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老年及青年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有何异同.方法对处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老年患者36例,青年患者28例,进行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老年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异常率达91.67%,青年患者只有57.14%;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老年患者阳性率为58.33%,青年患者达92.86%.结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老年患者的气道受限、可逆性都比青年患者差,提示缓解期气道炎症仍然持续存在,需长期维持治疗,定期复查肺功能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缓解期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肺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量(FEV1),FEVl/FVC,最高呼气流量(PEF),50%、25%用力呼气流速(V50、V25)及各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red),比较其肺功能变化。结果:34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中肺功能正常8例(23.5%),异常26例(76。5%),主要表现为小气道功能异常。结论: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数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提示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仍然持续存在,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肺功能有助于指导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其他多种细胞参与反应而引起的慢性、持久性的炎症疾病。可逆性气道阻塞、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三大特征。患者缓解期症状虽已消失,但仍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反应了其气道持久性的病理变化。我们对38例哮喘缓解期患者进行测试支气管激发试验及小气道功能。探讨支气管反应性与小气道功能及临床缓解间的关系。比较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80%患者和MMEF〉80%患者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以及临床缓解时间〈1年和〉1年的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结果:说明哮喘缓解期患者仍然存在支气管高反应性及小气道阻塞,提示缓解期炙症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雷尼替丁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缓解期哮喘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15例。A组口服雷尼替丁150mg,2次/d,连服7d;B组口服安慰剂对照,疗程亦为7d。全部对象治疗前、后均于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B组治疗前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V50)、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V25)均无显著改变。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C、FVC、FEV1亦无显著改变,但V50、V25显著降低。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上有H2受体分布,其作用为介导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对哮喘病患者使用H2受体拮抗剂有可能加重小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阻塞的可逆性 ,并和哮喘患者进行比较。方法 用 62 0 0AutoboxDL体积描记仪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患者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前后肺通气功能 ,并进行了比较。结果 COPD组和哮喘组的基础肺通气功能并无差异 (P >0 .0 5 ) ;吸药后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明显改善 (P <0 .0 1) ,且COPD患者的PEF %Pred、FEV1%Pred等指标的改变率显著小于哮喘组 (P <0 .0 1) ;COPD患者中有 16.7%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哮喘患者中91.5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结论 COPD患者气道阻塞具有一定可逆性 ,但可逆程度明显低于哮喘患者 ;部分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刘青 《中外医疗》2014,33(2):72-73
目的以60例支气管舒张试验呈现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试验的结果和他们临床病例的综合研究分析,探索会影响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的因素。方法选取60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通过患者临床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结果患者病程、抽烟时间越长,患者所占比例越高;哮喘患者病程、抽烟时间长短和试验中FEV1改善率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患者肺功能和用药情况和FEV1之间不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不同病程的患者对FEV1改善率影响不一致,其中中病程度影响最明显,短病程组次之,长病程组影响最小。结论支气管舒张性试验是测定患者气道可逆性的有效、科学的方法,其中患者病程、抽烟、肺功能和用药情况等因素会对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造成影响,其中患者病程晴况对试验结果影响作用最大,有效的支气管舒张药物的服用可以改善病症发作时气道痉挛和肺功能指标情况,使得患者病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许海棠  余启梅  吴祖凤  李秀 《安徽医学》2009,30(11):1304-1306
目的探讨支气管舒张试验对肺通气功能正常、有哮喘相关症状的疑似哮喘患者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疑似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的数据。结果201例患者中有28例舒张试验阳性;173例阴性。阴性组中有27例舒张后FEV1改善率为8%~11.9%且增加绝对值〉200ml;伴有小气道功能异常患者的舒张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舒张前FEV1%是影响FEV1改善率及增加绝对值变化的因素(P〈0.05),并且与FEV1改善率和增加绝对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支气管舒张试验可以应用于肺通气功能正常的疑似哮喘患者,尤其是舒张试验前FEV1%处于正常值低限且伴有小气道功能异常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冲振荡(IOS)检测与肺通气功能检测在哮喘儿童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相关性,探讨IOS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5例哮喘患儿进行肺通气功能和IOS检测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并对两种检测方法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支气管舒张试验后Zrs、R5、R20、R5-R20、X5、Fres均有显著的下降,而FEV1、PEF、FEF25%、PEF50%、FEF75%、MMEF有明显的升高。两种检测方法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的改善率呈正相关,IOS检测中Zrs、R5改善率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改善率相关性最高。结论:IOS检测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有较好的相关性,是可接受的测定气道可逆性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单,对受试者配合程度要求较低,是学龄前儿童进行气道可逆性检测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咳嗽变异型哮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6例以咳嗽及无明显原因胸为主要临床表现疑诊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组胺做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其气道反应性。结果:46例患者中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3例,阳性率71.73%。33例气道高反应性患者中重度3例,占9.09%;中度7例,21.21%;轻度10例,占30.3%;极轻度13例,占39.39%。结论: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可对咳嗽变异型哮喘作早期诊断,气道高反应性是诊断哮喘的必备条件。闷胺占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具有气道可逆性差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呼出气冷凝液( EBC )中白三烯B4( LTB4)含量,了解对支气管舒张剂不同反应的COPD患者气道炎症的关系,探讨EBC分析对COPD表型研究的价值。方法:用酶免疫测定法测定EBC中LTB4的浓度,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COPD较哮喘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较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的COPD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舒张剂具有可逆性反应的COPD和哮喘气道炎症的机制可能有一定的重叠。 EBC分析对COPD表型研究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台州地区部分汉族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与抑郁情绪存在的相关性,分析哮喘患者抑郁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哮喘患者126例为实验组,同时选择100例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并诊断为健康的汉族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测抑郁情绪,采用哮喘控制测试量表(ACT)评估哮喘控制水平。采用ACT将126例哮喘患者分为未控制组(14例)、部分控制组(81例)、控制组(31例),分析抑郁情绪与哮喘控制水平关系。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将哮喘患者分为单纯哮喘组(76例)及哮喘合并抑郁组(50例),行肺功能检测,评估两组间肺功能差异。结果哮喘患者的抑郁发生率(39.68%)远高于对照健康人群(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控制组的抑郁指数高于部分控制组及控制组(P0.05),ACT评分与抑郁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8,P=0.000)。单纯哮喘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PEF及ACT评分均较哮喘合并抑郁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台州地区部分汉族哮喘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抑郁与哮喘控制水平密切相关,抑郁可降低哮喘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血清25-OHD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观察哮喘儿童经维生素D,干预治疗后发作次数及肺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3~10岁健康儿童和支气管哮喘患儿各100例,哮喘儿童在3、6、9、12月份的缓解期各采集1次静脉血,健康儿童也在同期各采集1次静脉血测定25-OHD,比较支气管哮喘患儿在缓解期和健康儿童25-OHD的水平;另将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2组各50例,干预组在哮喘GINA方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3 800IU·d-1辅助治疗6个月,监测2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25-OHD的水平和全年哮喘发作次数及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4个月缓解期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同期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哮喘患儿的25-OHD水平在急性发作期均明显低于缓解期(P〈0.05)。支气管哮喘患儿补充维生素D3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肺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哮喘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维生素D3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疾病急性发作期肺动脉压力与右心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病例为研究组(n = 100),其中分重症组(n = 23)和轻症组(n = 77),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为对照组(n = 100),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PAP)?右室射血分数(RVEF)?肺血管阻力(PVR)?右室射血时间(RVET)?肺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AT)以及Tei指数,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研究组在常规平喘?吸氧治疗基础上予以降低肺动脉压及强心?利尿及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结果:100例研究组中肺动脉高压患者34例(34%),其中重症组23例,轻症组11例,无肺动脉高压患者66例(66%);100例健康对照组中肺动脉高压2例(2%),无肺动脉高压者98例(98%),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气分析显示,肺动脉高压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无肺动脉高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较对照组RVET?AT值减小,PAP?PVR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组较轻症组RVET?AT值减小,PAP?PVR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婴幼儿喘息疾病急性发作期有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舒张功能下降,且随着病情进展,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肺功能检查在老年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功能试验在老年支气管哮喘(老年哮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哮喘的63 例老年病人进行基础肺功能、支气管扩张试验(支扩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激发试验)等项检查,并与137 例 30 岁以下的青年哮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基础肺功能各值大部分较青年组低( P< 0.05)。老年组中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率为81.7% ,与青年组(95.8%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激发试验阳性率为 84.1% ,与青年组(70.1% )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01)。结论:老年哮喘患者由于基础病变的干扰,使其症状、体征不典型,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对可疑老年哮喘的病人,应常规行支气管扩张试验,有条件者可作支气管激发试验,以提高老年哮喘的诊断率,以便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分辨螺旋CT对中度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评估.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研究,通过纳入30例中度持续哮喘组和对照组30例行肺功能测试、高分辨螺旋CT扫描.比较对照组、哮喘组的肺功能指标、气道反应性,并与HRCT测试的气道壁厚度(WT)和气道壁相对面积(WA%)值做相关分析.结果 哮喘患者气道壁厚度(WT)较对照组增厚,相对气道壁面积(WA%)增加;WT和WA%与受试者气道高反应性正相关,而与FEV1/FVC、FEV1%呈负相关.近端气道相关程度强于远端气道.结论 高分辨螺旋CT影像能有效评估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并与哮喘患者症状、肺功能检查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哮喘的严重性、分型和哮喘患者的预后,评定治疗效果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王成秀  王斌  唐晓燕  龚财惠 《西部医学》2012,24(5):874-875,878
目的探讨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与哮喘患儿IgE的相关性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哮喘轻-中度发作期儿童,随机分为A组35例(加用SIT治疗),B组21例(对照组)。在SIT前和SIT后6个月检测过敏原皮试、血浆IgE、肺功能,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A组SIT后血浆总IgE、尘螨特异性IgE下降,过敏原复查有意义;临床疗效比较,A组有效率93.86%,B组为82%;两组肺通气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 SIT可减少IgE的合成;SIT可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结合尘螨特异性IgE下降、临床疗效好,为哮喘用药及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2种β2受体激动剂以及不同吸入装置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吸药前均测定基础肺功能(FEV1)后随机分3组,A组30例用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PMDI)吸入特布他林,B组30例用PMDI吸入沙丁胺醇,C组40例用储雾罐吸入特布他林,15 min后复测肺功能,分别计算FEV1改善率和增加绝对值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结果:A组和B组FEV1改善率和绝对值及舒张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FEV1改善率和绝对值及舒张试验阳性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的作用相似;使用储雾罐吸药,效果优于PMDI,可以增加吸药效率,提高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检出率,减少支气管哮喘的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长期缓解患者肺功能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20例成年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行肺功能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并与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缓解期患者(FEV1/FVC)%<70%者13例,FEV1<80%预计值者14例,FEV1、PEF、FEF25、FEF50、FEF7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哮喘患者血浆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FN-γ/IL-4显著降低(P<0.05)。IFN-γ/IL-4与FEV1、PEF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临床症状长期缓解的哮喘患者仍可能存在肺功能损害,气道炎症和Th1/Th2平衡紊乱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  涂林修  刘瑜 《浙江医学》2015,37(12):1070-1072
目的 通过对比支气管哮喘患儿规范化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为本地区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肺功能测定系统对33 例哮喘儿童在急性发作期、缓解期3、6 个月及1 年分别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比较各期实测值,以及异常比例的差异。结果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用力肺活量(FVC)、1 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及75%、50%、2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速(FEF25~75)等实测值与预计值比较均下降,规范化治疗后3个月开始相关指标逐渐恢复,6个月后反映大气道功能相关指标(FVC、FEV1等)基本恢复。1年时反映小气道功能相关指标FEF25~75 恢复。结论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的监测,可以动态观察患儿气道功能恢复情况,为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