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喉显微手术应用高频或常频喷射通气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喉显微手术应用高频或常频喷射通气的效果比较周凯泉,崔健君,黄波采用高频喷射通气应用于喉显微手术,对于CO2的有效排出各家报道不一[1,2]。本观察按开放型单向序贯检验质反应方法的设计要求以PaCO2作为评估通气效果的指标,藉以验证该手术应用高频或常频...  相似文献   

2.
严重气道狭窄患者气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严重气道狭窄患者气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0例不同原因气道狭窄患者分别进行狭窄气道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或异物取出术或气管造口处“T”管置入术,分别于全身麻醉下采用气管插管、喉罩及高频喷射等不同的保障气道及通气的方法。结果:经气管导管或喉罩支气管镜下定位气道内支架成功放置7例;感染气管支架或异物取出失败各1例,但均清除部分坏死组织,解除部分气道梗阻;经气管导管手控呼吸及高频喷射通气下“T”型硅胶管成功放置1例。结论:严重气道狭窄患者气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关键在于保障气道内操作时的气道通畅。气管插管、喉罩及高频喷射等可灵活应用于不同的病例,其选择主要取决于气道梗阻的部位、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法,医护人员的通力协作也是成功的保障之一,经喉罩通气下行气管内操作为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单肺麻醉时的氧合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目的在于寻找一通气方式,预防单肺麻醉下发生低氧血症。23例开胸手术的患者,麻醉诱导后插入Carlens双腔管,行双肺机械通气,于开胸后10min取动脉血测血气后,即改为单肺通气(下肺),而上肺的Carlens管则开放至空气(对照组)或连接KR-Ⅱ型高频呼吸机行高频通气(频率120bpm、送气压力1-1.5kg·f/cm2)。观察结果表明:单肺通气时,开胸一侧的肺采用高频通气;健侧肺仍维持常规的正压呼吸。这样,可显著改善动脉血液的氧合。  相似文献   

4.
依据病理分期的肺癌治疗策略包括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后即刻开胸手术,对于此类手术的围术期气道管理通常在纵隔镜手术阶段应用钢丝螺纹管,开胸手术阶段则换为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单肺通气以保证胸腔内操作,这种传统方法既可能因二次插管导致口咽部黏膜损伤,也增加了围术期麻醉风险,因此本研究将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与钢丝螺纹管联合应用,探讨此类手术更为合理的围术期气道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需支气管插管的困难气道患者光棒引导单腔管置入后再用换管器完成双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对需实施肺隔离的24例困难气道患者,于快诱导麻醉后先用光棒引导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继按Ka法用换管器协助换成左侧双腔管,观察初次插管成功率(排除误入食管或扭转到右支气管)、其他插管方法补救率(改逆行、纤支镜引导插管、开胸手术换堵塞器等)、气道严重并发症(牙齿脱落、术后咽部血肿、气道出血等)发生率。并同近年来传统喉镜(含myco喉镜)下困难气道双腔管插管的16例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分步法需被迫改用其他方法补救者显著低于传统法,初次插管成功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气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支气管插管肺隔离的困难气道患者(如尘肺肺灌洗)先用光棒引导插入单腔管,再用换管器协助交换插入左支管插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气道阻力判断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及对位正确与否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305例剖胸手术患者,静脉快速诱导后,经口腔插入Robertshaw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至遇阻力为止.如左、右单肺通气阻力均高,则在右侧单肺通气状态下,逐渐后退双腔支气管导管至气道阻力开始下降,在此导管深度继续后退1.5cm固定导管.如无病理因素,气道阻力在12~20cm H2O范围.观察左、右单肺通气时气道阻力;双肺通气后20min及单肺通气20min分别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比较;随机对其中100例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导管对位状况.结果 肺部病变患者,患肺通气气道阻力比健侧肺通气时明显增高(P<0.01);食管纵隔病变患者,左肺通气时气道阻力比右肺通气时气道阻力增高(P<0.05);插管后纤维支气管镜检左、右侧导管开口距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及隆凸距离分别为(1.18±0.28)cm、(2.16±0.34)cm;305例患者双肺通气20min后健侧单肺通气20min后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以气道阻力判断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对位是否正确,方法简捷、实用可行,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支撑喉镜术中使用常频常压喷射通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常频常压喷射通气和高频喷射通气在支撑喉镜术中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声带息肉患者,拟行支撑喉镜术,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16例:高频组和常频组。结果:采用60次/分的频率、160kPa压力进行通气,术中PaCO2明显升高(P<0.01)并形成高碳酸血症;采用22次/分的频率、160kPa的压力进行通气,术中PaCO2仅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水平明显低于高频组(P<0.01))。两组患者术中的PaO2均明显升高且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常频还是高频喷射通气都能满足机体对供氧的需要,而常频通气比高频通气更有利于二氧化碳排出,由此认为支撑喉镜术中宜采用常频常压喷射通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叠加高频喷射通气(即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与高频喷射通气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无痛FOB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喷射通气组(H组)和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组(S组),每组20例。患者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H组采用单纯高频喷射通气,S组采用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入室(T_(0)),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或高频喷射通气15 min(T_(1))、30 min(T_(2)),恢复自主呼吸即刻(T_(3))时的心率、MAP、SpO_(2)、pH值、PaCO_(2)、PaO_(2)、血糖、皮质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IL‑6浓度;记录术中因P_(ET)CO_(2)>80 mmHg(1 mmHg=0.133 kPa)暂停手术操作的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低氧血症发生。与T_(0)时比较:两组患者T_(2)、T_(3)时心率升高(P<0.05),T_(1)~T_(3)时SpO_(2)、PaO_(2)、IL‑6升高(P<0.05);H组T_(2)、T_(3)时MAP、血糖和皮质醇升高(P<0.05),T_(3)时CRP升高(P<0.05),T_(1)~T_(3)时pH值降低、PaCO_(2)升高;S组T_(3)时MAP、血糖和皮质醇升高(P<0.05),T_(2)时pH值降低(P<0.05)。与H组比较:S组T_(2)时心率和MAP降低(P<0.05),T_(1)~T_(3)时pH值升高、PaCO_(2)降低(P<0.05),T_(2)、T_(3)时血糖、皮质醇、IL‑6降低(P<0.05),T_(3)时CRP降低(P<0.05)。各指标其余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因术中P_(ET)CO_(2)>80 mmHg暂停操作的有3例,S组0例。结论在无痛FOB治疗气道管理中,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效果优于单纯高频喷射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帝视内窥镜在Univent管插管及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胸科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7岁,ASAⅠ~Ⅲ级。使用Univent管进行单肺通气,随机分为帝视内窥镜组(D组)和喉镜组(L组),每组40例。D组使用帝视内窥镜进行插管和定位,L组使用喉镜插管并用听诊法定位。记录插管时间、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aCO_2及肺塌陷情况,并计算插管一次成功率、封堵器调整定位的比例以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组所用插管时间(169.98±52.65)s明显长于D组(102.38±44.45)s(P0.05),L组插管一次成功率(80%)明显低于D组(97.5%)(P0.05)。两组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aCO_2及肺塌陷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调整封堵器的比例(22.5%)明显高于D组(7.5%)(P0.05)。L组导管染血的发生率(27.5%)明显高于D组(7.5%)(P0.05),术后咽痛的发生率(37.5%)明显高于D组(15.0%)(P0.05)。结论与喉镜插管并用听诊法定位比较,帝视内窥镜用于Univent管插管与定位,操作所需时间较短,成功率高,定位准确率高,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困难气道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麻醉医师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文章报道1例喉癌术后伴气管切开、放疗病史,拟行"支撑喉镜下激光喉腔扩大重建术"的喉腔狭窄患者,经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术前讨论和紧密配合,成功应用高频叠加常频喷射通气(superimposed 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SHFJV)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支气管封堵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我院60例胸外科手术治疗需单肺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手术通气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支气管封堵导管手术通气治疗。记录插管时间、定位时间、肺隔离时间及通过声门尝试次数和和肺萎陷程度、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结果与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手术通气组比较,支气管封堵导管组术中肺萎陷良好、术野暴露满意,并且在插管时间、肺隔离时间、定位时间及通过声门尝试次数、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气管封堵导管手术治疗单肺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且手术后患者的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胸外科手术中进行双肺隔离时需要单肺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广泛应用于单肺通气,但由于其外径较粗,型号有限,仅适用于成年人,且困难气道病人插管成功率低;对于气管切开、张口困难或需经鼻气管插管的病人无法放置双腔支气管导管;术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必须更换为单腔支气管导管(单腔管).  相似文献   

13.
双腔管可以使左右肺分开以保护健侧肺,且健侧肺通气与麻醉[以下简称单肺麻醉(OLV)]保持术野安静,故而给开胸手术带来极大方便,但由于非通气侧肺仍被灌注,分流率(Qs/Qt)增加,结果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本研究探讨单肺麻醉时非通气侧肺高频喷射通气(HFJV)和持续气流吹氧对Qs/Qt的影响,探讨胸外科麻醉预防低氧血症的最佳通气方法,以保障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在20例开胸手术中应用 KR—Ⅱ型呼吸机作高频(120bpm)通气,根据氧驱动压1.5kg/cm~2和1.0kg/cm~2分为Ⅰ、Ⅱ两组。观察用机前、后及 CO_2浓度等参数的变化,并测定肺内压及每分钟供氧量。Ⅰ组的供氧量、PaO_2及气道内 O_2浓度比Ⅱ组均略有增高,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所有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开胸后的 PaO_2,多数在200mmHg 以上,血氧饱和度在97%以上,气道内 O_2浓度多在60~80%,故除非有分泌物等梗阻,一般无缺氧之虞。从具体数值看,开胸后PaCO_2有逐步增高趋势,pH 随之明显降低。在这问题未解决前,应用 KR—Ⅱ型通气机于开胸手术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对此应特别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5.
单肺通气技术主要有3种:单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和支气管阻塞导管通气。单腔支气管导管目前已很少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由于具有插管操作相对耗时较短,常规操作不需要使用纤支镜,肺的萎陷速度较快的优点,为目前单肺通气的首选,但由于其外径较粗,支气管定位复杂,困难气道病人插管成功率低,术后需要长期通气的病人需更换导管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支气管阻塞导管是一种新型的单肺通气技术,目前主要有四种导管可供临床使用,Univent导管和Cook导管在胸科手术应用较多。Cook导管具有可用于儿童,困难气道插管成功率高,术后不需更换导管及可实现CPAP通气模式等优点,和需要用纤支镜辅助,肺萎陷时间长,容易移位等缺点。双腔管和支气管阻塞导管优势互补,各自在其擅长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8月手术治疗的32例先天性肺气道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前11例行开胸手术,2017年6月后的21例行三孔胸腔镜手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胸腔镜组1例(4.8%)中转开胸,1例(4.8%)行二次手术。胸腔镜和开胸手术时间分别为(113.2±20.6)、(97.6±11.1)min,术中失血量为(3.5±1.2)、(3.6±0.9)ml/kg,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3.0(2~22)、3.0(2~5)d,术后住院时间为5.0(4~23)、5.0(4~21)d。术后并发症气胸分别为2、1例,肺不张1、0例,肺部感染2、2例。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胸腔镜组(13.7±4.4)月,开胸组(13.6±5.6)月,无死亡,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相仿,无肺部相关并发症。结论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疗效均满意,胸腔镜手术创口小,美观,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7.
自从高频通气(HFV)作为一种新的通气方式问世以来,国内于1979年开始也相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了国产高频喷射通气机的供应,HFJV的应用渐趋普遍,其中多数用于临床麻醉,少数用于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出了不少问题,有的是由于通气机本身的缺陷,更多的是由于HFJV目前尚有许多未知数,比传统常频通气的应用更为复杂。有谓“要懂得机械呼吸,首先要懂得肺”。亦即先要具有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方能合理使用机械呼吸,HFJV更不例外。目前高频通气有三大类型,即高频正压通气(HFPPV),高频喷射通气(HFJV)和高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腹腔喷射通气对家猪腹膜氧合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24只,雌雄不拘,12~ 16周龄,体重35 ~ 4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腹腔常频通气组(N组)及腹腔高频通气组(H组).麻醉诱导后经口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于气道机械通气35 min时进行腹腔喷射通气,驱动压0.5 kg/cm2,纯氧流量1.8 L/min,吸呼比1.0:1.5,N组和H组通气频率分别为16和150次/min,腹腔通气期间每隔30 s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当脉搏血氧饱和度≤90%时停止腹腔通气.记录无通气安全时间(腹腔通气开始至PaO2< 60 mm Hg的时间).结果 与S组和N组比较,H组PaO2升高,无通气安全时间延长(P< 0.05),3组间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腹腔高频喷射通气可提高家猪腹膜氧合的效果,且可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间,而腹腔常频喷射通气对家猪腹膜氧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微创食管切除术中采用右支气管封堵及人工气胸下进行单侧肺通气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微创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96例,其中双腔气管插管40例,单腔气管插管右侧支气管封堵56例,维持胸内压5~10 mmHg,监测心率有创动脉压(A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压及呼气末分压(PetCO2)等呼吸循环指标和血气分析结果,观察在充气前后变化趋势。结果人工气胸后,患者心率、有创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基本无变化,气道压及分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气值下降,停止充气后,检测指标均恢复至基础水平。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微创食管切除术,术后双腔气管插管组有2例因误吸出现肺部并发症,余者均无肺部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出院。结论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维持胸内压5~10 mmHg下,采用单侧支气管封堵能增加手术显露效果且安全有效。与双腔插管相比,右侧支气管封堵建立人工气胸对患者的呼吸影响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对开胸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病人30例,全麻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侧卧位后,行双肺通气,待开胸后行单肺通气。所有病例按单肺通气模式不同分为3组:C组:传统单肺通气;P1组: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P2组:单肺通气时。每维均在相同时间点记录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作血气分析,检测血浆IL-6、IL-8、IL-10的表达,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单肺通气时P1、P2两组与C组相比:气道峰压(Ppeak)明显下降(P〈0.01),PaCO2升高(P〈0.05),PaO2升高(P〈0.05),MAP、HR无显著差异;血浆IL-6和IL-8释放减少,IL-10释放增多;与C组相比P1、P2两组免疫功能抑制减弱。结论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可改善单肺通气氧合、降低气道压、减少炎症反应以及免疫抑制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