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氏放线菌在根面龋老年患者与无根面龋老年人中的分布状况,初步探讨内氏放线菌与根面龋的相关关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从临床就诊老年人中随机选择老年根面龋患者及无根面龋老年人各20名。根面龋患者每位受检者选择2个菌斑取样位点:A点为暴露的无龋根面;B点为根面龋龋坏部位。无根面龋老年人每位受检者选择1个菌斑取样位点(C点):暴露的根面。刮取根面菌斑,螺旋接种仪接种,BHI培养、分离并生化鉴定内氏放线菌。结果:老年根面龋患者的龋坏根面、无龋根面以及无根龋老年人的暴露根面,内氏放线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内氏放线菌检出量有差异(P〈0.05)。数目由高到低依次为:无根面龋老年人牙根面,根龋患者无龋根面,根龋患者龋坏根面。结论:内氏放线菌在老年人根面有较高的检出率,与根面龋密切相关。而检出量有差异,根面龋损部位内氏放线菌检出量低于根面龋患者无龋根面以及无根面龋老年人牙根面。  相似文献   

2.
菌斑原位pH在判断个体龋易感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口内牙齿表面菌斑的原位pH既能反映细菌代谢产酸的能力,也反映局部环境缓冲和转运酸的能力。本研究使用钯-微触电极测量龋活跃者(CA)和无龋者(CF)在用10%蔗糖溶液漱口前后菌斑的原位pH,以评价原位pH测定在判断个体龋易感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龋活跃组菌斑pH在漱糖前后各时间点均较无龋组低;龋活跃组与无龋组在漱糖后菌斑下降的最低pH相近,但龋活跃组菌斑pH回升速度慢,导致低pH水平持续时间长。上颌牙菌斑pH水平较下颌牙菌斑pH水平低,而左右侧牙菌斑pH水平大致相同,提示唾液在维持菌斑pH水平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牙菌斑液pH值与患龋状况及摄糖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3名北京城区3~5岁儿童,根据患龋情况分为重症婴幼儿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组47名,dt≥5;无龋(Caries Free,CF)组46名,dmft=0。分别收集集合菌斑,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法测定受试者乳牙菌斑液pH值,并进行组间比较;对两组受试者每日摄糖频率进行调查,分析菌班液pH值与摄糖频率的关系;并在S—ECC组分析菌斑液pH值与dt的关系。结果S—ECC组菌斑液pH均值低于CF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S—ECC组患儿每日摄糖频率高于CF组;乳牙菌斑液pH值与摄糖频率呈负相关关系;S—ECC组菌斑液pH值与dt相关(P〈0、05)。结论乳牙菌斑液pH值与摄糖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并且S—ECC组儿童与CF组儿童相比,其菌斑液有更大的致龋潜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牙菌斑液中磷酸根浓度与儿童患龋状况的关系 ,为乳牙菌斑液及龋病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对 46名 3~ 5岁儿童 ,用离子色谱仪测定集合菌斑液的磷酸根浓度 ,并检查其患龋状况 ,统计分析乳牙菌斑液磷酸根浓度与儿童患龋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牙菌斑液磷酸根浓度在无龋组为 (12 .63± 2 .91)mmol/L、有龋组为 (13 .85± 3 .2 8)mmol/L、其中龋病高危组为 (14 .62± 3 .47)mmol/L ,无龋组与有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无龋组与龋病高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乳牙菌斑液磷酸根浓度与dft、dfs、和CSI无相关性。结论 :乳牙集合菌斑液磷酸根浓度与儿童患龋状况无关 ,菌斑液中单一成分不能反映菌斑的致龋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评价氯化镧(LaCl3)漱口水防治老年根面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3~84岁患有牙龈萎缩根面暴露的老年人22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按常规方法记录牙龈退缩数和根面龋补数,实验组每日使用一次500×10-6mmol/L的含La3 漱口水漱口,对照组使用NaCl漱口水漱口,两组均使用1个月、1年及2年后重复使用漱口水1个月,3年后复查每个老年人根面龋情况.结果:实验组根龋指数(RCI)的新增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500×10-6 mmol/L的含La3 漱口水能有效地控制老年根面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牙菌斑固相代谢糖后缓冲容量的变化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年高龋者(DMFS≥10,DS≥5)及无龋者(DMFS=0)各10名,分别取4种糖消耗情形下的牙菌斑,即基线菌斑、一次漱糖后即刻菌斑、持续耗糖菌斑和漱糖后恢复期菌斑。样本经离心干燥获得菌斑固相成分,以25mmol/LKCl制备10mg/ml的混悬液,用0.1mmol/LHCl滴定以测定初始pH至pH4的缓冲总量和pH5.2~4区段的缓冲容量,同时对各组进行细菌计数。结果消耗糖后菌斑固相的缓冲总量均比基线值(208.793±73.338μmolH /g)低,在pH5.2~4区段,一次耗糖即刻和漱糖前的缓冲容量相同,分别为112.243±28.124μmolH /g和124.773±27.886μmolH /g,持续耗糖后下降至93.358±18.356μmolH /g,恢复期菌斑固相的缓冲容量(144.905±36.857μmolH /g)显著上升。不同龋易感个体缓冲容量间的差异并无显著性。结论糖消耗过程影响菌斑固相的缓冲力,缓冲容量可能不是一个指示龋易感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含镧 (La)漱口水和凝胶对根面的防龋作用 ,并确定这两种剂型的最低有效浓度。方法 :在体外模拟口腔 pH循环变化的环境中 ,采用不同浓度的含La漱口水 ( 10 0× 10 -6-2 0 0 0× 10 -6mmol/L)及凝胶 ( 5 0 0 0× 10 -6 10 0 0 0× 10 -6mmol/L) ,对离体人牙根面进行抑制脱钙的实验研究 ,并借助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及能谱分析手段 ,对不同浓度的La3 在根面的抑制脱矿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5 0 0× 10 -6mmol/L以上含La3 漱口水及 10 0 0 0× 10 -6mmol/L以上含La3 凝胶均具有防龋作用 ,且其脱矿深度无显著差别 .结论 :5 0 0× 10 -6mmol/L和 10 0 0 0× 10 -6mmol/L的La3 含量分别是这两种制剂防治根龋的最低有效浓度 ,而使用含镧漱口水制剂可能更适合老年人根龋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并研究蔗糖溶液漱口前后乳牙菌斑液乳酸、乙酸、丙酸含量与龋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32名3~5岁完整乳牙列幼儿,无龋组12例(dft=0且CSI=0),有龋组20例(dft(0且CSI(0)。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10%蔗糖溶液漱口前后菌斑液中乳酸、乙酸、丙酸浓度。结果:10%蔗糖溶液漱口前后,有龋组与无龋组比较,菌斑液乳酸浓度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龋组漱口前后菌斑液乳酸浓度差值与dft、CSI呈正相关关系(r=0.455,P<0.05;r=0.474,P<0.05)。结论:蔗糖溶液漱口前后乳牙菌斑液乳酸含量的变化与个体龋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两种单氟磷酸钠牙膏预防乳牙龋病的2年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含氟浓度为78.95 mmol/L(1500 ppm)、磨料分别为碳酸钙及二氧化硅的二种单氟磷酸钠牙膏对儿童乳牙的临床防龋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对四川省成都市1 200名4岁儿童进行了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受试儿童被分为3组,第l组为含氟浓度78.95 mmol/L、磨料为二氧化硅的单氟磷酸钠牙膏(MFP/SiO 2),第2组为含氟浓度78.95 mmol/L、磨料为碳酸钙的单氟磷酸钠牙膏(MFP/CaCO3),第3组为对照组,使用不含氟的碳酸钙牙膏.分析指标为乳牙龋面均(dfs)增长数.结果998名儿童完成2年的临床观察,①基线检查3组的龋面均无显著性差异;②1年后的龋面均增长数MFP/SiO2组为1.69±3.12,MFP/CaCO3组为1.53±3.09,与对照组2.1 9±4.12比较分别下降30.1%和22.8%;③2年后MFP/SiO2组和MFP/CaCO3组的龋面均增长数为2.98±4.42及2.75±4.33,与对照组4.73土5.1 7比较分别下降37%和41.9%,差异有显著性,两试验组之间统计学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含78,95 mmol/L氟浓度,磨料为二氧化硅或碳酸钙的单氟磷酸钠牙膏均有明显防龋效果,只要严格控制含氟牙膏的用量和加强管理,对发病率高的幼儿乳牙,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而有效的防龋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含不同浓度镧(La)的漱口水和凝胶对根面的防龋作用,并确定这两种剂型的最低有效浓度。方法:在体外模拟口腔pH变化的环境中,采用含不同浓度La的漱口水(100×10-6~2 000×10-6mmol/L)及凝胶(5 000×10-6~10 000×10-6mmol/L),对离体人牙根面进行抑制脱钙的实验研究,并借助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及能谱分析手段,对不同浓度的La3 在根面的抑制脱矿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500×10-6mmol/L的含La3 漱口水及>10 000×10-6mmol/L的含La3 凝胶均具有防龋作用,且其脱矿深度无显著差别。结论:500×10-6mmol/L和10 000×10-6mmol/L的La3 含量分别是这两种制剂防治根面龋的最低有效浓度,而使用含镧(La)漱口水制剂可能更适合老年人根面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氟钼酸铵溶液抑制人工根面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 10 0g/L氟钼酸铵溶液对体外形成的人工根面龋的抑制作用。方法 :3 2个正畸减数前磨牙根面开窗 ,置于致龋菌液中 48h形成初期人工龋损后随机分为 4组 ,各组从开窗区中央分为 2部分 ,一半为龋损基线 ,另一半开窗区 ,分别用 10 0 g/L氟钼酸铵、3 80g/L氟化氨银、2 0g/L氟化钠溶液及去离子水处理 2min× 3 ,再次放入新鲜菌液中 48h。标本磨片拍摄显微放射照片并测定龋损深度及脱矿量。结果 :氟钼酸铵组形成的人工龋损深度浅 ,脱矿量变化小 ,与氟化钠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与氟化氨银组无差异 (P >0 .0 5) ;氟钼酸铵和氟化氨银处理组龋损深度及脱矿量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而氟化钠溶液及去离子水处理组处理前后有差异 (P <0 .0 5)。结论 :10 0g/L氟钼酸铵有抑制根面龋损作用 ,其作用与 3 80 g/L氟化氨银相似 ,优于 2 0 g/L氟化钠  相似文献   

12.
含镧漱口水对人牙釉质及根面抗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蕾  金晖  李江 《上海口腔医学》2001,10(4):329-33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含镧(La)漱口水的防龋作用,并对其在牙釉质、牙骨质的抗酸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在体外模拟口腔pH循环变化的环境中,用含(100×10-6mmol/L)~(2000 ×10-6mmol/L)La3+的漱口水处理离体牙根面,并对其脱矿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筛选出最低有效防龋浓度的漱口水.然后用此漱口水每日处理离体牙牙釉质和牙根面1次,共计5h.结果 500 ×10-6mmol/L以上的含La3+漱口水均具有防龋作用.经500 ×10-6mmol/L漱口水处理的牙根面与牙釉质的脱矿深度无显著差别,而处理前后脱矿量的变化显示,釉质的脱矿量大于根面.结论 500×10-6mmol/L的La3+含量是最低有效防龋浓度,且含镧防龋制剂可能更适合于老年人根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菌群的组成,为进一步分析窝沟致龋细菌与龋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 取健康第一恒磨牙咬合面窝沟处菌斑接种于BHIS、MSA和RogosaSL培养基,分析菌群构成;API 2 0Strep试剂盒鉴定链球菌。结果 窝沟菌斑中以镜检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居多,占总菌的(6 1 .87±4 .85 ) %,其次是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37.6 8±5 .6 1 ) %。菌斑中的优势链球菌为变形链球菌(S .mutans) (1 8.2 6±4 .73) %、血链球菌(S .sanguis) (3.32±1 .2 9) %、缓症链球菌Ⅰ型(S .mitisⅠ) (2 .5 5±0 .96 ) %和口腔链球菌(S .oralis) (0 .76±0 .36 ) %。结论 儿童健康恒磨牙窝沟菌群中,杆菌数多于球菌;这些杆菌与疾病特别是龋病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北京市幼儿园3~4岁幼儿龋的患病情况,了解该年龄组儿童患龋的特点;并通过龋齿活动性实验研究,揭示这部分儿童口腔中细菌的产酸能力与龋齿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5所幼儿园3~4岁的20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行龋齿检查并采集菌斑和软垢混合样本进行龋活动性(Cariostat,SankinCo,Tokyo)检查。结果该年龄组儿童患龋率为47.34%;龋均dmft(s)=1.96±2.92(2.96±5.10),dt(s)=1.84±2.77(2.82±4.92);患龋儿童的龋均为dmft(s)=4.14±3.00(6.24±5.88),dt(s)=3.90±2.86(5.94±5.70);其中重度低龄儿童龋(SECC)患儿53名,SECC发病率为25.60%;龋齿活动性比较,发现患龋组与无龋组在Cariostat值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年龄组儿童一旦患龋累及牙齿和牙面多,但是治疗率很低;患龋组比无龋组龋齿活动性高。使用Cariostat龋齿活动检测有助于筛选龋齿易感者。  相似文献   

15.
乳牙菌斑液无机阳离子含量与龋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乳牙菌斑液中无机阳离子含量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 4 1名 3~ 5岁儿童 ,按龋齿情况将其分为 3组 :无龋组dft=0 ,CSI=0 ,n =2 0 ;龋低危组 0 10 ,n =10。用离子色谱测定各受试者息止菌斑液中无机阳离子浓度。结果 无龋组与高危组、低危组与高危组钠离子、镁离子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镁离子与dft、CSI有正相关性 (r分别为 0 .5 6 ,0 .6 4 )。结论 提示乳牙息止菌斑液镁离子浓度与乳牙龋病、机体龋敏感度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人根面菌斑中内氏放线菌临床株的基因型多样性,探讨内氏放线菌基因型与根面龋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根面龋患者20例设为根面龋组,无根面龋老年人20例设为无龋组。根面龋组以暴露的无龋根面和根面龋损部位为取样位点,无龋组以暴露的根面为取样位点,刮取菌斑进行临床株的分离鉴定,并利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分析内氏放线菌基因型的多样性。结果2组共分离出内氏放线菌299株,选择156株进行REP-PCR分析,分离出61个不同的基因型。根面龋组无龋根面分离的57株内氏放线菌有25个基因型,根面龋损部位分离的34株有25个基因型,无龋组分离的65株有26个基因型:内氏放线菌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单个取样位点的基因型数目存在差异(P<0.05)。结论多种基因型的内氏放线菌参与了根面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牙菌斑液对牙釉质矿物的饱和程度与龋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解菌斑液对牙齿矿物饱和度随糖漱口的变化,以及与龋活动性的关系,作者选择22例年龄相同的大学生,按龋齿情况,将其分为3组。第1组无龋(无龋组),第2组DMFS大于10但无活动性龋(普通龋组),第3组DMFS大于10且有活动性龋(活动性龋组),测定各受试者在静止时、用蔗糖液漱口后3min和7min时的菌斑液中有机酸、pH值、钙离子活度(有效离子浓度)和无机成分的含量,并计算对于釉质矿物的饱和度。结果表明,糖漱口之后菌斑液乳酸浓度升高、pH值降低、总钙和离子钙浓度增加。活动性龋组的菌斑液在糖漱口后pH值和饱和度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无龋组和普通龋组。结论:牙菌斑液对牙齿矿物的饱和度是指示个体接受致龋食物后牙齿脱矿倾向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根面龋细菌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根面龋菌斑微生物的定量分析 ,进一步了解根面龋的致龋机制。方法 :19例根面龋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龋 ,对其根面龋的菌斑微生物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无论活动性还是非活动性根面龋 ,厌氧菌都有较高的检出率 ,活动性根面龋检出率更高 ,活动性根面龋中链球菌总菌、变链菌、放线菌和乳杆菌检查率稍高 ,在非活动性根面龋中韦永氏菌和新月单胞菌的检出率稍高。梭杆菌及类杆菌 (包括紫质单胞菌、普氏菌、脆弱类杆菌 )检出率二者相似。活动性根面龋的各菌菌落计数均多于非活动性根面龋 ,差别最明显的是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结论 :变形链球菌 ,放线菌是根面龋由非活动性到活动性转变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19.
五倍子抑龋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目的 :观察中药五倍子对釉质龋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种致龋菌体外培养形成类似于口内的多菌种致龋菌斑 ,与釉质块共同孵育 ,形成釉质龋。测量龋损深度及脱矿液内的Ca、P含量 ,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龋表面形态。结果 :五倍子对龋发生过程中的脱Ca具有抑制作用 ,与去离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作用小于 2 0ml/LNaF(P <0 .0 5 )。对龋损深度的影响与去离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 ,与2 0ml/LNaF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龋发生过程中五倍子可能对龋病的进展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老年根面龋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根面龋菌斑微生物的定量分析 ,进一步了解根面龋的致龋机制。方法 :选择 15例老年根龋患者 ,分别对其根面龋、冠龋、无龋根面的菌斑微生物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变形链球菌在根龋和冠龋中的检出率高达 10 0 % ,占总链球菌 6 4 78± 2 2 36 %和 77 17± 14 2 6 % ,明显高于无龋根面 ;放线菌在根龋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冠龋。结论 :变形链球菌 ,放线菌是根面龋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