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亚低温辅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影响。方法:设置观察组27 例,对照组14例,观察组在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的同时,采取“冬眠合剂+控温毯(控温帽)+呼吸机辅助呼吸”三联法,疗程为3~14天;对照组仅采取常规神经外科治疗,观察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亚低温辅助治疗能明显降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讨亚低温对重度弥漫性轴索伤(DAI)的治疗作用及患者颅内压、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观察了80例重度弥漫性轴索伤,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60例亚低温治疗。80例重度DAI患者分为亚低温和常温两组,所有患者均行颅内压监护5-7天。全部患者于伤后3个月行GO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在亚低温组,其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的死亡率为26.7%,而常温治疗组为55%(P<0.05)。结论 重度DAI后,不仅应及时诊断,而且要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尽早降温。亚低温治疗有明显降低颅内压的疗效。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重度DAI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DAI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3.
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造成伤后植物生存和严重致残的最常见原因。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及时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科近年来应用亚低温等综合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80例重度脑外伤患者,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15~61岁。均在伤后6h内入院,GCS<8分,入院时经CT扫描、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脱水剂、止血、抗炎等常规治疗。部分继发颅内血肿者行开颅手术(除外…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最严重的原发性损伤之一,占重型颅脑损伤20%,占死亡病人的29%-43%。其临床特点为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这就给临床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将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命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孙晓川 《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0):585-588
目的 观察轴索损伤早期轴突细胞骨架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早期亚低温处理后细胞骨架的改变。为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寻找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组豚鼠右侧视神经受牵拉致伤。伤后常温实验组动物体温维持在36.0 ̄37.5℃,低温实验组动物体温降至32.0 ̄32.5℃,两组于伤后2h和4h各处死一半动物。电镜下观察轴突细胞骨架的变化,并用电脑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常温实验组伤后2h,大、中、小  相似文献   

6.
3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依据伤后昏迷的时间,将我科1997年8月~1999年月12月收治的34例DAI病人分为轻、中、重3组,分析3组病人的临床特点、CT资料及治疗后的结果;分析原发昏迷和入院时GCS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重度组26例(76%),伤后24h内CT扫描12例(46%)发现脑不同部位有点状高密度影,26例中死亡8例,预后良好者7例;中度组5例(15%),CT扫描仅1例发现脑内点状高密度影,除中残1例外其余恢复良好;轻度组3例(9%),CT扫描无异常发现,全部恢复良好。中-重度组入院时GCS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P<0.01),原发性昏迷持续时间亦显著长于轻度组。 结论 脑外伤后持续昏迷超过6h而CT扫描无明显占位病灶者,即可诊断DAI;临床分度、GCS和原发性昏迷时间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成连琐样反应,临床症状重,伤后多有昏迷没有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就DAI的发生机制、国内外主要临床诊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临床征象与预后的关系,寻找能准确判断预后的指标,建立预测DAI患者预后的模型. 方法 对98例DA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SAS 8.1进行Cochran - Mantel - Haenszel x2检验或Student - Newman -Keuls单向方差检验,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分级的关系.再将筛选出的与预后相关的指标与预后行多元累积逐步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1)入院时GCS、合并其他类型脑损伤、生命体征紊乱、瞳孔异常、去脑强直、影像学有DAI特征性征象、肢体瘫痪情况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患者预后有关;而性别、年龄、致伤机制、病理征和去皮质强直与患者的预后无关.(2)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入院时的GCS、肢体瘫痪程度、瞳孔异常和合并脑损伤是预测DAI患者预后的最好指标. 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GCS越高的患者预后更好,肢体瘫痪程度越轻、无瞳孔变化、未合并其他类型脑损伤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回顾分析近2年来收治的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提高综合治疗及有效地防治并发症,仍是临床倡导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压氧早期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疗效和机制. 方法 45例DA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高压氧治疗组25例,观察治疗前后颅内压以及GCS评分平均值的变化和预后情况. 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早期颅内压值明显降低,GCS评分平均值曲线抬高,预后良好率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高压氧辅助治疗DAI患者,可以明显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姜曙  鞠延  贺民  毛伯镛 《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0):589-59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 分析56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56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61%)。伴脑挫裂伤者40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45例。结论 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  相似文献   

12.
Diffusion-weighted MRI in diffuse axonal injury of the brain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patterns of tissue injury which are encountered b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in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of the brain. The DWI data sets of 98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a closed-head injury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Medical records were reviewed to rule out pre-existing neurological diseases. Lesions were studied for their DWI sig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sion size or extension. Traumatic lesion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depending on their signal characteristica on DWI an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maps: type 1, DWI- and ADC-hyperintense most likely representing lesions with vasogenic edema; type 2, DWI-hyperintense, ADC-hypointense indicating cytotoxic edema; type 3, central hemorrhagic lesion surrounded by an area of increased diffusion. According to the size and extent of lesions, injury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focal injury; group B, regional/confluent injury; and group C, extensive/diffuse injury. Our study showed that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ifferentiates between lesions with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di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DAI. Different degrees of tissue injury extent were noticed. Future prospective studies should study if thi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injury reversibility, final outcome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36例DAI患者行常规MR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的病灶显示率。结果DWI序列的阳性率为91.67%(33/36),TSET2WI序列的阳性率为77.78%(28/36),FLAIR序列的阳性率为83.33%(30/36),DWI序列阳性率明显高于TSET2WI序列(P〈0.05)和FLAIR序列(P〈0.05)。结论应用DWI序列对急性DAI较TSETzwI和FLAIR序列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超微结构及血脑屏障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血脑屏障及超微结构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角加速度旋转模具制作大鼠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硝酸镧颗粒的分布情况和超微形态的改变。结果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30min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改变,24h通透性增加达到高峰,72h略有下降。超微结构以72h损害最为严重。结论 大鼠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是造成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微结  相似文献   

15.
镁离子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镁离子(Mg^2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脑干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350~450g,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为12只。采用改良Marmarou模型制作DAI模型,伤后30min分别给予MgSO4 250μmol/kg、等渗盐水0.2ml,伤后24h处死。用透射电镜分别检测脑干超微结构,并行综合组织损伤评分。结果伤后24h,对照组髓鞘分离,线粒体嵴明显肿胀;实验组未见髓鞘分离,线粒体轻度肿胀。实验组脑干综合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Mg^2 可在超微结构水平阻止DAI轴索的继发性损害,对DA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DAI的患者25例,均行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及SWI。结果25例患者中SWI较常规序列能清楚地显示脑内微小出血灶。结论在DAI患者中,SWI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在诊断DAI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CT诊断。方法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资料。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GCS评分。结果DAI的CT征象主要为:a)弥漫性双侧脑白质水肿、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b)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c)脑弥漫性肿胀,白质内点、片状出血,但未形成血肿,无占位效应;d)脑弥漫性肿胀伴硬脑膜下薄层出血。患者伤后昏迷时间越长,临床表现越重,GCS评分越低,cT显示脑室系统受压程度越重则预后越差。结论DAI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但DAI病情与CT表现不一致时需行CT薄层扫描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05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单纯照射组、亚低温干预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35只.单纯照射组和亚低温干预组小鼠均接受6 Gy 60Co 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亚低温干预组在照后即刻进行亚低温干预并维持6 h,观察照后1、3、7、14、21和28 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病理组织学变化,照后6和24 h, 检测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周期.结果 与单纯照射组比较,亚低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在照后早期较高(t=-2.63、-3.41,P<0.05),且提前1周恢复;同时,小鼠骨髓细胞衰减较晚,恢复较早.受照后6 h与其他组相比,亚低温干预组小鼠血清MDA含量较低(t=3.83,P<0.05),SOD活力较高(t=-6.57,P<0.05),骨髓S期细胞比例较高(t=-4.67,P<0.05),G2期细胞较低(t=3.04, P<0.05);受照后24 h与其他组相比,亚低温干预组小鼠血清GSH-px活力较高(t=-3.13, P <0.05),骨髓S期细胞比例较单纯照射组降低(t=7.19,P<0.05).结论 照后亚低温干预对急性辐射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机制与亚低温可增强机体抗氧化力、抑制骨髓细胞周期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