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郁滞证     
有关郁滞证的病名纷繁复杂 ,有“五郁”、“六郁”、“郁证”、“积聚”、“瘕”、“癖块”、“痞块”、“鼓胀”等。病机与病因多局限于脏腑病机 ,或气血营卫病机 ,或六淫邪气病机。其实《内经》中早就有关于郁滞证的论述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 :“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则气上逆则六俞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蕴裹而不散 ,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还载有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的治疗总则。历代医家论述更多 ,如《丹溪心法·六郁》…  相似文献   

2.
<正>越鞠丸又名芎术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1],明代医家王绍隆称其“治郁之圣药也”。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创此方。全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味药组成,主治“六郁”之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方中香附为君,朱丹溪谓“香附子,凡血气药必用之”,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醋炙可增强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3.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4.
崔瑛 《江西中医药》2008,39(4):12-13
食郁证属于中医郁病范畴,为气、血、痰、火、食、湿六郁证之一。最先提出六郁之名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首创六郁之名,并且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有效方剂。而郁证作为病名最早是在明代虞抟所著《医学正传》中出现。关于郁的论述就更早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文字,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相似文献   

5.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7.
葛根芩连汤现代方义被认为“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或“清热燥湿,分利止泻”,无论有无表证阳明之痢疾或泄泻均可应用,有失《伤寒论》太阳病误下遂利不止之旨。本文将从太阳病误下疾病演变过程及证治缘由来阐述此方经旨。“太阳病,桂枝证”误用下法,利遂不止,喘而汗出,充分体现《伤寒论》中误下引邪入里,郁而化热,上下攻冲,“郁不得发”,随上下孔窍并相而出之变证。现代释义将本条分两段而论,分设桂枝加葛根汤解表止利,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笔者认为分而论治未能详尽此方之义,故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郁发之”之旨及《伤寒论》惯用“火郁发之”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来阐述葛根芩连汤方证本义,以为临床太阳病误下提供辨证论治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胃轻瘫征从郁论治周午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41100)关键词:胃轻瘫征/从郁论治《丹溪心法·云郁》:“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立六郁汤、越鞠丸统治之,为后世所效法。笔者通过临床,深感“胃轻瘫征”与郁的关系至为密...  相似文献   

9.
“五脏郁”是孙一奎继《内经》五郁发展而来,融《内经》五运、情志之郁论,易水学派之六郁论于其中,阐释五脏失调而出现的“郁”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心系病证病位主要在心,且临床往往病程较长,常有多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不利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文章以“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之五脏郁为切入点,理论梳理与临证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心郁发之,双心同治;肝郁达之,调气为先;脾郁夺之,坤静乾运;肺郁泄之,气清治节;肾郁折之,制水守蛰”的治疗思路,提出在恢复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的总治则下注重五脏郁的辨治,使五脏生理功能归于调顺;且进一步归纳出五脏郁的辨证要点及遣方用药规律,附以典型验案举例说明,以期加深对心系病证病因病机的理解,并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亦丰富了中医学关于“郁”理论的研讨。  相似文献   

10.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医贯》日:“予谓凡病之起,多由于郁。”后世医家对于肝郁很重视,这与肝的生理特性有关,故认为郁证多属肝气郁结之证,多用柴胡疏肝散、  相似文献   

11.
郁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五郁与朱丹溪六郁学说,以五脏气机运行失常的病查探讨郁证,强调情志因素在郁证辨证治疗过程中应予重视,认为气郁为诸郁之始因,六郁与五脏生理功能失调又可互为因果,提示一脏有郁五脏互累,诸郁相因,相互兼夹,日久常为虚中夹实,论述了五脏之六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纲要,主张治郁根本大法是“郁者达之”以调和五脏,疏通气机为宗旨,与此同时精神调摄是治疗本证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 郁者,抑而不扬,滞而不畅之谓也。郁之为病,既可来自外感六淫,亦可发于内伤七情。丹溪论郁,有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之名。此乃广义之郁。而狭义之郁证,乃单指七情内起之病,系情志所伤,肝气郁滞而成。因其首先好犯于肝,故亦名之曰“肝郁”,即本文所要论述之重点。临床上,郁证反映出一系列的突出特点,而与其他病证明显有别。它广泛见于多种疾病尤其是情志病中,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癔症、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多有此证表现。它既易表现有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证型多,  相似文献   

13.
众多医家对于《伤寒论》茵陈蒿汤证病机的认识,多从湿热郁蒸发黄作解。现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讲义》对茵陈蒿汤证条文的讲解,虽以“阳明瘀热在里发黄证治”为提要,但又指出“瘀”与“郁”通用,实则与旧说无异。笔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茵陈蒿汤证病机非独湿热郁蒸,而兼血瘀。一、“瘀”非通“郁”《伤寒论》238条谓:“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相似文献   

14.
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因条文和药物组成的特殊性,众多学者及医家在关于其是否为仲景经方的议题上争论纷纭,实际上临床效验之屡见不可置否,妄断麻黄升麻汤为后世谬误不属经方较为偏颇。该文指出麻黄升麻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杂病并病等复杂病证之典范,方中宣发收敛、滋阴助阳、清热散寒、升浮沉降并用,看似庞杂,实为有制;《黄帝内经》五郁是对五行运动失去其本性的高度概括,总结了五行的运动形式、功能、病性等诸多特点,同时《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也指出相应的治法,包括“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旨在恢复五行运动的生理状态,麻黄升麻汤证上下、虚实、寒热胶泥复杂,《黄帝内经》五郁及其治法可反映其关键证机及治法,有助于剖析麻黄升麻汤辨治思路与组方原则;病程中,太阴阳气受损及寒邪内陷厥阴为麻黄升麻汤证中的启始阶段,具有水郁、土郁、木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阳气郁积太阳、阳明而致金郁及火郁则是其后续的继发改变,麻黄升麻汤中的五类药物组合恰能有靶向地作用于五郁病证的各个部分。该文结合《黄帝内经》五郁思想,综合古今专著与文献,对麻黄升麻汤证的证机原理及用药特点进行梳理,明确其方证,并概述近年临床报道,为临床应用麻黄升麻汤提供思路及依据,令经方更能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郁证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郁”是临床大多数疾病中的症结所在。“郁”积聚,阻滞之义。指内伤病证气机不畅,气的运行障碍,蕴结聚积不得发越,机能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亦是继发性致病因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郁》说:“邪不解散,即谓之郁。”所以郁久而不解,则可发为气滞、血瘀、湿郁、痰郁、食郁,以及五脏本气郁结等病证。  相似文献   

16.
郁证是发病范围较广的一种病证,《内经》有五郁之治,丹溪倡六郁之说,明·张景岳有“情志之郁”之论述,阐发“五气之郁是因病而郁,情志之郁是因郁而病”的观点,并分怒郁、思郁、忧郁三证论治。《类证治裁》亦有“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  相似文献   

17.
郁证又有郁结之称。郁是郁滞不通,结是结聚而不得发越之意。此证临床较为常见,现综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教科书,参以己见,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载有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等,合称六郁。《景岳全书》提出情志之郁,遂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等名称。《赤水玄珠·郁证门》提出五脏本气自郁,载有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等名称,其中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心脾两虚,阴虚和血虚等多种病证。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广泛,即所谓“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如《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记叙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条文有六,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观六者其治虽同,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则各有差异,实为异病同治之范例。分析其有关条文的实质内容,对学习和辨治急证方面有所启发。一、热灼肾水,急下救阴第320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试问,《伤寒论》少阴病多属阳衰阴盛之候,本条仅言“得之二三日”,证只“口燥,咽干”,其实热何在,又何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相似文献   

19.
张景岳七情致病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博学多闻 ,精研《内经》,阐发经旨 ,结合临证 ,撰有《类经》、《景岳全书》等 ,其中对七情致病理论论述颇多 ,现撷其精华 ,浅述如下。1 心主情志 ,郁分 3类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惊、恐。张景岳认为“凡情志之属 ,惟心所统。”七情为病 ,发为郁证。郁者 ,滞而不通也 ,指的是气行不畅。“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郁 ,指的是在病变过程中存在气机郁滞的病理机制 ,即“因病而郁”。狭义之郁 ,主要指情志抑郁所引起的证候 ,多见于郁怒伤肝 ,肝气不舒所致的肝气郁结证 ,即所谓“因郁而病”。前人有六郁之说 ,即气郁…  相似文献   

20.
郁,有滞而不通之义。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如《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教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但总以气机为主要关键,多由气郁而影响其他,而久郁则都能化热生火,所以治郁重在调气,郁久则兼以清火。所谓“木郁达之”,是治郁之大法;但对气郁挟痰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