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顾永强  严勋 《江苏医药》1993,19(12):642-644
报告了椎管扩大成形和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50例。椎管矢状径从平均10.62mm扩大到17.2mm。在同一手术中除了40例突出的椎间盘,扩大了34例狭窄的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手术保持了稳定的脊柱,经过5个月2~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自1989年以来,我科共收治158例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证实151例,术前确诊率91.7%。临床资料全组151例,男67例,女84例.年龄28~71岁,平均47.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3年,术前有明显外伤史者84例,61例行谁管造影,23例行CT扫描。151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89例,腰椎管狭窄症1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者43例。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旁侧型106例,占80.3%,中央型26例,占19.7%。突出的形态呈隆起者47例。占354%,呈破裂及游离者85例,占64.6%。62例腰椎管狭窄症中,侧隐窝狭窄43例…  相似文献   

3.
赵敦炎 《江苏医药》1991,17(3):125-126,T001,4
55例经CT扫描和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一组混合性症状,严重而颃固,病程较长。确诊需靠CT 扫描。治疗以手术为主,术时采用单侧椎板部分切除行突出髓核摘除,同时切除肥厚黄韧带、增生肥大的椎小关节内侧份以及椎体后缘骨赘等,充分扩大侧隐窝、使受压神经根完全减压。  相似文献   

4.
陈新宇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449-2451
目的探讨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9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JOA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t=6.092、7.114、3.714,均P〈0.05)。平均随访6个月,两组JOA评分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0.901,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t=4.014,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为78.3%,对照组优良率为67.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7.210,P〈0.05)。结论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对患者创伤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古庆  包可 《云南医药》2002,23(6):466-467
临床资料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30例。男 19例 ,女 11例。年龄 4 7~ 65岁 ,平均 60岁。临床表现 :腰痛 2 4例 ,单侧或双侧下肢根性痛 ,麻木 ,感觉异常 30例 ,间歇性跛行 18例 ,腰后伸受限 18例 ,前屈后伸均受限 12例 ,患肢直腿抬高小于 5 0°者 14例 ,跟腱反射减弱 6例 ,消失 9例。伸拇肌力减弱 9例。影像检查 :腰椎平片测量椎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狭 ,骨赘形成 5例患椎椎体轻度滑脱 ,CT扫描见小关节肥大 ,内聚 ,侧隐窝前后径 <3mm2 2例 ,<4mm8例。单侧 18例 ,双侧 12例。1椎间节段 2 1例 (其中L4~ 518例、L5S13例 ) 2椎间节段 (L4…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侧隐窝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侧隐窝扩大减压术,对照组31例患者仅行腰椎间盘摘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术后1年、5年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5年的优良率分别为93.5%和90.3%,对照组术后1年、5年的优良率分别为83.9%和71.0%,观察组术后1年、5年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侧隐窝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可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刘惠龙  刘泽  缪荣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95-1996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挖式扩大加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人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挖式扩大加髓核摘除术治疗60岁以上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29例,随访1~6年,平均23个月.优良率93.1%.结论:老年人的腰椎及周围组织结构有退变和长期的代偿以及可能外伤是主要病因.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肢体感觉障碍是本病的典型症状.潜挖式扩大使椎管容积达到减压目的,保留后柱结构的髓核摘除,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可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及脊柱滑脱发生,小切口腰背肌有限剥离、牵拉,可防止肌肉失神经性萎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黄野  王尚展 《江苏医药》1996,22(2):118-118
腰椎间盘突出及侧隐窝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两种病变常可同时存在。我院1984~1993年共施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592例,其中142例(24%)合并侧隐窝狭窄,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56例,女86例。年龄20~71岁,平均50.5岁。病程O5~ZO年,平均4.4年。病变部位共165个,其中L。,s突出99个(6O%),L。~S;突出58个(352%),L。,。及以上8个(4.8%)。合并同间隙侧隐窝狭窄IO6个,不同间隙侧隐窝狭窄46个,合并中央椎管狭窄11个。一、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者116例(81.7%),仅有坐骨神经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椎板侧隐窝扩大开窗减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90-1999年共手术治疗54例腰椎管及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例。应用一侧或双侧椎板扩大开窗及椎板下潜行减压、黄韧带切除,神经根管侧隐窝减压并保留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全部患平均随访46.8个月,优34例,良12例,可26例,差1例。另有一位老年患术后第5天突发心梗死亡。结论:该手术在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及减少了术后疤瘢而致的医源性狭窄。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手术治疗(附38例报告)河南省洛阳铁路医院(471002)薛玉阳苏二申周敏孙建强董毅陈洪安李广运河南省消防总队医院张松伦我们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3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方法在2003年4月至2006年3月间,对3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2~82岁之间,平均64岁。结果对30例患者随访1~3年,按椎管狭窄疗效的Macnab标准:优:264例;良:2例。优良率:93%。结论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病变节段彻底减压的同时,使下腰椎稳定增强,手术后腰腿痛的复发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传统开放减压术与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术用于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在某院收治的双侧腰椎管狭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78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开放减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d、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双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中,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魏民 《中国药业》2005,14(5):54-55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治疗老年退变性颈椎病和腰椎管狭窄症的经济效果.方法: 87例患者根据药物剂型、剂量和用药时间分为 3组, A组为口服神经妥乐平片 8 U, 2次 /d, 28 d后停药; B组为口服神经妥乐平片 8 U, 2次 /d, 14 d后停药; C组为静脉滴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 7.2 U, 1次 /d, 14 d后停药.结果: A, B, C组治疗成本( C)分别为 1 876.00, 938.00, 1 616.58元;总有效率( E%)分别为 76.00%, 66.67%, 90.32%;单位效果所需成本( C/E)分别为 24.68, 14.07元, 17.90元.在 B组的基础上, A组和 C组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 C/△ E)分别为 100.54, 28.69元.结论: C组较 B组的总有效率有较大提高,而且获得单位效果所需成本明显低于 A组,故为较合理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研究脊髓造影联合CTM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中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具有典型临床特征并经手术证实为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患者50例,术前分别给予脊髓造影、CTM检查和MRI检查,进行影像学分析,观察其病变部位和程度,比较影像学诊断符合率。结果脊髓造影、CTM检查、脊髓造影联合CTM检查和MRI检查大多能显示出该患者具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典型表现,与手术符合率分别为为90%、94%、98%和86%;脊髓造影和CTM的诊断符合率与MRI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优于MRI;脊髓造影联合CTM的诊断符合率与MRI相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优于MRI。结论脊髓造影联合CTM应用于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中,具有诊断符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等优点,明显优于MRI检查,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2月间应用后路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25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按平均6个月。结果按Nahal分级标准观察术前术后及X线检查判定临床疗效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愈合。Nahal评分,优15例良9例中1例。结论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手术治疗49例的临床资料,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价术前、术后腰腿痛和神经功能情况。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能力改善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8年,优良率为87.8%。手术后ODI、VAS、侧凸角、矢状面失衡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疗效确实,充分减压及脊柱平衡尤其是矢状面平衡的恢复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并不稳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12例LSS并不稳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分析2组手术指标、影像学指标及腰椎功能情况,统计术后随访1年内椎体融合及内置物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12个月,2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椎体融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2组JOA评分均升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腰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1年,2组内置物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LSS并不稳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对组织结构破坏小的特点,可解除患者神经压迫,有效实现术后相邻椎体间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矫形术治疗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23例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选择性后路减压并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测量记录患者术前、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8~27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功能评分、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无明显矫形度的丢失和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对严重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矫形内固定术疗效满意,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其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60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A组,给予DSA引导下SNBR治疗,另选取60例作为B组,给予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LL、SS、SVA治疗前、治疗后与B组基本相同,且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也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时,行DSA引导下SNBR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且不会明显的影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回顾5例由于神经根变异或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病人,对其病理及术中处理做了介绍,认为由于神经根的解剖变异,更容易受到椎间盘突出的卡压。手术中如临床症状符合椎间盘突出症,而预定探查间隙未发现突出物,或与临床症状不符者,应根据神经根激惹及松紧程度,扩大探查范围,查明造成疼痛的原因,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