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娟  谭延国 《检验医学》2009,24(1):33-36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8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S-100β水平。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并于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I)。结果患者组各时间点S-100β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β于所有时间点,较大、中等和较小梗死灶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相应NIHSS和出院时BI均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00)。较大梗死灶组血清S-100β水平较高。结论S-100β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糖水平和发病到治疗的时间(ONT)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 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值分 为有效组43例及无效组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预后的影响的因素。结果:有效组90 d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ONT和入院时血糖均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NT(OR=0.992,P=0.025)和入院时血糖水平(OR=0.746,P=0.022)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预 测因素。结论: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和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能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浓度与青年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方法:选取青年急性非心源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为青年卒中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82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 资料,分析血清尿酸浓度与青年发生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青年卒中组的血清尿 酸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浓度(t=9.90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尿酸可能是 青年发生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 1.006,95%CI 1.002~1.009,P<0.05)。在青 年女性中尿酸浓度升高与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R 1.010 95%CI 1.000~1.020,P<0.05);随着青 年女性的尿酸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卒中的发生风险成倍增加,最高四分位数水平的研究人群相对于最低四 分位数水平的研究人群,风险比为13.037(95%CI 1.678~101.291,P<0.05)。但是在青年男性中,并未显示 出血清尿酸浓度升高与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卒中患者尿酸水 平明显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卒中患者尿酸水平(t=-7.012,P=0.000)。结论:血清尿酸浓度与青年 女性发生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关联性,与青年男性的关联性尚不明确;其水平在不同神经功能缺 损严重程度的卒中患者中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皓  魏敬  倪敏  金海 《临床荟萃》2018,33(2):125
目的 研究血糖变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连续性入住我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TOAST 分型;根据患者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分为血糖变异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4 mmol/L)和对照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4 mmol/L),血糖变异组83例,对照组92例,其中男性78例(44.6%),平均年龄为(72.2±13.2)岁。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发病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定预后情况。比较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血糖变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83例(47.4%)的患者存在血糖变异。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4.7±12.7岁 vs 70.0±13.3岁,P=0.019)、糖尿病史(28例 vs 14例,P=0.007)、既往卒中史(16例 vs 6例,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的TOAST亚型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血糖变异(OR=3.235,95%CI=1.185 8.130,P=0.022)、高龄(OR=1.114,95%CI=1.061 1.169,P<0.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2.214,95%CI=1.713 2.863,P<0.00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糖变异、高龄和入院高的NIHSS评分与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ββ蛋白与梗死病灶、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37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卒中组)发病〈48 h,5、7和14 d时检测血清GFAP和S-100ββ蛋白水平,并于相应时间进行神经学状态(NIHSS)和出院时神经学功能(BI)评估。结果:①血清GFAP水平,卒中组发病〈48 h即明显高于与其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P〈0.05),7 d时与对照组接近,14 d又明显升高(P〈0.05);S-100ββ水平,卒中组7 d时达高峰,14 d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梗死灶较大和中等患者,GFAP水平在发病〈48 h明显高于较小梗死灶和对照组(P〈0.05,0.01);S-100ββ水平较大梗死灶患者在〈48 h时显著高于中等、较小梗死灶及对照组,7 d时中等梗死灶则明显高于较大梗死灶(均P〈0.01)。③发病5及7 d时GFAP水平与相应的NIHSS呈负相关,与出院时BI呈正相关(均P〈0.05);S-100ββ水平与各时间点NIHSS和出院时BI均有相关性(P〈0.01)。发病7 d时血清GFAP与S-100ββ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作为胶质细胞增多症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标志物,GFAP和S-100ββ在脑卒中血液中表达明显增强,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突起生长导向因子-1(Netrin-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分为恶化组(32例)和未恶化组(15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166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恶化组与未恶化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年龄、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IHSS评分、Netrin-1及NSE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AUC值分别为0.978、0.993、0.989。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SE、年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Netrin-1浓度和NSE是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8 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S-100β水平。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并于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 I)。结果患者组各时间点S-100β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β于所有时间点,较大、中等和较小梗死灶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相应NIHSS和出院时B I均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00)。较大梗死灶组血清S-100β水平较高。结论S-100β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变化在神经功能损害和预后评定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及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入院时、发病48h及第14天的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3个月后门诊随诊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与血浆凝溶胶蛋白变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入院时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发病第14天凝溶胶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发病48h(P<0.01)。发病48h及发病第14天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中等面积脑梗死组及小面积脑梗死组(均P<0.05),中等面积脑梗死组与小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归好组发病48h及发病第14天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转归差组(P<0.01或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病48h及发病第14天的脑梗死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与mRS评分呈负相关(r=-0.701、-0.568,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患者降低更明显,并与预后呈负相关。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对评估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核因子-κB的相关性.方法:将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按照颈部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VP)组、稳定斑块(SP)组和无斑块(NP)组,抽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名设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研究组入院48 h内、住院第14d及对照组入组当天血清核因子-κB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9.84,P<0.01),入院48 h内血清核因子-κ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9.72,P<0.01).研究组住院第14d各亚组血清核因子-κB水平较入院48h内显著下降(P<0.01);入院48h内及住院第14 d,VP组血清核因子-κB水平显著高于SP组、NP组,SP组显著高于NP组(P<0.05或0.01).研究组血清核因子-κB与梗死体积、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显著相关,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纳入16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02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第2天及第8天查血浆D-D水平, 比较初发(初发组)和复发脑梗死(复发组)患者血浆D-D水平;根据2次的D-D水平检测结果分为持续升 高、短暂升高和正常3亚组,比较不同D-D水平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大小、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 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21 d后的Barthel指数(BI),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初发组血浆 D-D水平短暂升高比例高,而复发组持续升高比例高(P<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D-D持续升高亚组 以大梗死灶为主,短暂性升高亚组以小梗死灶为主,正常亚组以腔隙性梗死灶为主(均P<0.05);NIHSS评 分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卒中为主,正常亚组以轻度卒中为主(均P<0.05),短暂升高亚组3种病 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依赖为主(P<0.05),其他2组 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短暂升高为多,而复发患者 D-D水平持续升高为多。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及持续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 大、病情重、预后差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其与时间窗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2次/d,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患者入组前、治疗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后24 h、48 h、72 h行头颅CT观察并记录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试验组NIHSS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χ2=5.70,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t分别=7.61、2.98,P均<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5)。试验组治疗后24 h、48 h、72 h头颅CT梗死面积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均有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3、3.67、4.18,P均<0.05),且试验组治疗后72 h与治疗前的CT梗死面积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 P<0.05)。将试验组按照发病时间分为发病24 h、48 h、72 h三组,三组治疗前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3.05、2.98,P均>0.05);三组治疗后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4.92、4.01,P均<0.05)。三组治疗后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4、4.74、4.56;3.64、4.71、4.28,P均<0.05)。结论尽早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相关性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共纳入17例患者)、中梗死组(病灶体积为4-10cm3,共纳入28例患者)和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共纳入55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发病24h内和发病第14天时对ACI患者进行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定,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评估其近期预后。检测三组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对照组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结果三组ACI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或小梗死组(P<0.05),而中梗死组患者与小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患者(P<0.05);大梗死组患者发病24h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5),ACI患者的血浆FⅩⅢ水平(r=0.348)和IL-17水平(r=0.37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FⅩⅢ、IL-17水平的升高可能是ACI发病的相关因素,且与患者梗死病灶的大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近期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测近期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姚美芬  徐建华 《临床荟萃》2020,35(8):702-70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治疗NIHSS≤5分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发病≤4.5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其中基线NIHSS≤5分58例,NIHSS>5分5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7 d、90 d NIHSS评分下降率及下降分值判断疗效,7 d、90 d改良Rankin's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同时比两组间死亡比例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判断安全性。结果 轻型卒中组在静脉溶栓后24 h、7 d及90 d NIHSS评分较基线NIHSS评分下降的比例均要高于非轻型卒中组,但仅在90 d NIHSS下降率上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卒中组7 d和90 d mRS评分均要低于非轻型卒中组(P<0.01),轻型卒中组90 d mRS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非轻型卒中组(P=0.000);轻型卒中组的出血转化率和死亡比例均要明显低于非轻型卒中组(P<0.01)。结论 对NIHSS≤5分轻型脑卒中患者进行rt 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与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确诊的高血压患者88例,其中单纯性高血压患者34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检测患者Lp-PLA2水平。在入院第1天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NIHSS变化情况将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和预后差,并采用Logistics多元回归评价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Lp-PLA2水平(OR=1.523,95%CI=1.323~1.657)和入院NIHSS评分(OR=3.275,95%CI=1.402~6.208)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Lp-PLA2与高血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预后的评价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碱性髓鞘蛋白(MBP)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分别于发病24 h、第4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浆NSE、MB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第4天血浆NSE、MBP明显高于对照组,以24 h为主,预后不良组血浆NSE水平在发病24 h、第4天、第7天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预后不良组血浆MBP水平发病在24 h、第4天各时问点亦高于预后良好组.7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第4天的梗死体积与发病24 h、第4天血浆NSE、MBP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78(均P<0.001)及0.82、0.69(均P<0.001).72例脑梗死患者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发病24 h、第4天的血浆NSE、MBP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45(均P<0.001)及-0.47、-0.36(P<0.001和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策NSE、MBP水平升高明显,血浆NSE、MBP的动:态变化可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卡托普利治疗前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名健康体检者血浆oxLDL,NO水平及患者服用卡托普利一个月,三个月后血浆oxLDL,NO水平。结果:卒中组oxL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卒中组服用卡托普利一个月有三个月后oxLDL均比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而NO明显增高(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LDL对氧化修饰的易感性增加,氧化修饰的LDL可通过灭活NO,激活血小板而促进动脉硬化,易致血栓形成。卡托普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脑卒中患者血浆oxLDL,改善内皮功能,提升NO水平,对脑卒中防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江西省樟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同型半胱氨酸血浓度分为HHcy组(30例)与非HHcy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溶栓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溶栓后,非HHcy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HHcy组的53.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溶栓后12h、48h及7d,非HHcy组NIHSS评分低于H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非HHcy组MRS评分改善人数百分比高于H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静脉溶栓时,非HHcy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HHcy患者,对于AIS患者,应及时检测和控制血浆Hcy浓度,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益气通络汤对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清氧化应激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2018.2月-2021.6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胶囊联合益气通络汤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丁苯酞胶囊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氧化应激、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肢体功能、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皆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DA、NO、SOD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DA均降低,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SOD均升高,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肢体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升高,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丁苯酞胶囊联合益气通络汤应用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降低NIHSS评分,提高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发病24h以内,NIHSS评分大于等于2分且神志清楚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42例。监测入院时、发病第10天和30天血压水平,其中入院时血压采用每半小时测量1次,连测3次后取平均值做为入院血压水平。入院48h内每12h测血压。按患者入院时血压水平分为6组,分别为A组:≤140/90mmHg(1mmHg=0.133kPa);B组:141-150/91-95mmHg;C组:151-160/96-100mmHg;D组:161-170/101-105mmHg;E组:171-180/106-110mmHg;F组:〉180/110mmHg。对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0天和30天分别进行NIHSS评分。结果:1入院时不同组间NIHSS评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10d后242名患者中共有22名患者死亡,其死亡率为9.09%。不同组别间死亡人数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A组及C组与E组HIHSS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30d后,E组NIHSS评分均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病时,血压过高或过低均提示预后不良;发病10d内收缩压在150-170mmHg之间死亡率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不同亚型患者急性期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治疗的1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分型方法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52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AO)组54例和心源性脑栓塞(CE)组35例,另外选取6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成人设置对照。分别于入院时及发病第3,7,14天四个时间点,采用ELISA法检测卒中患者血清CXCL12水平。结果三个亚组患者在急性期4个时间点血清CXC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29.523,31.690,38.962,22.365,均P0,001),血清CXCL-12水平动态变化均表现为发病24 h内显著升高,发病第3天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三个亚组,均表现为发病第7天血清CXCL-12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缺血性卒中不同亚型患者急性期血清CXCL-12均显著升高,且血清CXCL-12过高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