杨氏医案》三篇,记载杨氏的用穴经验和临证实例。本文结合杨氏的学术理论,从“执要驭繁”、“以奇辅正”和“随证变通”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见杨氏的理法方穴自成体系,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万森 《中医研究》1995,8(1):14-16
《金匮要略》“相搏”病机探陕西710004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万森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相搏“相搏”病机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一种杂病病机。现对其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理解张仲景的病机思想。“相傅”释义“搏”,《辞海》释义为“搏斗;拍击...  相似文献   

9.
锡类     
元代李仲南著有《永类钤方》二十二卷,其中骨伤内容较多。该书撰写时仲南老母犹在,因名为《锡类钤方》,而刊刻时令堂已殁,遂更名日《永类钤方》。“锡类”语本《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毛传:“类,善也。’种南截取《诗》中的“锡”、“类”成词,以表示孝子之心的意思,即以此书奉献高堂,表达事亲之情。及至老母作故,改作“永类”,则用来表示以善施及众人。  相似文献   

10.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后扩充成《针灸大成》。其中《胜玉歌》,《治症总要》和《杨氏医案》三篇,记载杨氏的用穴经验和临证实例。本文结合杨氏的学术理论,从“执要驭繁”,“以奇辅正”和“随证变通”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见杨氏的理法方穴自成体系,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产于山阳,采以端午。 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李言闻《蕲艾赞》 【引言】 诗载《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艾“集解”——“时珍曰……先君月池翁,讳言闻,尝著《蕲艾传》一卷,有赞曰…”据此可知“蕲艾赞”出自李时珍之父李言闻《蕲艾传》。  相似文献   

12.
以反义词相互解释,这在训沽中称为反训。《尔雅·释治》对“祖”、“乱”、“故”作了如下的解释:祖,存也。乱,治也。故,今也。郭玲的《尔雅注》云:“以祖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故为今,此皆训站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这里从医古文中撷取数例,以飨读者。删:本为删除。反义为训,释为保留。《医古文·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句中“其要”指的是刘歌所写《七略》中的重要部分。既是重要部分,又焉可删除?因此,这里的“删”要从反义理解,是“保留”之义。全句是说:现在保留了刘欧《六略冲重要…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其中《方技略》著录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本文就《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所述内容,从文献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将其分析总结为四方面:1.“条其篇目,撮其指意”—《汉志》图书整理著录方法。2.“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方技略》图书四分法。3.“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重视医学的思想。4.“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以医从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的“以我知彼”谭世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89)“以我知彼”是以种取类比象的推理方法,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因为“我与彼同”,故能“以我知彼”,这就应用了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5.
张亚 《中医药文化》2006,1(4):42-42
所谓文化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文化、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同时被当作某种规范加以保持的习俗。 从一些中医书籍的名称中,可以看出中医是有着十分明显的人文背景的。比如在《济阴纲目》、《宁坤秘笈》、《济阴举要》等妇科书中常用“阴”、“坤”二字,这是因女属阴,在八卦为坤,故多此类名;道家称目为银海,故有以《银海精微》、《银海指南》等命名的眼科书;又道家《阴符经》有“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之语,故明代倪维德眼科专著为《原机启微》;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格致”即格物致知,语本《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古代儒者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  相似文献   

16.
对《难经》“命门”一词的由来、《难经》“命门”说的发生与解剖学方法的关系、《难经》“命门”贵于“心”的依据、《难经》以“命门”与何腑为表里、《难经》对肾与命门关系的认识、《难经》“命门”与《医贯》“命门”的本质区别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毅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养生略要》亦云:“五味养精神,强魂魄”,可见饮食於健康主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对古代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光  刘爱玲 《中医研究》1998,11(5):15-16
中国古代逻辑思维方法,主要表现为《墨经》“以类行之”,“异类不比”的形式逻辑和荀子“辨合”与“符验”的辨证逻辑。它为张仲景研究伤寒病,撰写《伤寒杂病论》在方法论上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张仲景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了创造性的贡献。现就此进行两点探讨。以《...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热厥证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热厥证机理探讨王仲彬(江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热厥证病因病机《伤寒论》热厥证与《内经》所论不同。《内经》热厥证,因酒色劳倦所伤,由“肾气有衰,阳气独胜”而致,以“手足为之热”为主证。属虚证范围,治以滋阴降火。...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尤其以叶天士为代表。有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说:“水火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管子·牧民》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中医“治未病”最著名的论断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思想出处,具体作法后世医家论述颇详(养生、饮食居处、情志调节等),但这些作法只是医生去说教患者,最终靠患者的自修,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作者身为“治未病”科的医生,时时在考虑难道“治未病”就是靠所谓的养生、调情志等世人皆能为之方法作到的吗?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为一整体,“治未病”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故仍在中医的整体观的园囿内,研究“天”“地”对人影响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本文就想谈一下五运六气如何应用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