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气治法机理气病,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有虚实之分,虚者由精气内夺,实者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亦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又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以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元气之根,故气病与肺肾疾患影响尤深。血病与气亦有密切联系,以气为血帅,气病常易导致血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是脏腑功能的反映。因为气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中医理论认为,气的根本在肾而统于肺脾,在表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内则导行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气充则强,气少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液循行于人体,滋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会使人生病。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或久病不愈,使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减退,使气的生化不足所致。血虚多由久病不愈,阴血虚耗,或失血过多,或脾胃功能失和,使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所致。由于气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血虚者可引发气虚,而气虚者由于不能化生血液,又会导致肌体出现血虚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脾胃同居于中焦,二者阴阳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平为常,故而中焦失衡,则脾胃即病。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之气强健,则中焦因之以安,故临证治疗脾胃病时,以衡为则,以健为要,验效颇多。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中脾胃学说内容丰富,很具特点,为之研究,于杂病辨证论治颇有指导意义。 一、脾胃气以决吉凶 内伤杂病以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为主要病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故脾胃之气盛衰,在内伤杂病中至关重要。《金匮要略》非常注重察脾胃之气以决疾病之吉凶。鼻头属脾,色青主腹中疼痛,若痛而苦冷,为肝邪剩脾,脾阳衰微之征,予后多凶。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土之象,主病水气。纵四脏有病,只要脾胃气旺,脉现从容缓和,为脾旺不  相似文献   

6.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7.
一、在认识脾胃病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同时要注意有方有守。脾为多气少血之脏,脾阳主气,脾阴为血,阳为用,阴为体,气血随阴阳消长而变化。气多于血,则脾之升运正常。若劳倦伤脾,反致血多,则以阴从阴,阳为之不足,此时脾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9.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淑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36-1137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妇女以血为本,一生中的经、孕、产耗血颇多,更加依赖藏营统血之脾和多气多血之胃的支持。可见脾胃与妇科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生化无源,产生虚证、寒证;邪实壅于中焦,正邪相争,则为实证、热证;正气已虚,然邪仍恋战,则发展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不力则致痰阻气逆证.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运用五法治疗脾胃病:温补脾胃、苦寒直折、寓清于补、攻补兼施、降逆化痰,有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成功截断病程,促进痊愈.《伤寒论》对脾胃病的治法,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氏,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认识到中焦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为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明确认识到“脾胃不足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胃  相似文献   

14.
脾胃系统疾病,大多由中焦滞郁失畅所致,病机多为气机不畅,因脾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于经络则为络属关系。脾胃共成生化气血之功,以共同完成饮食消化,吸收及水谷精气之输布。脾胃之间阴阳相和,润燥相济,显示出其“升降相因”的气化关系。其生理相互联系,亦使病理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清新之气不能上升,致使胃之受纳与和降受到影响,而见之脘腹胀满,  相似文献   

15.
二、和脾胃、益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人之一身所需供给的营养物质,大都要依靠脾胃运化输布,不断补充。脾胃的运化功能强,则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如果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则营养缺乏,气血不足,精神疲乏,易于衰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常,胃气以降为顺;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这是脾胃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脾胃失和,上逆则为呕吐、恶心;下陷则为泄泻、脱肛。长期脾胃气虚,营血生成不足,或者统摄功能失常,出血不止,可见血虚之证。又有情志抑郁,也会影响脾胃气血不和者。遇有这些情况,当以和脾胃、益气血为主要治疗方…  相似文献   

16.
俞尚德主任中医师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70余载,融贯中西医,专攻脾胃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疗效显著。俞老主张采用“审病辨证”的临床诊疗思维诊治该病。认为该病病机责之脾胃健运失司,肝气郁结,气机升降失调,胃气逆滞,总属肝胃不和之证。立疏肝利气,和胃降逆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大法,创立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方——芍甘苏枳汤。同时认为该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重视情志调摄,临证时耐心聆听,做好心理疏导,提高了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迁延难愈等特点。笔者受《内经》"肾为胃之关"理论的影响,认为诊治脾胃病应注重培补先天之气,壮后天脾胃,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收到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理论渊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输送全身,以滋养五脏。如果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损害了胃气,使脾胃损伤,则影  相似文献   

18.
"中气"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认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即包含脾气和胃气,又有认为"中气除脾胃之气外,还包含肝胆之气"者。笔者认为,"中气",位居中焦,乃气按分布部位所划分,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有承上启下之功。"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19.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又称“咳逆”。《内经》对呃逆首先提出为中上二焦病。《金匮要略》则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呃逆可单独发病,也可成为其它疾病的兼症,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西医认为是由于膈肌痉挛所致,祖国医学则不仅包括膈肌痉挛,还包括临床上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脑血管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呃逆。辨证时可分为胃中寒冷、胃气上逆、气逆痰阻、脾胃阳虚、胃阴不足,治疗时应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气逆宜降气、痰郁宜除痰、阳虚温阳、阴虚滋阴等原则,并且要适当地配合降气平呃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冲脉的生理功能包含调节人体气机升降与渗灌储藏气血,其病理特点主要为冲气上逆,临床表现为气机上冲类症状及腹痛,在寸口脉表现为牢脉和长脉,在冲阳脉与太冲脉表现为大脉和动数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之循行与冲脉循行相近,可知冲脉与肝、胃、肾关系密切。基于《金匮要略》经文探索冲脉气逆的证治,痰饮病主要症状为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病机为水饮挟肾气不敛而冲气上逆,治以温阳化饮敛冲气;肾气奔豚主要症状包括脐下悸、气从少腹上冲心及气上冲咽,治以温补阳气、化饮降逆;肝气奔豚表现为气上冲胸和腹痛,其病机为肝郁化热致冲气逆,治以疏肝清热降逆;呕吐病、胃反病、妊娠恶阻病均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其病机包含肝寒、中虚、胃气逆、痰饮,均挟有冲脉气逆,当分别治以散肝寒、补中气、化痰饮、降冲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