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 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检出致泻病原体 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9.83%,病原作顺位依次为 A组轮状病 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枸橼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 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 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 出率。结论A组轮找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 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西南战区部队驻地感染性腹泻病原分布特点,探讨其腹泻病原流行病学特征,为腹泻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腹泻症候群监测方案》采集部队驻地腹泻病人新鲜粪便标本检测致泻病原。结果从379份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21种腹泻病原体191株,检出率为50.40%。病原体顺位依次是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气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EIEC、志贺菌和寄生虫、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及其它病原菌。腹泻发病人数15~59岁年龄段最多,其次是5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的人群,6~8月份是发病高峰期。结论引起西南战区部队驻地腹泻的病原菌种类多,有年龄、季节分布的特点。监测中建立的病原谱,对西南战区感染性腹泻病原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海口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肠道致病菌的感染状况,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将送检的腹泻患者肛拭子标本进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等致泻性弧菌的检测。结果 共检测281份标本,检出病原菌58株,阳性率为20.64%,其中副溶血弧菌检出40株,所占比例最大,达68.97%,其次为气单胞菌6株(10.35%),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8.62%),沙门氏菌4株(6.90%),志贺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河弧菌各1株(1.72%)。结论 海口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肠道病原菌种类较多,以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最高,应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4.
1986年7月至1987年6月,对湖北省麻城示范县308例0~5岁急性腹泻婴幼儿和185名同龄健康婴幼儿粪便作了病原体检测。结果发现,腹泻儿粪便病原体总检出率为61.7%,健康儿为18.4%。前者粪便中轮状病毒、志贺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8.5%、15.9%和12.3%,后者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6.5%和4.9%。冬春季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而夏秋季志贺菌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云南战区腹泻病原菌进行监测,掌握其腹泻病原谱的构成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军队和地方腹泻病的防控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集监测点肠道门诊腹泻患者新鲜粪便标本,按统一制定的监测方案,操作规程检测志贺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IEC、ETEC、EPEC、EHEC、EAggEC)、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以及其它肠道病原菌。结果从588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各类病原菌220株,检出率为37.41%。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6.80%)、费劳地枸橼酸菌次之(5.95%)、居第三位的是志贺菌(4.25%)、列第四位的是奇异变形菌和阴沟肠杆菌(3.23%)、排第五至第七位的分别是产酸克雷伯菌(2.89%)、侵袭性大肠杆菌(2.21%)和气单胞菌(1.53%)。不同年龄组检出率为29.11%~48.34%之间,其中36~4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检出率5、8、9月份较高。结论通过对腹泻病原菌监测,了解腹泻病原菌的组成,建立病原谱,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军队和地方腹泻病的研究、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儿童腹泻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1023例住院腹泻儿童进行了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376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36.75%.婴儿期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幼儿期以痢疾杆菌、轮状病毒、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病原.痢疾杆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低、其次为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呋辛;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噻肟、头孢呋辛.传统的一线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普遍存在耐药情况.结论 儿童腹泻病原菌类型复杂、多样,在诊治中应重视病原学诊断和合理应用抗生索.  相似文献   

7.
为了监测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病原体及其构成变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9月作者对武汉市1446例急性腹泻病人进行了检测,检出肠道病原体8种548株,检出率40.39%,其中轮状病毒228株,志贺氏菌183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73株,空肠弯曲菌53株,其它病原体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二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者84例,提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因是多病原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北京市房山区腹泻病例肠道病原体的感染情况,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集北京市房山区某2家二级医院未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弯曲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和腺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结果 392例腹泻病例,男性219例,女性173例,以青年为主。至少一项病原体阳性的腹泻病例84例,检出肠道病原菌89株,检出率为22.70%,弯曲菌35株,诺如病毒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4株,沙门菌10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轮状病毒4株,扎如病毒2株,肠道腺病毒2株。病原体检出高峰为4~10月。其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熟食冷荤31例,水果蔬菜9例和凉拌菜8例;食用方式主要为直接食用43例;食用地点主要为居家53例。结论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北京市房山区腹泻病例病原体检出率有所下降,种类多样,以弯曲菌为主,应继续监测并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以提升当地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的病原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 3家哨点医院符合腹泻病例定义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粪便标本92份,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沙门氏菌、志贺菌、致泻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从92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出14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5.22%.其中致泻性大肠杆菌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2.86%,其次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分别占28.57%、21.14%.夏秋季为发病高峰,3岁以下幼儿居多,占阳性者的64.29%.结论 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病主要病原菌是致泻性大肠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婴幼儿腹泻标本的病原学特点及病原学与pH值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2005年7月~2007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1 044例0~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及pH值检测.结果 ①1 044例患儿腹泻标本病原学阳性473例(45.31%),检出病原18种402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茵、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茵以及轮状病毒三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7.07%、31.59%、31.34%.主要病原有轮状病毒、志贺菌、克雷伯菌等.②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值>7占明显优势,病原阴性腹泻标本、轮状病毒阳性腹泻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值<6占明显优势,前者pH值与后三者pH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茵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逐年上升,已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值可作为急性腹泻病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海省腹泻症候群细菌性致泻性病原菌谱的分布特点及病原谱构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12月青海省2所哨点医院共304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增菌培养后,可疑菌株用VITEKII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鉴定。结果304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出52株菌株,分离率为17.11%,其中沙门菌15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株6株、志贺菌2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株、副溶血弧菌1株、嗜水气单胞菌1株、EHEC0157H72株;弯曲菌未检出。结论志贺氏菌、沙门氏菌为青海省细菌性腹泻病人的主要病原菌,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加强监测和防治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A组轮状病毒是全世界儿童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尤其是婴幼儿重型腹泻的首要致病原,预防轮状病毒腹泻己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扩大预防接种的目标[1].聂波丽等报道我国长沙地区轮状病毒腹泻占儿童腹泻病第二位,农村高于城市的2倍[2].90年代国内一些地区报告轮状病毒检出率约40%-50%.近年来,湖北荆州地区儿童轮状病毒的流行病情况未见报道.本文对荆州地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腹泻病患儿1230例作轮状病毒的研究,为我国及本地区儿童腹泻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的种类分布比例,了解海淀区细菌性痢疾的菌群特点。方法:对128例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便标本检测志贺菌属、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128份菌痢病人便标本中共检测出细菌33株,其中,志贺菌属1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8株,变形杆菌属5株,副溶血性弧菌属4株,未检出沙门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海淀区痢疾患者致病菌以福氏志贺菌较多。  相似文献   

14.
夏季腹泻病人2197例的患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夏季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7—2008年到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夏季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粪便常规检测及粪便培养,并对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腹泻的高发季节为7、8月份,21~40岁病人最为常见,病因多为食用被污染的肉制品或海鲜食物。细菌性腹泻和非细菌性腹泻病人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差别。粪便检出致病菌位列前3位的是:弧菌科、变形杆菌属和志贺菌属。2008年就诊病人的总数及细菌性腹泻病人所占比例均较2007年明显下降。结论致病弧菌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正确使用抗生素对治疗腹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宝安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情况,为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辖区内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检测标本2310份,病原菌的检出率为12.29%(284/2310)。分离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是沙门菌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高峰在6-9月;沙门菌感染中婴幼儿占52.56%,副溶血性弧菌在20~40岁多见。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辖区内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茵,加强夏秋季海产品的监测和针对特定人群的饮食安全教育是腹泻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发生婴幼儿腹泻的原因.方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大便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全村共发生接种疫苗后的偶合腹泻病例4例,死亡2例,大便标本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阳性,均培养未分离到致泻性弧菌、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论:为接种疫苗偶合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死亡病例为急性腹泻导致严重脱水所致,排除预防接种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小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190例标本,病原微生物检出41例,检出率为45.6%。其中,致病菌7例,占17.1%;病毒34例,占82.9%。男43例,病原体检出19例,占44.2%;女47例,病原体检出22例,46.8%,男女病原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2在7例致病菌种,沙门菌4例,占57.1%,在34例病毒标本中,轮状病毒22例,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占64.7%。32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中,6个月-3岁组14例,占63.6%;低于6个月组4例,3-6岁组4例,分别占18.2%。6个月-3岁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几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6个月-3岁小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群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广州地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于1983年7月至1984年6月,对1505例门诊腹泻病例进行了霍乱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茵、ETEC—LT、EPEC 及轮状病毒的检测,总检出率为26.58%。其中志贺氏菌检出率为10.50%;轮状病毒检出率为9.8%;ETEC 的检出率为5.38%。未检出霍乱弧菌及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不同病原性腹泻的人群、季节分布各有不同。为腹泻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收集西南战区部队和地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做细菌分离与鉴定,分析病原菌组成。对分离的部分生化反应符合大肠艾希菌,但血清学证明不属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菌株,做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检测,了解西南战区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的大肠艾希菌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常规法分离,用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编码系列(API-20E或GYZ-11e系统)和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生化分析仪以及弧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编码系列(GYZ-9V系统)进行系统鉴定,PCR扩增法检测耶尔森菌HPI毒力岛。结果在1 352例腹泻病人中检出36个属种594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3.93%,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检出率为6.14%、肺炎克雷伯菌为5.62%、变形杆菌4.66%、志贺菌4.07%,EIEC 1.85%,检出36株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大肠艾希菌,检出率为2.66%。结论从135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占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变形杆菌、志贺菌分别居第三、第四位。西南战区存在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的大肠艾希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本地区腹泻病的菌群分布和变化,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提供必要的监测数据。方法分析2010—2011年龙岗区2个腹泻病监测哨点患者的粪便标本,检测沙门菌(SM)、志贺菌(SH)、霍乱弧菌(VC)、副溶血弧菌(VP)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等病原菌结果。结果3271份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菌共797株,阳性率为24.37%.腹泻病原菌占前3位的分别为DEC、VP和SM。025、01和0164是DEC主要流行血清型,vP优势血清型为03:K6和04:K8,SM的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VP和SM有明显季节性分布特点,主要在6-9月份阳性检出;沙门菌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高,vP和SM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7)。结论本地区腹泻病原菌以DEC、VP和sM为主,肠炎沙门菌为sM最主要流行血清型,初步揭示了深圳市谚岗庆细菌件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