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男性SLE及同期住院,年龄、病程相配的76例女性SLE的临床特征。结果与女性SLE相比,男性SLE患者的发病年龄、初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但其面部蝶形红斑发生率较低(P<0.05),中枢神经损害、肾脏损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发病后5年内的病死率较高(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SLE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庆某地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2005~2013年收治的140例戊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并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食欲缺乏、乏力为戊型肝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戊型肝炎患者中,男性患者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其中又以老年男性患者所占比率最大(54.3%)。男女两组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中老年组与男性青年组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中老年组与女性青年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型肝炎患者男性患者比率高于女性,临床表现较女性患者严重。中老年男性患者由于受到性别、年龄双重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最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以冠心病诊断入院的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为梅毒性心血管病的诊断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从病案室调取2009~2011年心脏科诊断为冠心病并且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的患者病例133份,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的冠心病患者病例100份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结果 两组均以男性多见.133例TPPA阳性患者中复检RPR阳性者为32例(24.06%),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较TPPA阴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窦部增宽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PA阳性组中RPR阳性组与RPR阴性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及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TPPA阳性组冠状动脉口狭窄较TPP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PA阳性者中RPR阳性者与RPR阴性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病史不详的TPPA阳性的冠心病患者,即使RPR检查阴性,如果检查发现有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窦部增宽及冠状动脉口狭窄的表现,提示可能潜在梅毒性损害,若同时存在其中几项,则可能性进一步增大,提醒临床医师加以重视,完善相关病史,综合分析,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无肝脏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 有肝损害组与无肝脏损害比较,两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等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D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1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48例,黄疸3例(5.7%)。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无1例死于SLE肝损害。结论:SLE本身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并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男性SLE的认识.方法 对197例SLE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蝶形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女性患者(P<0.05),狼疮肾炎、狼疮肺炎、贫血、脾肿大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补体C3下降较女性患者明显(P<0.01),血沉、尿蛋白、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值较女性患者高(P<0.001);两组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男性SLE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内脏损害重,应加强对男性SLE患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0例男性SLE及同期住院,年龄和病程相匹配的60例女性SLE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和治疗反应。结果:男性SLE肾损,盘状红斑,间质性肺炎发病率较高(P<0.05),而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抗dsDNA,SmiAb的阳性率低于女性;男性SLE治疗效果差。结论:男性与女性的SLE表现有区别,男性SLE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许应林 《华西医学》2009,(11):3007-300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临床特点、肝损害发生率与SLE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8例SLE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肝损害组(30例)的症状与体征、病情程度、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其部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与无肝损害组(68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LE患者中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0.61%。肝损害组中,病情重度16例(53.33%),17例患者(56.67%)无明显自觉症状,以ALT、AST轻中度升高为主。7例患者肝脏B超异常。肝损害组患者的白细胞值明显低与无肝损害组(P〈0.05)。而2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CRP、ESR、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IgG、补体3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1例患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9例在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2例肝功能无明显改善;19例患者在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给予护肝治疗,15例出院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4例无明显改善。而对照组68例中病情重度8例(11.76%)。结论:肝脏是SLE常见累及的靶器官之一,SLE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轻至中度肝细胞损害多见,肝损害发生率与SLE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与SLE的近期预后无关、与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并与女性 SLE临床特点比较。【方法】回顾分析同期52例男性及52例女性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和治疗情况。【结果】男性患者关节痛、蝶形红斑、脱发、雷诺现象、贫血少见,而肾脏损害、盘状红斑,脾肿大、神经精神症状多见。男性 ANA、dsDNA、Sm阳性率低于女性,而SSA、SSB、Rib阳性率高于女性。男性患者治疗效果相对女性为差。【结论】男性与女性SLE表现有一定区别,男性SLE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皮肌炎(DM)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DM患者,比较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死亡率差异.结果 112例DM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达48.2%,最常见表现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31.3%),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10.7%)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6.3%).与正常组相比,ESS组患者多见合并关节炎和间质性肺疾病(ILD),也常出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t)升高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降低(P均<0.05),且死亡率明显升高(P=0.006).甲减组患者合并消化道受累比例、出现蛋白尿比例、IgM升高比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阳性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甲亢组患者血浆胆固醇(cholesterol,CHO)水平明显升高(P<0.05).DM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生率为5.4%,最常见类型为桥本甲状腺炎(HT)(3.6%).结论 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以ESS最常见,并且合并ESS的DM患者死亡率更高.DM伴发AITD不少见,最常见类型为H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不同年龄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ANA、dsDNA抗体在少年及青年发病组显著高于中老年发病组(P<0.05);C3、IgG、IgM在青年发病组高于少年和中老年发病组,但仅较中老年发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系统、肾脏损害在少年及青年发病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老年发病组(P<0.05,P<0.01),中老年发病组肌肉及关节受累发生率高于前二组(P均<0.01);中老年发病组重症SL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少年和青年发病组(P均<0.01).结论:与中老年发病组相比,少年和青年发病组的SLE患者的免疫指标异常及血液系统、肾脏受累更常见,重症SLE发生率更高,提示少年及青年发病的SLE患者体内有更强的自身免疫应答,中老年发病的SLE患者的病情侵袭性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发热患者的病情活动与合并感染之间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差异。方法 对2004-2007年在我科住院的102例SLE发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情活动合并感染者(活动+感染组)49例,病情活动未合并感染者(活动组)21例,病情稳定合并感染者(感染组)32例,分析患者的热型、热程、SLE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dsDNA、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数变化。同时追踪其中10位患者的临床情况,就上述参数在病情活动前后与感染前后的差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活动组SLEDAI较感染组高,CRP、WBC、C3、C4较感染组低(P<0.05);活动+感染组C3、C4较感染组低,SLEDAI较感染组高(P<0.05);活动+感染组与活动组各参数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组热程较感染组长(P<0.05);热型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位患者感染前后(D感染组)CRP,WBC均数差值较活动前后的高,而C3、SLEDAI较活动前后(D活动组)的低(P<0.05)。结论 对SLE伴发热患者,CRP、WBC升高有助于SLE合并感染的诊断。C3、C4下降及SLEDAI升高有助于SLE伴发热患者疾病活动的诊断。比较SLE发热患者病情活动前后和感染前后CRP、C3、WBC、SLEDAI差值,有助于SLE发热患者合并感染或疾病活动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胡志  蒋小云  魏仁桂  曾瑜  孙良忠  岳智慧 《新医学》2003,34(11):681-683
目的:总结儿童SLE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89例住院儿童SLE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3项诊断标准中该组SLE患儿以抗核抗体阳性(93%)、抗双链DNA抗体阳性(87%)、补体C3降低(85%)、肾脏损害(73%)、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多关节痛(44%)、白细胞减少(40%)较常见,非诊断标准如贫血、发热、脱发、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peri-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p-ANCA)阳性等亦多见,皮疹多但典型者少,患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者多提示存在感染;②男性患儿浆膜炎(27%)多于女性(19%),而抗Sm抗体阳性率(0)明显低于女性(22%),P<0.05;发生肾衰竭者男性(67%)多于女性(42%),P<0.05;③89例入院前误诊率高达48%(43/89),住院病死率为6%(5/89),多由感染所致(4/5)。结论:儿童SLE临床表现多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应结合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并防治感染,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肖芳  陈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7):4020-4021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我院行早期及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死率、处置方式的差异。结果男性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高,β受体阻滞剂较少,女性组甘油三酯、血糖浓度均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合并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患者多于男性组(P<0.05)。男、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预后差异主要受多因素影响,加强对女性患者的监测,改善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贫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骨髓检查的特征,对60例SLE并发贫血的患者(贫血组)与同期40例不伴贫血的SLE患者(非贫血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分析贫血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骨髓检查的特点。结果显示:贫血组乏力症状比非贫血组明显多见;贫血组Pit减少和C4降低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贫血组;骨髓穿刺发现,贫血组的骨髓嗜酸细胞、原红细胞、早红细胞及中红细胞比例均高于非贫血组;贫血组ANA滴度为1:320的检出率低于非贫血组;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骨髓检查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年龄的临床特征。方法本次选择280例SLE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其中1~14岁儿童(A组)16例,15~49岁成年(B组)207例,50~83岁老年(C组)57例,回顾并比较各组临床资料。结果 C组脱发、雷诺现象、肾损害率显著低于B组,肺部病变、疲乏、肌痛肌无力、体重下降、关节痛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在脱发、肌痛肌无力率上呈较低水平,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率上呈较高水平,与其它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比较,C组在抗dsDNA阳性、白蛋白降低、补体降低率上呈较低水平,肝功能损害、血沉增快发生率较高,A组在UIRNP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IgG升高率上呈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SLE确诊时间相对较长,临床较少见,表现多不典型,易误诊,但预后良好,病情轻,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雷诺现象有较低发生率。儿童SLE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较多见,发生率相对较低,比成人病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掌握临床特征,对治疗方案的治疗及预后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9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例男性SLE患者和同期264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男性SLE患者蝶形红斑、雷诺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女性(P<0.05),而肾脏损害、浆膜炎、贫血、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女性(P<0.01),抗Sm抗体阳性率亦较女性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男性SLE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肾脏损害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钟雪  杨闵  杨南萍 《华西医学》2009,(8):2081-2083
目的:探讨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住院收治的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住院病历共计46例,抽取与女性患者入院时间及病程大致相等的男性病历40例,记录发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调查女性患者中血小板计数与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病年龄女性组为(30±11)岁,男性组为(24±7)岁(P=0.003);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关节活动受限和病情活动指标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C-反应蛋白、血沉、球蛋白分别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C-反应蛋白:r=0.608,P=0.000;血沉:r=0.558,P=0.000;球蛋白r=0.411,P=0.005)。女性组中HLA-B27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强直性脊柱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男性,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价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8.
郑汝桦  王锦辉  陈文激  陈洁  陈旻湖 《新医学》2009,40(11):729-731
目的:探讨SLE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4例SLE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肝损害组(29例)的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并将其部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与无肝损害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LE患者中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5.8%。肝损害组中,17例患者(59%)无明显自觉症状,以ALT、AST轻中度升高为主。7例患者肝脏B超异常。肝损害组患者的白细胞值明显低于无肝损害组(P〈0.05),而2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CRP、ESR、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IgG、补体3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0例患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8例在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2例肝功能无明显改善;19例患者在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给予护肝治疗,15例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4例无明显改善。结论:肝脏是SLE常见累及的靶器官之一,SLE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轻至中度肝细胞损害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住院患者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结果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350例SLE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线性免疫印迹、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检测研究。结果 350例SLE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关节炎为主,且男女发生率比例显著不同。抗核抗体类型以颗粒型及均质型为主。SLE抗P抗体阴性患者盘状红斑、光敏性、浆膜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与抗P抗体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Sm抗体阴性患者盘状红斑、雷诺现象的发生率与抗Sm抗体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抗体(ANA)类型、抗P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其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显著不同,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治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未治期临床特征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13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研究组)与113例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组)患者的未治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未治期>对照组(P<0.01),男性<女性(P<0.01),早发组<晚发组(P<0.05),病前性格内向型>外向型(P<0.05),阳性与阴性家族史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未治期对其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导致患者难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