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s,HEV)的发育过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出生后第0天、2天、6天、7天、8天、10天、12天、14天、18天、21天、25天、28天、31天、35天、40天的新生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结构和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各日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高内皮微静脉的分布。结果从第0天到第6天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无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不明显高大,属于类高内皮微静脉,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可见少量类高内皮微静脉,中心区则未见类高内皮微静脉。第7天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高内皮微静脉数量增多,但其分布仍局限于周边区,到第10天才出现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高大呈立方形。结论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发育规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结肠癌病人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淋巴细胞进入肠系膜淋巴结的影响。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晚期结肠癌病人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超微结构。结果:晚期结肠癌病人的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管壁内皮细胞的细胞核出现大量齿状切迹,细胞膜出现大量脂状突起。质膜小泡,AWeibel-Palade小体,高尔基复合体减少,线粒体多出现肿胀,扩张,部分基膜不完整。高内皮微静脉管壁内少见淋巴细胞穿越。结论:晚期结肠癌病人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导致淋巴细胞进入肠系膜淋巴结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3.
张成岗  苏慧慈 《解剖学报》1995,26(3):274-278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DN)增强显色技术,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及其分支中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交点计数法统计了其密度。结果发现,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密度随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分支级别的增加而增加;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中相应分支级别上的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密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左肾静脉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左肾静脉的局部解剖关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2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量和研究左肾静脉与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下腔静脉关系。结果:左肾静脉起始处外径(15.6±2.1)mm(12.0~19.0 mm),长度(6.8±1.1)cm(4.3~9.9 cm),注入下腔静脉高度为(11.6±1.9)cm(7.9~15.5 cm),左肾静脉经过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为(0.4±0.3)cm(0~1.2 cm),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为(41.6°±9.1°)(20°~60°)。结论: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之间的左肾静脉易受压,严重时可出现血尿、直立性蛋白尿和男性精索静脉曲张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静脉病变导致的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LF  Liu M  Zhang SJ  Han W  Gao F  Qi JP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620-622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病变导致的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3—2004年间收集到的肠系膜血管病变导致的缺血性肠病3例进行临床病理的系统分析。结果肠系膜静脉炎继发静脉血栓导致缺血性肠病,临床上以急性腹痛起病,可并发腹膜炎,急诊剖腹探查术中发现有坏死的病变肠段,切除后组织学检查在肠壁的黏膜下层和肠系膜的小到中等大小的静脉壁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但动脉未受累及。1例缺血性肠病在2年多的随访过程中没有局部的复发或发展成系统性的静脉炎。结论肠系膜静脉炎导致的缺血性肠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是静脉的炎症病变,可逐渐导致血栓的形成,最后导致肠道的充血、缺血和坏死。该病可能有自限性,病变肠段的外科切除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切除及血管重建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男、女性标本各50例,切除胰十二指肠后,测量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的长度和向上纵向折叠长度,以推算肿瘤手术时可切除的静脉的最大长度。 结果 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长度男、女性分别为(3.5±0.8)cm和(3.3±0.6) cm;长度大于3.0 cm的分别为80%(40例)和76.0%(38例)。切除胰十二指肠后,胰腺钩突以下肠系膜上静脉向上纵向折叠长度为4.0~5.1cm。 结论 胰头肿瘤合并受浸润胰后干切除后,血管重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广州地区收集的成人尸体100具(男76,女24),解剖后在原位对肠系膜下静脉的类型、汇注及交通支进行了观测。结果如下:1.肠系膜下静脉的类型:肠系膜下静脉起自直肠上静脉,越小骨盆上口后进入腹腔,在腹膜后沿输尿管内侧上行,沿途接受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和结肠左曲的静脉支形成基本模式。根据这些静脉支汇入肠系膜下静脉时所形成的一级属支的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活体肝移植提供有关肝中静脉属支的形态学资料.方法:采用50例无病变成人尸体肝标本进行解剖剥离,对肝中静脉及属支进行观测,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中静脉主要属支为(5.26±1.16)支,直径大于5.00mm的肝中静脉主要属支的出现率为76.0%;肝Ⅳ段静脉血大多由肝中静脉回流;肝中静脉均参与肝Ⅴ段回流,Ⅴ、Ⅶ段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共同引流者分别占66.0%和90.0%;肝Ⅲ段静脉单独由肝中静脉引流占10.0%;肝中静脉引流肝Ⅵ段静脉血者占22.0%.结论:肝中静脉主要属支数目不恒定,形态结构多异,临床活体肝移植术前应根据肝中静脉主干的汇合形式、主要属支的分型、管径及引流范围等,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出较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 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 mm,平均(8.6±3.7 )mm;管径为3.2~7.0 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到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 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铸形法观测了成人肾星状静脉.绝大多数星状静脉结构类似,由4~6支属支构成,属支可分粗细两类.粗者直径约194.31±19.4μm,细者约83.86±10.72μm.属支起源于肾皮质中外层,直接受纳管径细小的皮质球后毛细血管及后微静脉(直径分别为8.21±0.97μm及15.14±2.20μm).通常2~3支星状静脉汇成一支小叶间静脉(直径约685.85±55.40μm).星状静脉和小叶间静脉共同构成伞骨样虹吸系统,估计成人每肾约有1500~2000支星静脉.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DN)增强显色技术,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及其分支中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交点计数法统计了其密度。结果发现,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密度随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分支级别的增加而增加;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中相应分支级别上的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密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CT血管成像(CTA)及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GCT)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术前诊断为胃癌、胰腺癌或右半结肠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9~83(68±10.1)岁。80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CTA和CT结肠成像(CTC)重建,并将图像融合,得到血管及肠道的三维图像。观测指标:(1)GCT的长度、管径、走行及其GCT的组成;(2)中结肠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3)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结果 (1)69例(86.25%)患者出现GCT,长度为2.5~25.2(9.2±3.6)mm;管径为3.3~7.2(4.8±0.9)mm。GCT均自腹侧至头侧向右走行,其属支共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4个来源。其中,35例(50.73%)由胃网膜右静脉和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或“3支”型胃结肠干,7例(10.14%)由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2支”型胃胰干,27例(39.13%)由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3支”或“4支”型胃胰结肠干。(2)77例患者出现中结肠静脉,其中53例(68.83%)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0例(25.97%)汇入GCT,2例(2.60%)汇入肠系膜下静脉,2例(2.60%)汇入脾静脉。(3)46例(57.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34例(42.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参与了GCT的组成,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者12例,汇入右结肠静脉者10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者7例,直接汇入GCT者5例。结论 CTA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GCT血管解剖及变异,为临床腹部血管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探查、显露、分离肠系膜上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已固定成人尸体腹部标本,2例新鲜成人尸体。全组男7例,女5例。进行解剖观测,并行模拟腹腔镜操作。结果:⑴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段长(3.80±0.72)cm、胰头钩突部段长(1.76±0.25)cm、胰颈后段长(3.81±0.64)cm、胰颈上段长(4.73±1.31)cm,其中胰头钩突部段属支最多;⑵胃网膜右静脉汇入SMV有6种类型;⑶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距腹腔干下方(1.12±0.15)cm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干长(3.97±0.54)cm,外径(0.69±0.03)c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1空肠动脉起源SMA的有5种类型。结论:(1)SMV的胰头钩突部段最短,属支最多,显露分离最难;(2)LPD中以胃网膜右静脉为标志来探查、显露SMV较好;(3)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显露分离应采用不同的主操作孔来进行;(4)充分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和超声刀的精确切割特性是可以探查、显露和分离好肠系膜上血管的。  相似文献   

15.
胆囊床内肝中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为临床胆囊切除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128例肝脏标本的胆囊床进行解剖,观察突入胆囊床内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和 入段的直径和长度。结果: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突胆囊床的占12.5%(16例),突人形式主要有:(1)肝中静脉主干;(2)右前叶支、或左内叶支、或两者一起突出;(3)右前叶支属支、左内叶支支、或两者一起突出3种类型。结论:胆囊切除时,应注意保护肝中静脉及属支,以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血管的局部解剖学特征及定位标志。方法:对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切开中线侧Toldt’s线,在主动脉分权头侧的Toldt’s间隙内可顺利定位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起点。牵引乙状结肠系膜使IMA与主动脉保持垂直状态,可形成系膜后操作窗,顺利暴露IMA根部。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IMV)在乙状结肠结肠系膜后位可清晰暴露和游离,结合系膜前位游离,可高位离断。结论:Toldt’s间隙是定位IMA的正确外科平面,主动脉分权可作为定位标志。结肠系膜后位和前位解剖法相结合,是识别和定位IMV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肾静脉以下段下腔静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涉及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下段的手术提供该段下腔静脉及属支的解剖学数据。方法 :对 42例成人尸体标本下腔静脉的肾静脉以下段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 :该段下腔静脉长 (1 3 .0 3± 1 .76)cm ,宽 (2 .34± 0 .33)cm。静脉属支为 (8.74± 2 .0 2 )支 ,其中前壁有 66 .3 % ,上段有 66 .3 %。右睾丸 (卵巢 )静脉 83 .3 %开口于前壁 ,距左肾静脉开口上缘平面 (3 .56± 0 .85)cm。未见有腰升静脉 ,2 8.6 %例数的腰静脉与奇静脉或半奇静脉相连。腰静脉不成对且与腰动脉数目不相等 ,有 63 .8%的腰动脉有腰静脉伴行。结论 :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下段的属支多而复杂 ,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该段下腔静脉的上段及后壁。右睾丸 (卵巢 )静脉位置较稳定 ,可作为临床标志。传统概念的腰升静脉并不存在 ,有关腰静脉的传统描述与实际出入较大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侧支循环在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肠的手术中,为确保肠的血供,应注意到肠系膜血管的侧支循环。充分的肠系膜循环依靠三条主要动脉参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保护肠系膜的这些重要侧支循环,可以避免结扎后可能发生的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 5 2条患肢和 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 ,其纵径 (40 .0± 12 .0 )mm ,横径 (2 8.0± 9.0 )mm ,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 3或 4支为多见。结论 :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 ,作者认为 :①切口要足够大 ;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 ;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的蓝色条纹。肠系膜上动脉在系膜内难以目视辨认,走行于SMV左侧。回结肠血管出现率100%,为升结肠系膜内、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附近、搏动的条索。胃结肠干出现率77.8%(28/36),包含上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者占比为89.3%(25/28);后者亦可直接注入SMV。胃结肠干于胰切迹右缘的横结肠后间隙汇入SMV右壁。右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起始,常与胃结肠干伴行或交叉。结论正确的间隙(肠系膜内间隙)、标志和线索(肠系膜上静脉),是LRH中血管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