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诣晨 《中国校医》2013,27(2):97-98,100
目的探查完形疗法对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个案咨询的实效。方法根据完形治疗理论,通过与来访者接触、空椅技术、面质等途径,进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问题诊疗与个案研究。结果经过16次咨询,历时2个月,患者自诉强迫观念与焦虑、抑郁情绪较少出现,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复查SAS、SDS和SCL-90,患者各项因子分基本正常,已达临床痊愈。结论完形疗法能有效治愈强迫型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2.
姚娜的女儿小雅今年14岁,刚上初二,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虚荣心特别强。讲究穿着打扮,爱出风头:喜欢听赞美的话,不愿听批评;平常言语、行为和服饰夸张。如果别人说话不顺她的意,她就特别暴躁。  相似文献   

3.
昨天小李来找我,进门坐了老半天ID却不说一句话,只是不时地唉声叹气。18在我的再三偿问下,他才慢慢说起来。I;他们单位新近分配来的那几位大学生1工作能力非常强,设计的方案新颖独【特。他担心自己竞争不过他们而被挤I掉;又说前天领导让他去外地出差,签l一项工程合同,他怕不能圆满完成任I咯,遭人耻笑,只好找个借口向领导推1D掉了;妻子新近成为公司的办公室主ID任,他忧心妻子会因自己平庸而瞧不起tD他。这三件事使他心烦意乱,以至不能I任常工作和生活。虽然他也多次试图使I怕已注意力转移,可是怎么也办不到,ID反而越来…  相似文献   

4.
镜头1每次出门时锁好门,下楼,可走不了多远,王女士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门锁好了吗?锁了,没锁;没锁,锁了……心里乱糟糟的,只好返回去检查门锁。结果每次门都锁得好好的,王女士明明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但她每次都这样反复检查门锁,不检查就不放心,检查了才觉得心安。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格健康,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人格的发育与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关系一直受到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探讨在正常医学生群体中自闭特质及分裂型人格障碍是否存在共情能力差异,且两者在共情维度上的差异.方法 以某医科大学1 040名大学生为对象,使用自闭谱系问卷(AQ)、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和分裂型人格问卷(SPQ)测查自闭特质、分裂型人格、共情能力水平,并分析三者的关系.结果 高自闭特质组医学生在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怀3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自闭特质组,而在个人痛苦因子上得分高于低自闭特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分裂型人格高分组医学生在观点采择、同情关怀2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分组,而在个人痛苦因子上得分高于低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群体AQ总分以及SPQ总分和IRI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高自闭特质组与高分裂型人格组在IR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自闭特质水平、分裂型人格障碍水平、共情能力三者存在认知相关性,自闭特质与分裂型人格在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道:幼儿的爱遵遁“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这就是成熟的人与稚嫩儿童爱的本质区别。成人的爱往往因为动机的不同而导致爱情结局的悲喜不同,因为不成熟的成人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心理治疗的相关论述,现阶段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领域高度重视心理治疗。当前,心理治疗从临床医学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教养子女、教育学生、培养夫妻关系以及人际交往等。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转变,近些年来我国针对心理治疗方面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但是还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在日后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本文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分析临床治疗中经常应用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即心理动力性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与此同时本文还针对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移情中心治疗、辨证行为疗法中的理论、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进行综述,以挖掘目前心理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为相关方面的医学研究提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石家庄市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人格障碍问卷(UPDI)调查石家庄市6所高校498名大学生与北京市3所高校204名大学生.结果 石家庄市大学生各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差别很大,其中依赖型(2.81%)、表演型(2.41%)、边缘型(2.21%)检出率较高;强迫型(0.40%)、分裂型(0.60%)检出率较低.各型人格障碍倾向的检出率分别受性别、专业类型、血型、年级、城乡等因素的影响.该样本的轻、中、重度人格障碍倾向的总检出率为28.31%,其中轻度人格障碍倾向(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17.07%,中重度人格障碍倾向的检出率为11.24%.中重度人格障碍倾向中,男性高于女性.分离型、回避型、偏执型、强迫型、表演型、自恋型存在血型差异.偏执型、依赖型和自恋型平均分城市均高于农村.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中,大学一年级与其他年级有显著差异.结论 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存在性别、年级、血型、城乡和专业类型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人格是一种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1].而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2],人格障碍的患者不但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社会的适应性下降,而且也增加了他人以及社会的负担.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生物学遗传的特性,并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3].所以从生物遗传学方面及环境方面进行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对减少青少年犯罪、降低社会危害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我们会对某些特别的事件发怒、发脾气。我们往往认为,是事情本身可恶,或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却不知道——我们的负面情绪可能是心灵创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人格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人格障碍的病因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PDQ-4)和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版(WHO-CIDI-3.0)对1 74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人格障碍阳性检出率为4.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的心理状况差(OR =3.165,P<0.01)、家庭冲突频率高(OR=5.232,P<0.05)、父母间争吵打骂频率高(OR =0.049,P<0.05)、父亲曾有自杀行为(OR=7.730,P<0.05)和自我内部评价差(OR=3.094,P<0.01)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因素.结论 在校大学生人格障碍阳性检出率较高,人格障碍形成与家庭环境、童年时期经历及社会交往影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112例住院患者采用ICD-10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使用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其相关临床症状;疗效根据BPRS减分率评定。结果1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病前人格正常者53例,分裂样人格障碍者41例,偏执型人格障碍者5例,自恋型人格障碍者4例,边缘型人格障碍者3例,回避型人格障碍者2例,依赖型人格障碍2例,表演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者各1例。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半数以上共病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共病加重了患者的阴性症状,对治疗效果不佳,同时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对此精神科的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广东某综合大学方便取样抽取在校大学生320名,进行中文网络成瘾问卷(CIAS)、CCMD-2-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测试.回收有效问卷302份.结果 ①302名被试网络成瘾发生率27.2%,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P<0.01),网络成瘾组在各型人格障碍得分和检出率(冲动型和分裂样除外)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②以CIAS总分为因变量,专业满意度、学习困难度和各型人格障碍PDQC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焦虑/回避型、学习困难度、依赖型、专业满意度、性别、表演型和强迫型进入回归方程,强迫型对网络成瘾有微弱的负向预测作用,焦虑/回避型、依赖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网络成瘾大学生有一定的病理性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15.
章睿齐 《家庭医学》2013,(12):44-45
每到中小学放寒暑假,王女士就犯愁。王女士有个十五岁的儿子小明(她与丈夫离异,孩子跟随母亲生活),正上初二,平时就常常偷偷去网吧上网,现在放假了,大把的空闲时间,还不就沉迷在网上了?小明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平时和母亲也没有什么话说。在校学习成绩不太好,不爱完成作业,可是一提到上网玩游戏,劲头就来了。  相似文献   

16.
程利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27-5029,5039
目的 主要探讨影响服刑人员人格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社会支持问卷分别对300名服刑人员和300名非服刑人员进行测量.结果 服刑人员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38.8%;有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母亲的拒绝、否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有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和非服刑人员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人格障碍症状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母的惩罚严厉和父母的拒绝、否认存在显著的相关(r=0.248、0.278、0.240、0.272、0.285、0.294);人格障碍症状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的相关(r=0.264、0.229);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对服刑人员人格障碍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14).结论 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缺乏是影响服刑人员人格障碍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人格障碍的理论结构并建构影响因子模型,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依据DSM-IV、ICD-10、CCMD-3临床障碍诊断标准编制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对10所不同类型高校分层整群抽取的2 645名大学生和另外116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施测MMPI、CP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效能问卷等多种测验。结果自编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3,分半信度0.80,各分量表重测信度平均0.70。与MMPI、CPI等多种心理测量的相关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聚合与区分效度,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与大学生组的对照研究表明自编问卷有很好的区分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拟合最好,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建构了人格障碍的影响因子模型。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适用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筛查与评估。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拟合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罪犯人格障碍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为监狱罪犯管教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CCMD-2-R诊断标准的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广东东莞市某监狱的121名罪犯进行测评,以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 ①人格障碍的筛出率达92.56%;②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犯罪类型组依赖型、冲动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型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型人格障碍以暴力组最为明显;冲动型人格障碍以贩毒组最为明显;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贩毒组最为明显.③相关分析显示,除强迫型人格障碍外,PDQC中各型人格障碍均与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倾维度、掩饰性维度、精神质维度多数因子间的显著相关.结论 ①男性成年罪犯人格障碍发生率明显居高,②不同犯罪类型罪犯人格障碍类型有所不同.③一定类型的人格障碍、消极应对方式和神经质人格特质可能是各型罪犯刑事犯罪的基本素因.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探讨心理防御机制与早年虐待的关系。方法对142例BPD患者,63例其他人格障碍患者及20例无人格障碍的门诊就诊者就早年虐待和心理防御机制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BPD组患者较其他人格障碍患者及无人格障碍的就诊者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及部分中间型防御机制上得分较高,涉及投射(F=26.5,P〈0.05)、被动攻击(F=18.1,P〈0.05)、见诸行动(F=28.3,P〈0.05)、抱怨(F=16.7,P〈0.05)、幻想(F=16.3,P〈0.05)、分裂(F=28.8,P〈0.05)、退缩(F=8.3,P〈0.05)、躯体化(F=7.6,P〈0.05)、全能与贬低(F=9.2,P〈0.05)、隔离(F=4.7,P〈0.05)和同一化(F=10.0,P〈0.05),而成熟水平的升华(F=4.1,P〈0.05)和压抑(F=3.9,P〈0.05)得分较低。早年来自父母的精神虐待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显著正相关;早年经历躯体虐待较无躯体虐待者更多使用抱怨(F=6.9,P〈0.05)和否认(F=5.2,P〈0.05)的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期望防御机制(F=4.6,P〈0.05),经历性虐待者较无性虐待者更多使用躯体化(F=4.4,P〈0.05)和隔离(F=3.6,P〈0.05)的防御机制。结论BPD患者多使用不成熟水平以及部分中间水平的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水平的防御机制。早年精神虐待、躯体虐待及性虐待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及部分中间水平的防御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早年父母养育方式,可减少或避免各种早年创伤性经历,对预防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罪犯人格障碍与述情障碍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成年罪犯人格障碍及述情障碍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CMD-2-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问卷”(TAS),对95名未成年罪犯(46名暴力犯罪和49名性犯罪)及59名正常人进行测查,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未成年罪犯与一般青少年PDQC和TA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QC中除“强迫”与“依赖”2种人格障碍型别与TAS各因子相关未达到显著外,其他人格障碍型别及总分都与TAS各因子和总分呈显著相关。结论①男性未成年罪犯有广泛而显著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的情况;暴力罪犯中人格偏离主要体现于冲动、偏执和反社会型3种型别人格障碍;性犯罪组人格偏离主要体现于焦虑/回避型、偏执型和反社会型3种型别人格障碍;②男性未成年罪犯一定程度具有述情方面的缺陷;述情障碍与人格障碍同样是导致犯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管教过程中,有必要对人格障碍和述情障碍进行全面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