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德  吴忠均 《重庆医学》2003,32(11):1468-1468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为30 %~ 5 0 % ,且再狭窄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基因异常表达 ;单纯调控某一个基因预防RS的发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中 ,模拟人类再狭窄 (RS)的病理过程建立了兔右髂动脉RS模型 ,针对RS发生发展涉及的不同病因及阶段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t PA) ,并合成了核增殖抗原 (PCNA)反义寡核苷酸 (PCNA AODNA) ;用微注射装置将阳性脂质体介导的pcDNA3.1(+) /t PA和PCNA AODN同时注入RS模型 ;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用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核苷酸(PCNA-ASODN)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32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转染VEGF组、转染PCNA-ASODN组、联合转染VEGF和PCNA-ASODN组(联合转染组)。构建兔的股髂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模型,以医用生物蛋白胶作为缓释载体,将300μg PCNA-ASODN或VEGF均匀喷布于处理血管段外膜。取损伤处理血管段标本,光学显微镜观察损伤血管内膜、中层结构和局部血栓形成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内膜内皮细胞及内膜、中膜,计算内膜/中膜(I/M)面积比与厚度比;采用RT-PCR法检测VEGF与PCNA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从蛋白质水平检测VEGF与PCNA的表达。结果联合转染组与其他组相比,其血管内皮较完整、光滑,内膜轻度增生,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外膜无明显变化;I/M面积比与厚度比明显较低(P<0.05);RT-PCR检测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检测血管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联合转染VEGF和PCNA-ASODN能更有效地抑制球囊损伤术后的血管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况成才 《新疆医学》2012,42(3):54-59
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经广泛应用到治疗血管狭窄性疾病中。早期应用中出现的再狭窄由于支架植入的应用已大大降低。但支架只能解决早期的血管弹性回缩,对血管内膜损伤后激发的内膜增殖并无抑制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 tk)基因联合ganciclovir(GCV)治疗方案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构建了携带HSV tk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逆转录病毒,利用该病毒将HSV tk基因转染至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模型的损伤动脉中,并均给予GCV,分别观察上述处理对VSMC的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是否有抑制作用。结果:该方案使培养的VSMC增殖受抑制,抑制程度对GCV有剂量依赖关系;既往在恶性肿瘤中发现的旁观者效应,在培养的VSMC中也存在。同时,该方案使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模型的新生内膜面积减少。但单纯转染HSV tk基因或单纯应用GCV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均无上述抑制作用。提示本基因治疗方案对人类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野生型Rb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野生型Rb基因转移对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野生型Rb基因的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天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检测R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地构建和包装了人野生型Rb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在体外细胞中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
7.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是血管阻塞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约有30%~50%的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发生再狭窄。尤其是经皮经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冠心病治疗极其有效的方法。新的介入技术如旋切术、激光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术均不能提高中远期疗效。近年来血管腔内放疗预防再狭窄效果显著,本文就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964年Dotter医生应用同轴导管扩张外周血管成功,1977年Gruentzi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PTCA,1979年后PTCA配合动脉内血栓溶解治疗成为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例冠心…  相似文献   

8.
药物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处血管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实验观察刘利,方唯一,林治湖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是影响其疗效的最主要问题,我们通过动物试验观察了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成形术(PTA)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情况及药物对其...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种能降解各种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蛋白水解酶家族,内源性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TIMPs)可以减少MMPs对ECM蛋白的过度降解。对内源性TIMPs的表达进行基因操作或者通过人工合成的药物抑制剂使MMPs的表达下调可能对减少MMPs介导的血管功能障碍和血管壁的过度损害等血管疾病发挥益处。了解其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纳豆激酶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7组:溶剂对照组、模型组、纳豆激酶(粗)灌胃组、纳豆激酶(精)灌胃组、纳豆激酶(精)注射组、硫酸氯吡格雷组、硫酸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组.用球囊导管自股动脉插管建立家兔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检测各组血小板数目及聚集情况、腹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MMP.2、9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3个纳豆激酶给药组血小板数目及聚集情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狭窄指数均显著提高,内膜增殖指数均降低(P<0.01或0.05);MMP-2、9表达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纳豆激酶可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但不是通过作用于血小板和影响MMP-2、9表达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利用球囊在该模型腹主动脉导入pcDNA3.0/hVEGF165(n=10),对照组导入空载体(n=10)。采用RT-PCR法检测外源VEGF基因的表达。术后2、4周观察转导外源基因对血管内皮修复的影响。术后1、2、4周行MRI检查,观察左肾动脉开口处上段被扩张腹主动脉的管腔面积变化。结果利用球囊导管能成功转导pcDNA3.0/hVEGF165,治疗组和对照组完成内皮修复的时间分别为2周和4周,术后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管腔面积分别为(7.95±1.42)mm2和(6.74±1.01)mm2,术后4周分别为(7.40±2.29)mm2和(2.21±1.44)mm2。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局部血管利用球囊导管能成功地转导VEGF基因,有效促进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取得抑制局部血管管腔狭窄的作用,这对于防止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目前冠心痛的重要治疗手段,而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远期疗效与生活质量。本文介绍了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并从药物、机械、涂层支架、放射及基因方面对再狭窄的防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14.
hVEGF基因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方法 :建立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 EGF1 6 5 (5 0 0 μg,n=12 )和真核载体 pc DN A3(5 0 0 μg,n=12 )分别于血管腔内给药 ,给药后 2周、4周先行颈总动脉造影 ,再取材分别行 H- E、VB染色及 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 :给药后 2周、4周颈总动脉造影示治疗组直径狭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病理检测示 2周、4周治疗组管腔狭窄率较对照组显著减轻 [(9.5 8± 1.35 ) % vs(31.72± 1.72 ) % ;(18.0 9± 2 .93) % vs (44 .0 5± 3.2 8) % ,P<0 .0 1];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 2周、4周治疗组特异性条带显色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结论 :pc DNA3/ h VEGF1 6 5 裸质粒 DNA血管腔内给药能转染平滑肌细胞并持续表达至少 4周 ,促进了内皮细胞再生 ,减轻了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野生型p53基因转移对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构建野生型p5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野生型p53基因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d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构建和包装了人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导野生型p53基因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转导血管局部表达人野生型p53蛋白,且与对照组相比,损伤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降低了44%。结论人野生型p53基因治疗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放疗后损伤区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重组质粒pcDNA3/VEGF165转染大鼠右后肢照射区肌肉组织细胞,每次每只大鼠转染质粒200μg,共治疗2次,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行VEGF蛋白检测、血管染色体视学图像分析、血管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血管造影等。结果:经重组质粒pcDNA3/VEGF165基因转染后,照射区组织VEGF蛋白明显增高,微血管密度、平均截面积、平均管径和血管造影计数均达到正常组织水平,血管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VEGF基因转染治疗可逆转放疗对大鼠组织血管造成的损伤,有效地恢复血管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球囊拉伤动脉内膜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24只模型兔进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髂动脉壁平滑肌细胞(SMC)的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Ⅰ型胶原在术后1周开始表达,术后2周显著表达。结论血管成形术后晚期由于胶原增生促进了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血管损伤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形成的共同机制 ,在动物血管再狭窄模型中 ,经历了 4个相互交错的阶段[1] ,即炎性细胞浸润 ,血栓形成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最后是基质形成。PTCA术后再狭窄率高达 30 %~ 50 % [2 ,3]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l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增生是主要的病理变化[4 ] ,而细胞凋亡与细胞增生存在密切关系 ,且参与了再狭窄的形成过程[5] 。促细胞凋亡基因Fas配体 (FasligandFasL)导入VSMC ,能诱导VSMC细胞凋亡 ,抑制VSMC增生 ,在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刘永贵 《微创医学》2014,(5):595-597
目的探讨血管重建术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作用机制。方法将颈动脉严重狭窄的107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血管重建)54例和对照组(药物治疗)53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和搭火柴测验(Stick Test)对患者手术不同时期的认知能力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手术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o CA总分、Stick Test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o CA总分、Stick Test评分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周Mo CA总分、延迟回忆、注意力、Stick Test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Mo CA总分、延迟回忆、注意力、Stick Test评分等方面评分上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会造成认知功能降低,血管重建术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成为血管狭窄一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随着病例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和PTA技术的成熟,PTA在疗效方面暴露出一个重大弊病,即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很高。学术界为克服PTA较高的再狭窄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就PT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