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培养理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和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要内容,旨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负责任的公民.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极其迫切,而通识教育是医学院校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化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实用型医学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组织课题组设计了"广东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调查问卷,经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广东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和特点,并以广州医学院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人文关怀精神、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如何加强通识教育改革,全面发展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国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就独立建制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意义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结果显示,通识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医学院校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此,通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完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有效融入医学院校特色等举措,达到推动通识教育规范化、有序化发展、不断提升医学人才教育的整体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等医学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鉴此,通识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加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传承理念、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公民意识、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体制。加强通识教育是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趋势。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及教学模式转变,对提高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动性及主动性,为从事医学临床工作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实施通识教育能促进医文社科学科的融合,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尚职业情操和素养,使之成为综合能力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6.
唐靖  李瑾  沈苏南 《中级医刊》2014,(12):100-102
探讨通识教育对长学制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对南京大学长学制医学生本科教育的深入分析,结合国家对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南京大学为长学制医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为例,说明通识教育在学生拓宽人文视野、发展专业兴趣、提升个人修养、强化创新意识等方面起到的积极意义。通识教育在长学制医学生的本科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长学制医学生本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培养正面临人文素质缺失、理想信念弱化以及市场经济冲击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识教育的引入对于重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医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使医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具有直接作用。因此。通过深化通识教育从而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在分析"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卓越医学生培养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医学人文教育在卓越医学生培养中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医学生人文知识学习,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多途径、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卓越医学生培养中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西北医学教育》2015,(5):789-792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及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对医学生及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及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亟需改进,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培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环境的熏陶和医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医学生的品格、气质、能力和素养的过程。武汉大学注重发挥综合大学优势,融合医学与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正仁弘毅、博雅精诚”的人文素质,已初步形成了由通识课程类、医学人文课程类、校园文化类、讲座论坛类、社会实践类“五类途径”相互支撑,由“实体课堂(第一课堂:教室)、珞珈山水(第二课堂:校园)、大江南北(第三课堂:国内)、地球东西(第四课堂:国际)、虚拟世界(第五课堂:网络)”五大课堂立体推进的“五途径五课堂”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体系;将通过进一步挖掘医学人文内涵,加强人文师资建设,打造医学人文教学金课堂,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支撑育人环境,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  相似文献   

11.
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三方面入手,对中、美、英三国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并结合对河北医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查找目前我国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革意愿。借鉴美、英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深化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整合医学教育课程、塑造良好校园氛围等建议,使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俊  陈圣刚 《九江医学》2002,17(4):241-243
人文教育是指进行人文学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则是指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同时拥有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修。这种医学人文教育是当今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教育只有顺应这种大趋势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进行科学地反思和教育框架的构建,以期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开展人文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设立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从医学生到医生转变的实习阶段是这两种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阶段,这一阶段强化通识教育对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所需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逐渐形成阶段,强化通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加强医学生的理学教育和科研训练?南京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创新教育体系,该体系分为"有导向的通识教育—医学生的理学教育—重研究的医学教育"三大模块,核心是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系统、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状态方面明显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树立医学教育的新理念,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调整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为培养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中山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融合医学与人文教育、举办文理医融合拓展视野名师讲座、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传统等教育实践形式,营造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山医学院本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就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医学生的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复旦大学构建医学生通识教育的原则与设想构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要培养适应全球化需要的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通识教育,以通识教育去矫正过去高等教育偏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弊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新能力、有价值的人,并特别强调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医学生的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19.
论新时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医学教育中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发展新趋势。医学院校要从医学科学的本质、医学科技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等方面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对医学生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等培养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医学院校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医学课程表述了科学与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与对立。拓展人文医学课程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将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转化为人文医学课程,二是对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并渗透人文精神。人文医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重在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