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产儿强化静脉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彭军  张惠明 《四川医学》2011,32(9):1438-1440
目的评价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5例随机分成3组,高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3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中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2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低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1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g/(kg.d)。比较3组患儿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尿素值、血氨值、三酰甘油值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结果 3组资料比较,高剂量组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3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伟 《海南医学》2010,21(23):38-39
目的通过早产儿两种不同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评价高剂量氨基酸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85例(体重〈2500g)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于出生后24h内给予2.5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5g(/kg·d),对照组于出生后24h内给予1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0g(/kg·d)。结果两组资料比较,观察组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减少,P〈0.05,安全性比较,两组在BE值、BUN、血氨及胆红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氨基酸早期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可以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非脂肪乳静脉营养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冬绵 《海南医学》2004,15(1):104-104
为探讨非脂肪乳静脉营养对早产儿的治疗护理及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自 1 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0月 ,我院新生儿病房共收治早产儿 5 2例 ,并符合以下条件 :胎龄 <37周 ;体重≤ 2 0 0 0g ;无先天缺陷 ;无脏器功能衰竭 ;无糖及氨基酸等代谢障碍。随机分为A、B两组 ,如下表 :分组例数胎龄 (W )体重 (g)围产期窒 息呼吸暂停A(治疗组 ) 2 53 3 .61 50 2 1 58B(对照组 ) 2 73 3 .81 51 0 1 4 5   2 .治疗方法2 .1 A组出生 2 4小时后开始给予非脂肪乳静脉营养 ,非脂肪乳配方为 :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配成氨基酸浓度1 .5~…  相似文献   

5.
肠道喂养与静脉营养结合解决早产儿早期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新生儿科采用肠道喂养与部分静脉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早产儿营养问题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治疗组为 1998~ 1999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 60例早产儿 ,入院日龄 <2d ,体质量70 0~ 180 0 g ,平均体质量 12 2 5g ,胎龄 2 8~ 33周 ,平均 30 .2周。对照组 50例为同期住院的早产儿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获得 ,入院日龄 <2d ,平均体质量 12 2 6g ,平均胎龄 30 .5周。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1.2 方法治疗组 :采用肠道喂养与部分静脉营养相结合的方法 ,生后第 1d给予 5%或 …  相似文献   

6.
7.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1例早产儿中46例给予早期微量联合静脉营养,另外35例给予单纯经口喂养。观察体重变化、静脉营养的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等,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1)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的体重明显增加;(2)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单纯经口喂养组;(3)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经口喂养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明显增加体重,使早产儿尽早适应胃肠道喂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及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静脉营养(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NICU病房收住的80例胃肠道不能耐受的早产儿应用PN,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理体重下降持续时间(6.72±1.28)d。PN结束时,体重75例增加,平均每日增加(20.54±6.32)g,治愈率93.75%(75/80),肠道外胆汁淤积(PNAC)发生率3.75%(3/80)。结论PN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体重增长快,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静脉营养在治疗早产儿的作用。方法:43例早产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静脉营养,同时尽早胃肠喂养,对有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43例中死亡2例,死于重症感染;一过性高血糖2例;胆汁瘀积1例;其余38例均获得满意效果,在静脉营养期间均每日体重增长10-25g。结论: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有重要意义,降低了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6 0例早产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用输液泵 2 4小时内均匀静脉输入营养液 ,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生后 3~ 11天 (平均 7天 )起体重开始增加 ,每天增重 15~ 30g ,平均 (2 2 .91± 7.2 2 )g;对照组生后 12~ 16天 (平均 14天 )体重开始增加 ,每天增重 9~ 18g,平均 (13.4 5± 3.5 7)g。两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 / 31例 ,对照组为 19/ 2 9例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可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生长发育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早产儿的效果。方法 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单纯静脉营养,生后72 h开始喂养。结果治疗组患儿能尽快适应肠道喂养,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激活肠道酶系统,提高肠道防御机制,减少胃肠不耐受,增进营养,促进机体康复,缩短肠外营养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减少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需进行胃肠外静脉营养的早产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5例,随机分为静脉营养加早期肠内微量喂养组(干预组)和完全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4 d分别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同时监测PNAC各项危险因素以及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结果 干预组PNAC主要危险因素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干预组TBIL、TBA以及肝酶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可明显改善PNAC发病的危险因素,减轻胆汁淤积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简化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各成分的剂量和配比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保证医生能快速准确地制定早产儿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方法: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中文企业版编程语言,设计开发了一款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结果:该软件能自动、准确地计算出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剂量和配比,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论:该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运行稳定,可移植性好,简化了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医嘱,进一步改进了新生儿的肠外营养治疗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出生体重在1000~2000 g的早产儿150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在出生24 h内输入高剂量氨基酸(2 g/kg以上,每天递增1 g/kg,直至3.6 g/kg),对照组出生24 h内输入低剂量氨基酸(1 g/kg,每天递增0.5 g/kg,直至3.6 g/kg)。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与入院1周后血尿素氮、前白蛋白、血浆剩余碱含量,以及早产儿营养干预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入院干预1周后血尿素氮(5.4±0.4)mmol/L、前白蛋白(198.5±10.5)g高于对照组(4.4±0.8)mmol/L、(170.5±10.2)g(P<0.05),血浆剩余碱含量(3.0±0.6)mmol/L低于对照组(3.7±0.7)mmol/L(P<0.05)。结论早期高剂量小儿氨基酸在早产生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保证生长发育质量,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孟宪坤 《吉林医学》2013,34(12):2209-2210
目的:探讨早产儿静脉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以静脉营养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平均每天体重增长、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试验组患儿平均每天体重增长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可极大程度上促进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减少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早产儿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剑飞 《医学综述》2013,19(5):867-869
危重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出生后往往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肠外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以及电解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输注,输注途径主要包括经外周静脉输注和经中心静脉输注两大途径。现对危重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与传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静脉营养。计算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计算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生后体重下降幅度为(5·8±2·4)%,对照组为(14·6±3·1)%,治疗组恢复至出生时体重的时间为(7·6±2·3)d,对照组为(14·5±3·8)d,治疗组每天体重增长为(25·8±4·6)g,对照组为(15·3±4·1)g,治疗组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为(12·6±2·4)d,对照组为(17·1±2·8)d,治疗组应用静脉营养的天数为(14·5±3·4)d,对照组为(18·7±4·1)d,治疗组住院天数为(18·7±4·5)d,对照组为(26·9±4·3)d,治疗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37例,发生率为46·3%,对照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55例,发生率为68·8%,两组以上各观察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应用全肠外营养 (totalparenteralnutrition ,TPN)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 将 2 36例接受胃肠道手术患者 (非重度营养不良 )随机分为TPN组 (术后给予氨基酸、脂肪乳剂、葡萄糖和电解质 )与对照组 (术后仅给予葡萄糖和电解质 )术后营养状况、空腹血糖、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TPN组与对照组术后氮平衡及血浆蛋白变化无明显差异 ,术后 14天体重丢失分别为 (1.6 3± 2 .6 2 )kg和 (2 .75± 2 .33)kg(P <0 .0 1) ,术后 3天空腹血糖分别增高 (4.96± 2 .86 )mmol/L及 (2 .0 8± 2 .2 2 )mmol/L(P <0 .0 1) ,TPN组术后肝功能指标升高较对照更明显。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TPN组 11.0 2 % ,对照组 9.32 % (P >0 .0 5 ) ,住院时间分别为TPN(2 8± 12 )天 ,对照组 (2 6± 11)天 (P >0 .0 5 )。结论 对术前营养正常或轻中度营养不良患者 ,在接受胃肠道手术后常规应用TPN治疗没有实际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38例符合条件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胃肠外营养。计算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平均时间、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生后体重下降幅度低,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可降低早产低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未见明显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全静脉营养液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静脉营养液的合理应用,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查文献,从适应证、营养状况评定、组方、配制、药物的加入、输入、监测及及时过渡到肠内营养几个方面综述全静脉营养液的合理应用;结果:营养状况的准确评定、科学组方、合理配制、规范输入、准确监测、以及及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是全静脉营养液合理应用的重要环节;结论:全静脉营养液的合理应用,对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地进行完全胃肠外营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