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剂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赛尼哌在预防同种肾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已随访 1年的 32例应用 2剂赛尼哌患者的临床效果 ,并以同期肾移植 9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赛尼哌组在 3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3.1% )显著低于对照组 (2 3.9% ) (P <0 .0 5 ) ,在感染及副作用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剂赛尼哌加上CsA ,MMP ,Pred联合应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对预防同种尸体肾移植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使用单剂量赛尼哌联合环孢素(新赛斯平胶囊)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同期行肾移植的8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除了治疗组术前使用赛尼哌外,两组病人术后治疗方案相同。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25%),在感染及毒副作用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肾移植术前应用单剂量赛尼哌联合新赛斯平胶囊,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且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赛尼哌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以同期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的20例肾移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前联合应用1剂赛尼哌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急性排斥反应、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等发生情况,时间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治疗组6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联合应用赛尼哌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改善移植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赛尼哌(Zenapax)在预防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2005年5月接受尸体肾移植88例,术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均为2MM错配,淋巴毒交叉配型阴性。其中群体反应抗体阳性受者为A组(n=28),其余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A和B组赛尼哌用单剂50mg诱导治疗,手术前2h静脉给药。所有受者在围手术期和术后均采用同样"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3组之间的年龄、性别、ABO血型分布、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生化检验,超声波检查,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A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4.3%(n=4),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6.7%(n=2),C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6.7%(n=5)。使用赛尼哌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赛尼哌组(P〈0.05),并且赛尼哌组需要接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的患者少于不用赛尼哌组,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的损害及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通过临床观察赛尼哌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而不增加总体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感染的并发症,对于PRA阳性受者只要避免致敏的抗体,其治疗效果仍然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舒莱诱导治疗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没有应用舒莱(对照组);27例应用两剂舒莱进行诱导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两组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血肌酐下降速度、副反应发生情况和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对照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26.32%(10/38),舒莱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7.41%(2/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舒莱组移植肾的血肌酐下降速度快(P〈0.05),但1年人/肾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在应用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单剂半量赛尼哌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剂半量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AR)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187例,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是否使用赛尼哌分为A/90例、B/73例、C/11例、D/13例4组,其中A、B组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即术后1周血肌酐<176.6μmol/L,C、D组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1周血血肌酐>353μmol/L。A、C两组术前2h静滴赛尼哌25mg(0.5mg/kg)和口服霉酚酸酯0.75g,B、D组仅口服霉酚酸酯0.75g;术后四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500mg×3d冲击,常规强的松、环孢霉素A和霉酚酸酯三联抗排斥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发生时间、强度及排斥逆转率,同时观察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副作用。结果A组13例(14.4%)发生AR,B组18例(24.6%),C组6例(54.5%),D组7例(53.8%),A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B、C、D三组(P均<0.01);B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C、D组(P<0.01),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排斥开始时间3-9d(6.2±3.2d)较B组2-8d(4.5±3.1d)、C组2-7d(4.3±4.2d)、D组2-9d(3.9±3.5d)明显延迟(P均<0.05)。但B、C、D三组排斥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B组16例逆转,另2例失败,C组5例逆转,1例因移植肾排斥破裂出血切除,D组5例逆转,2例失败;C、D组各2例于术后13-32d再次排斥,经甲基强的松龙强化治疗逆转。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四组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但对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并不能有效预防排斥发生。  相似文献   

10.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106例肾移植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霉酚酸酯治疗组(n=56例),硫唑嘌呤治疗组(n=50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时间为术后6个月内。[结果]霉酚酸酯治疗组急性排斥发生率20%,较硫唑嘌呤组急笥排斥反应发生率44%低(P<0.01),霉酚酸酯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缓解率82%,硫唑嘌呤组55%(P<0.05);肝霉酚酸酯组发生率10%,硫唑嘌呤组20%(P<0.01);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霉酚酸酯组发生率较少,而人、肾存活率高。[结论]霉酚酸酯作为一种新的抗排斥治疗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且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两剂量赛尼哌对肾移植中急性排斥的预防作用.方法赛尼哌分别在移植前2h和移植后14d给予,术后应用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术后1年时对照组活检证实急性排斥的发生率为22.5%,赛尼哌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赛尼哌组中肺部感染5例,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例,霉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6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使用赛尼哌前后,淋巴细胞变化无明显差异,无发热、头痛、急性肺水肿等细胞因子释放表现.术后1年时赛尼哌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45%/95.45%,对照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95%.结论两剂量赛尼哌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且疗程短,耐受性良好,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增加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蛋白质组学变化,以期寻找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实验组以近交系雄性F344和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共8对。对照组以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作为供体和受体,共8对。分别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术后7 d获取移植肾组织,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分析,筛选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蛋白斑点数量分别为(554.0±34.0)和(542.0±21.0)个。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37个蛋白点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其中29个点得到较满意的肽质量指纹图,在SwissProt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鉴定出6个差异的蛋白。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成功筛选并鉴定出6个可能与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可能成为移植肾急排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为探索其实验室诊断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方法近交系Brown-Norway(BN)大鼠作为供体,Lewis大鼠作为受体,采用原位低温灌洗,左侧供肾,行腹部肾移植模型,供体肾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肾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输尿管采用带部分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结果共构建大鼠肾移植模型58例次,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为84.5%,受体死亡原因主要为输尿管吻合口漏尿致弥漫性腹膜炎、动脉血栓形成、麻醉意外等。肾移植术后第1、2、3、5及7天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BN-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可作为大鼠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325例肾移植患者分为达昔单抗诱导组(180例)与对照组(145例),2组均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骁悉(MMF)和泼尼松(Pred),达昔单抗诱导组加用达昔单抗,分析2组患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达昔单抗诱导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1.1%,平均发生时间为64 d;对照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31.7%,平均发生时间为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达昔单抗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BUN、SCr低于对 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迟首次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二维凝胶电泳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从严格筛选的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尿液标本中,寻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标志物.方法 在pH值为4~7范围,采用Sypro-Ruby染色,对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的不同时间点(-3,-2,-1,7,14,21 d)的患者尿液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进行比较,挑选了30个有上调或者下调趋势的蛋白点.将这些蛋白点进行切胶、胰酶消化后用MALDI-TOF-MS/MS分析.结果 得到了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肾移植术后尿蛋白2-DE图谱.30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了16个蛋白点,对应13种蛋白质.根据蛋白功能查询结果,发现了3个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蛋白,分别是α-1抗胰凝乳蛋白酶(alpha-1-antichymotrypsin,AACT)、肿瘤排斥抗原gp96(tumor rejection antigen gp96)和锌-α2糖蛋白(Zn-Alpha-2-Glycoprotein).结论 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不同时间点尿液2-DE图谱存在明显差异.AACT、肿瘤排斥抗原gp96和锌-α2糖蛋白可能作为临床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number, and time of acute rejection (AR) and outcome of anti-rejection therapy on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renal allografts and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Methods The Kaplan-Meier analysis and log-rank test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and grafts in no acute rejection group (NAR, 895 patients), 1 rejection episode group (1AR, 183), 2 and more than 2 rejection episodes group (2AR, 17), acute rejection group [AR (1AR+2AR), 200], early acute rejection group (within 90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EAR, 125), late acute rejection group (91 days later, LAR, 58), completely AR reversed group (CAR, 105), and incompletely AR reversed group (IAR, 68).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Results The 5- and 10-year survival rates of renal allografts were 75.4% and 17.1% in AR and 93.2% and 86.5% in the NAR group (P&lt;0.0001). The long-term graft survival was much lower in the 2AR group than in the NAR or 1AR groups (P&lt;0.0001 and P=0.002, respectively). It was similar in either the NAR or CAR groups (P=0.31), but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lt;0.0001) in the IAR group.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outcome of anti-rejection therapy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affecting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allografts. Conclusions AR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long-term survival of renal allografts. But the long-term graft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one acute rejection but completely reversed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atients without acute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7.
Li T  Si Z  Qi H  He Z  Li Y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6(12):1147-1152
目的:研究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 (IL-17)在小鼠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小鼠肾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同系移植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术后3,7d分别应用ELISA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7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和Th17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