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p16蛋白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7^kip2、p16在55例人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55例胶质瘤组织中,p57^kip2蛋白阳性率为38.2%(21/55),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80.0%(8/10),P=0.014。p57^kip2蛋白表达在低度恶性(Ⅰ~Ⅱ级)组显著高于高度恶性(Ⅲ~Ⅳ级)纽,P=0.029;生存时间≥2年组显著高于〈2年组,P=0.082。脑胶质瘤组织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SO.9%(28/SS),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p16蛋白表达在高度恶性(Ⅲ~Ⅳ级)组显著高于低度恶性(Ⅰ~Ⅱ级)组(P=0.022),生存时间〈2年组显著低于≥2年组,P=0.040。p57^kip2蛋白的表达与p16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s=0.888,P=0.003。结论:p57^kip2蛋白和p16蛋白在脑胶质瘤中存在异常表达,p57^kip2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脑胶质瘤的分化程度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CNA,HSP70与胶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HSP70单克隆抗体对50例胶质瘤手术标本进行了S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PCNA与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两的相关性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PCNA的表达强度增加(P<0.05),I-Ⅳ级胶质瘤的PCNA阳性率分别为12%、22%、20%、26%,I-Ⅳ级胶质瘤的HSP70阳性率分别为14%、22%、30%、34%。PCNA与HSP70表达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PCNA与HSP70蛋白的表达对分析判别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与HCC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按是否复发将93例肝癌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VEGF及MMP-2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VEGF与MMP-2在93例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9%与67.74%,复发组(44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8%(30/44)、88.64%(39/44);未复发组(49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8%(19/49)、48.98%(24/49),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术后两年生存率MMP-2(+)与(-)组分别为41.42%、63.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两年生存率分别为48.50%、52.2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表达高的肝癌,转移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53和p21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p21在52例GCT中的表达。结果:52例样本中,P53和P21的是性表达率分别为26.9%(14/52)和13.5%(7/52),两者与病理分级无关(P值分别为0.6999,0.658),在复发病例中,P53和P21的阳性率分别为46.2%和20.5%,在无复发病例中两者分别为23.1%和10.3%,两者同时表达阳性的有2例,p53和p21同时过表达与GCT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42),结论:p53和p21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膀胱移行细胞痛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探讨其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膀胱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电话复访、信件回访及门诊复诊回访,以复查过膀胱B超为标准为复发组43例,末复发组22例,对其病理组织采用(S-P法)进行PCNA的测定,观察PC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结果 复发组PCNA阳性表达率72.09%(31/43),未复发组40.91%(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HER4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58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人中,5年内复发组32例,5年无复发组2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标本的ER、HER2及HER4表达水平,随访局部控制及生存情况。结果ER、HER2、HER4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3.4%(31/58)、24.1%(14/58)和32.8%(19/58),5年内无复发组的HER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5年内复发组(P=0.05),HER2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5年内复发组(P=0.043),两组的ER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866)。全组HER4阳性表达组无复发生存时间显著长于HER4阴性组(P=0.023),OS也有延长趋势(P=0.057)。HER2阴性表达组的RFS(P=0.048)与OS(P=0.02)皆显著长于阳性表达组。HER2与HER4的联合表达情况与RFS和OS密切相关,HER2-/HER4+组RFS(P=0.016)和OS(P=0.014)显著长于其他各组。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淋巴结数、HER2及HER4表达情况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淋巴结数和HER4表达情况是R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ER4是浸润性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其阳性表达者具有较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联合检测了58例脑胶质瘤EGFR、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三者的表达率均随胶质瘤的级别升高而增高增强.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表达的高低有关,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越差,表达率就越高.染色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龙晓东  徐宏  曾义  游潮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090-2093
目的:探讨p14^ARF、p53和p21^WAF1蛋白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Ⅱ级和Ⅳ级胶质瘤组织中p14^ARF、p53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Ⅱ级和Ⅳ级胶质瘤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0%(7/25)及60.87%(14/23)(P=0.022),其阳性表达率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53的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呈正相关(P〈0.05);p21^WA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00%(19/25)及39.13%(9/23)(P=0.010),P14^AR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00%(19/25)及34.78%(8/23)(P=0.004),二者阳性表达率均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21^WAF1、p14^ARF的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胶质瘤组织中,p53呈不同程度的过表达,且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表达水平升高;p21^WAF1、p14^ARF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水平降低。突变型p53蛋白的过表达以及p21^WAF1、p14^ARF蛋白的低表达,可促进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着丝粒蛋白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着丝粒蛋白F(CENP—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CENP—F的表达。结果:CENP—F在64例脑胶质瘤中表达阳性率为76.6%.在10例正常脑组织中仅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NP—F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瘤周水肿及病理分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级组较低分级组表达高。结论:CENP—F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对判断脑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微波修复检测50例胃癌、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组织中P53、P21癌基因蛋白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癌基因P53、P21及PCNA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分别为78%(39/50)、95%(47/50)、96%(48/50);癌旁粘膜分别为42%(21/5O)、18%(9/50)、66%(33/50)呈弱阳性反应;而在正常组织均为阴性0%。P53、P21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1),而与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都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P53、P21癌基因突变及PCNA表达完全正相关。表明P53、P21基因的突变及细胞核增殖均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故使用免疫组化加微波修复检测胃癌的P53、P21及PCNA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指标,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为早期诊断胃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玉满  吴蒙  刘宏侠  梁振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6):1036-1040
目的:研究早期喉癌手术切缘阴性组织中p53、p21及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唐山市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92例早期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联合检测肿瘤及其切缘组织中p53、p21及PCNA的表达情况。电话随访2年以上,对患者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p53、p21及PCNA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及分期无关。92例喉癌患者术后2年内有16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7.39%。喉癌阴性切缘复发和未复发标本中p53、p21及PCNA蛋白表达阳性的切缘复发率分别为50.00%、34.21%和33.33%,明显高于p53、p21及PCNA蛋白表达阴性的切缘(8.33%、5.56%和9.68%)。经统计学分析,喉癌复发标本3种蛋白切缘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复发标本,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喉癌阴性切缘组织中p53与p21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PCNA的表达与p21的表达亦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早期喉癌手术病理阴性切缘组织中的p53、p21及PCNA是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喉癌切缘组织中p53、p21及PC? NA的表达有望作为预测喉癌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射频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对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表达Ki-67、PCNA、Bcl-2和p53的影响。方法 85例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热化疗组和灌注化疗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尽可能排尽胸水后,热化疗组44例,给予顺铂胸腔灌注化疗,然后进行胸腔射频热疗;灌注化疗组41例,仅予顺铂胸腔灌注化疗。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疗程后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Ki-67、PCNA、Bcl-2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热化疗组治疗后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中Ki-67和PCNA的表达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Ki-67、PCNA、p53和Bcl-2的表达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射频热疗能够显著提高化疗抑制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方法]1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标本,25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组织(16.0%vs50.7%,P〈0.001)。PCNA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复发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本组104例浅表性膀胱癌(Ta~T1)随访2~95个月,其中复发64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和15.0%(P=0.001)。[结论]PCNA蛋白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枣庄市立医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5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患者术前均未行化疗或放射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及PCNA的表达。定性资料间的比较,依据不同分析目的分别采用线性趋势检验、Kappa检验或χ^2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survivin及PCNA阳性表达有关的因素。结果乳腺癌中survivin及PCNA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肿瘤大小无关(P〉0.050),但其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相关(P〈0.050)。Survivin及PCNA阳性表达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临床分期增高而增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是影响survivin及PCNA阳性表达的最主要因素(P〈0.050)。乳腺癌中survivin和PCNA的表达密切关联(Kappa值为0.256,P〈0.001)。Survivin和PCNA双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双阴性患者(χ^2=6.510,P=0.011)。结论联合检测survivin及PCNA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手术治疗的70例胶质瘤组织和14例非肿瘤患者正常脑组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法(MSP)检测MGMT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不同MGMT甲基化状态的高、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O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OS的因素。结果 70例胶质瘤患者中48例(68.6%)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仅2例(14.3%)MGMT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MT甲基化与年龄、性别、肿瘤类型、KPS评分、p53和Ki-67表达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MGMT甲基化患者中位OS为30个月,明显长于非甲基化者的1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WHO病理分级、烷化剂化疗、MGMT甲基化与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OS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WHOⅡ级、未接受烷化剂化疗、MGMT非甲基化是影响低级别胶质瘤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GMT甲基化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在判断胶质瘤恶性度、评估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组织HPV感染与PCNA、Ki-67、p53的表达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方法76例子宫颈癌组织,来自2012年3月-2012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所有的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将检测的HPV、PCNA、Ki-67和p53与各项临床病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PV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8.4%,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CNA在90.1%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在35岁以下的妇女子宫颈癌组织中100%表达,与术前是否经过化疗有关(P<0.01)。 Ki-67表达率为48.9%,p53表达率为38.2%,Ki-67和p53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和术前是否化疗有相关性( P<0.05或P<0.01)。结论在子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Ki-67和p5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HPV促进子宫颈上皮细胞的增殖,致抑癌基因p53功能失活,可促进子宫颈癌的侵袭和转移。子宫颈癌术前经过化疗后再行手术,可降低p53、PCNA和Ki-67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及其与p53、MGMT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标本中CD133和p53、MGMT蛋白的表达。结果:CD133在各病理级别的胶质瘤中均有表达,高恶性度组中CD133表达高于低恶性度组(P〈0.05)。在CD133阳性组中p53、MG-MT的表达明显高于CD133阴性组(P均〈0.05)。结论:不同恶性程度的胶质瘤标本中均存在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可作为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p5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2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MMP-2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32/40)和82.5%(33/40),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均为0、30.0%)。MMP-2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发生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程度越差,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组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MMP-2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有远处转移组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组(P〈0.05),p53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γs’=0.3742,P=0.0069)。结论MMP-2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侵袭转移有关,p53基因突变后MMP-2表达增强。联合检测MMP-2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对评估结直肠癌病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距骨原发肿瘤的发病特点﹑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例距骨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从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距骨肿瘤特点,所有病例均进行外科治疗,术后随访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ST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21例患者中软骨母细胞瘤10例,骨巨细胞瘤7例,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各1例.10例软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为10~35岁,平均22岁.均行病灶刮除,1例骨水泥填充,9例植骨.9例完整随访均无复发.随访时间为15-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功能评分均为30分.7例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为20~33岁,平均24岁.影像学均为溶骨性破坏,基质无钙化.4例原发病例,均行病灶刮除术.3例复发病例,2例行距骨切除跟骨胫骨融合术,1例行小腿截肢术.3例完整随访,2例为原发病例,术后10个月和32个月未复发;另1例为复发病例,随访36个月未复发,功能评分分别为29、26和24分.4例其余诊断病例,1例骨样骨瘤行局部切除植骨术,另外3例均行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距骨好发肿瘤为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距骨软骨母细胞瘤特点: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病灶内钙化提示诊断,刮除植骨术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距骨骨巨细胞瘤特点:常累及全距骨,病灶刮除有较高复发率,距骨切除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是遗留部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热疗对大鼠肝脏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移植瘤模型,分别对荷瘤大鼠给予生理盐水、As2O3、热疗及As2O3联合热疗,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组织中HSP70、p53及PCNA的表达。结果 As2O3 联合热疗的抗肿瘤作用最明显,坏死及凋亡细胞数量增加。对照组HSP70、p53及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0.12%±3.60%,27.64%±4.90%和74.23%±6.35%,三氧化二砷联合热疗组HSP70、p53及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87.4%1±5.70%,90.06%±6.42%和22.10%±6.17%。与对照组(仅给予As2O3或热疗处理)比较,经As2O3联合热疗处理后,HSP70、p53表达显著升高(P=0.000< 0.05),PCNA表达则显著降低(P=0.000 <0.05)。结论 As2O3与热疗联合应用治疗大鼠肝癌有明显的协同作用;As2O3联合热疗通过诱导HSP70及p53的表达和降低PCNA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