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融合基因特点与其疗效、预后及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41例形态学初诊为APL患者进行PML-RARα、PLZF-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融合基因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 41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L型阳性29例,中位年龄43岁(8~75岁),基因表达水平(60.12±41.24)%,白细胞中位值2.1×109/L(0.44×109/L~124×109/L);PML-RARα-S阳性11例,中位年龄34岁(19~66岁),基因表达水平(24.36±25.72)%,白细胞中位值3.2×109/L(0.47×109/L~88×109/L);PML-PLZF 1例,基因表达水平较高(64.12 %)。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时间L型40 d(32~60 d),S型56 d(25~86 d);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 %和81.8 %(P=0.02); 1例PML-PLZF阳性患者18个月内未达到CMR,且存在C-KIT 基因突变,形态学复发2次。结论 融合基因PML-RARα-L型APL患者疗效、预后及无事件生存率均好于S型患者,PLZF-RARα基因融合的APL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APL融合基因分型及预后突变基因的检测,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初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疗效。方法 56例APL患者均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组织化学检查、免疫表型测定以及FISH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而确诊。诱导化疗方案采用亚砷酸10 mg/d,静脉滴注,直至获得完全缓解。缓解后采用亚砷酸与化疗交替治疗,以亚砷酸为主。对20例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56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初治APL患者完全缓解率98.2 %,CR中位时间32(23~42) d。实时定量RT-PCR检测阳性的32例患者中位随访期3年,总生存率100 %,复发率3.12 %。完全缓解24个月后分子生物学缓解率100 %(6/6)。结论 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APL患者疗效好,血液学缓解后24个月有可能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标本经细胞培养后,采用染色体G带显带方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同时用FISH方法进行与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38例确诊APL的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出率为92.1%(36/38),染色体分析36例发现克隆性t(15;17)存在,检出率为92.1%;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0%。结论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可靠指标;其中FISH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APL患者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治疗、随访等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7岁。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形态学检查示异常早幼粒细胞占0.695;免疫分型检测示CD13、CD33、CD64、CD117阳性,CD3、CD4、CD14、CD19、CD34、CD56、HLA-DR阴性;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 17)(q24; q21)[17]/46,XY[6];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PML-RARα融合基因;融合基因检测示PML-RARα-S、NPM-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伊达比星诱导治疗以及ATRA、伊达比星巩固治疗后达分子学完全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PML-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双阳性APL临床罕见,可采用ATRA、ATO联合化疗方案,疗效尚可,但其预后可能不如单纯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亚型及其临床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92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不同转录本,根据结果分为长型(L型)和短型(S型)两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 92例APL患者PML- 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L型52例,占56.5 %,S型40例,占43.5 %;两组相比,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比例及染色体无明显差异;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的时间、维甲酸综合征(RA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颅内出血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缓解后总体生存率(OS)及无复发生存率(RFS)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亚型与临床疗效、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PML-RARα融合基因在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微小残留病(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诱导缓解及巩固维持治疗期间,采用筑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PML-RARα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长期随访的18例完全缓解(CR)患者,2例出现分子学复发。其中1例发生于CR1后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CR2后2个月再次出现分子学与血液学的复发,诱导治疗1个疗程获得CR3;1例发生于CR1后7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随访结束时生存期已达106个月。结论 在CR期定期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可早期发现分子学复发,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1例伴RARα 3'-末端(3'RARα)亚显微缺失的M3r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例及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方法 骨髓细胞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应用反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分别用CEP X/Y α-卫星DNA探针、LSI PML-RARα 双色双融合探针和LSI RARα 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ML-RARα 融合基因转录本;多重巢式RT-PCR技术检测急性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所形成的融合基因,包括PML-RARα,PLZF-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反带分析显示核型为45,X,-Y[6]/46,XY[8],CEP X/Y探针FISH进一步证实了Y染色体丢失;RARα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FISH分析显示1个RARα等位基因的整个3'-末端缺失;通过细胞遗传学、FISH以及RT-PCR等方法检测,排除PML-RARα、PLZF-RARα、NPM-RARα、NuMA-RARα和STAT5b-RARα重排。结论 识别APL中一种新的RARα 基因重排类型(3'RARα 亚显微缺失而无X-RARα 融合),RARα 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FISH分析是明确该异常的有效手段,其分子学结果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蒽环类药物(ATC)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4例初发APL患者均符合FAB分型诊断标准,其中25例行荧光原位免疫杂交(FISH)检查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均以ATRA+As2O3双诱导,白细胞>15×109/L时,加用ATC,达完全缓解(CR)后,每月以ATC联合阿糖胞苷(Ara-C)化疗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继以ATC联合化疗、ATRA、As2O3序贯。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4例APL患者,早期死亡1例(诱导治疗1周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颅内出血),43例达CR,CR率97.73 %,获得CR的时间(27.3±5.2)d,43例目前均持续CR,25例初诊时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者,巩固化疗结束时均转为阴性,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TRA与 As2O3联合ATC治疗APL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优化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方法,观察变异易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RT-PCR查骨髓及部分外周血PML-RARα融合基因,变异易位产物作测序分析。结果:发病期有8例APL患者(初发4例,复发4例)PML-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缓解期APL患者的20人次检查中6人次阳性,而其骨髓涂片早幼粒细胞比率均小于5%;发现一种新的S型变异易位,并见L、S型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外周血中的阳性率低于骨髓中,结论:证实S型206bp的变异产物是一种新的变异易位产物;同一个体L、S型可同时存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RT-PCR查PML-RARα融合基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12.
赵旭杰  朱雪花  张济  王侃侃 《肿瘤》2012,32(10):767-774
目的:研究异常转录因子早幼粒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PML-RARα)融合蛋白对RIAM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利用表达谱数据库(GSE1159)比较RIAM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各亚型中的表达情况,以及RIAM基因和PML-RARα融合蛋白之间的相关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PML-RARα融合蛋白和RIAM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模式细胞株PR9及APL患者来源的细胞株NB4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处理前后的RIAM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细胞内PML-RARα融合蛋白在RIAM基因启动子附近的结合情况.结果:RIAM基因在APL(即M3型AM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AML亚型(M0、M1、M2、M4、M5和M7型)和正常造血细胞(P<0.05).随着PML-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RIAM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ATRA能激活RIAM基因的表达,且PML-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能增强ATRA对RIAM基因表达的激活效应.PML-RARα融合蛋白结合在RIAM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结论:RIAM基因是PML-RARα融合蛋白的靶基因,PML-RARα融合蛋白通过结合到RIAM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对其转录进行负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ML-RARα在APL的特异性诊断、疗效判定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了2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17例为初治患者,入院时检测均为阳性。13例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均达完全缓解(CR),缓解后检测融合基因转录本均为阳性。将13例患者随机分为MA方案组与HA方案组,化疗4次~5次后检测融合基因,4例转阴,MA方案组的融合基因转阴率(4/6)高于HA方案组(0/7)。结论APL经ATRA诱导缓解后化疗是必需的。MA方案疗效优于HA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成年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转变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发生过程.方法 对1例APL患者诊断、缓解和复发的整个过程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监测.结果 该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以及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APL,缓解期间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完全缓解4个月后复发,此时染色体未见异常,但细胞形态和分子遗传学检查提示转变为M5,转型后再次诱导治疗无效出院.结论 APL治疗后转变为M5的病例临床较为罕见,转型后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期并发粒细胞肉瘤(GS)的认识.方法 对1例APL缓解期并发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肿块行病理检查示:淋巴造血系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示:MPO+++,末端脱氧核苷酸载移酶(TDT)++,CD117+,Ki-67+,CD34-,CD20-,CD3-;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予以维甲酸及亚砷酸联合治疗后肿块消失.结论 APL缓解期出现肿块的患者应警惕GS的可能,必要时需行肿块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或FISH检测,以避免因检查不足而延误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化疗交替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疗效。方法:对17例经ATRA治疗取得完全缓解(CR)的APL患者,采用ATRA与化疗交替方案进行治疗。在治疗6个月以后,采用血细胞短期培养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RT-PCR技术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13^ CD45dim细胞和CD33^ CD45^dim智细胞,监测t(15;17)染色体异位、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CD13^ CD45^dim、细胞和CD13^ CD45^dim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随访15个月-70个月(中位数36个月)。白血病复发3例,复发率17.65%,总生存率(OS)94.12%,t(15;17)染色体异位、PML-RARα融合基因和FCM检测MRD转阴率分别为23.53%、29.41%和23.53%。结论:APL CR后采用ATRA与化疗交替治疗,可以较好地减少或消除APL患者体内的残存白血病细胞,减少白血病的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APL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建立实时定量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 RT-PCR)的方法并用来检测AML-M2患者中AML1/ETO融合基因的拷贝数,观察患者体内融合基因阳性率、该融合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及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方法 利用含AML1/ETO融合基因的Kasumi-1细胞株构建质粒标准品并制作标准曲线,检测25例AML-M2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45份,个别患者连续监测融合基因转录表达水平。25例患者均同时行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测及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确诊后给予MA方案进行诱导缓解。结果 在28 %(7/25)的AML-M2初发确诊患者中检测到AML1/ETO阳性(AML1/ETO:ABL为0.01~19.2),其中5例(20 %)有t(8;21)(q22;q22)。连续监测患者融合基因转录表达水平与临床缓解和复发的变化情况相吻合。7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均在MA治疗1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AML1/ETO融合基因下降3个数量级。其余18例完全缓解11例。连续监测7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6个月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结论 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结果准确稳定,对于临床明确诊断、具体分型、动态观测肿瘤负荷、选择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复发的相关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例多次复发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2005年初诊为APL高危组,经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随后进行巩固、维持治疗,其间未遵医嘱及早行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011年复发,再次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并进行巩固维持治疗,2012年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终因髓外(皮肤、胃肠道)复发放弃治疗。结论对于APL高危组患者,应强调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重要性,同时应定期检测骨髓中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时治疗,二次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90%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表达的PML/RARc~融合基因,设计引物及探针。对APL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并构建PMI/RARα环形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的诊断平台,为APL患者的诊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设计PML/RARα及ABL引物及Taqman探针,对APL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并以PML/RARα L型及S型阳性的APL患者c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出453bp和550bp基因片段,构建pMD18T—PML/RARα(L)及pMD18T—PML/RARα(s)标准品。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对该基因转录本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成功构建pMD18T—PML/RARα质粒标准品,应用RQ—PCR技术,以ABL为内参,应用Taqman探针法,对APL患者标本进行检测,技术可行,数据稳定。结论:成功构建APL融合基因检测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的诊断平台,应用于临床病人的基因诊断,为APL的诊治提供了可靠的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相关位点突变检测研究已经成为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热门方向,研究NSCLC肿瘤组织中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echinode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基因突变状态,比较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与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Scorpions ARMS)荧光定量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与EGFR基因突变的敏感性。方法应用IHC、ARMS荧光定量PCR及FISH技术检测85例NSCLC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以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状态,并应用ARMS方法检测EGFR基因第18、19、20和21外显子突变状态。结果 115例NSCLC中IHC显示32例有ALK(D5F3)表达,表达率为27.8%;ARMS检测27例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3.5%;53例检出EGFR突变,突变率为46%。而FISH检测23例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0%,稍低于ARMS检测结果,提示ARMS的敏感度更高。结论联合运用IHC/ARMS荧光定量PCR/FISH技术能够对EML4-ALK融合基因状态做出快速、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