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76-678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探讨进展期胃癌的证型分布规律,明确其主要证型。方法:统计近30余年国内公开报道的进展期胃癌辨证分型文献,总结、分析其中中医证型的构成比。结果:进展期胃癌常见中医证型是:脾胃虚损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亏型、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脾胃虚损是胃癌的最基本病机。结论:进展期胃癌证型统计结果对确立临床辨证分型标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241-124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相关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择临床常见6种基本证型,对154例本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期胃癌病例进行辨证归类及分类统计。结果: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损、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胃热阴虚、痰湿凝结、肝胃不和。结论:进展期胃癌男性比率明显高于女性;证型以脾胃虚损最为多见;进展期胃癌Hp感染主要集中在胃热阴虚及气滞血瘀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因子分析,初步探索胃癌术后中医证候要素,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87例胃癌术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经一般性描述分析后进行因子分析,归纳证候要素。结果:经频数分析,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纳呆、形体消瘦;根据因子分析,公因子有9个,证候要素的病位在脾、胃、肝,病性为气虚、脾虚、阴虚、血瘀、痰湿、气郁、气逆。提示的中医证型:脾胃虚寒证、血瘀证、胃阴亏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及脾气虚证。结论:应用因子分析规范胃癌术后中医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胃癌术后辨证规范化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思伤脾"状态常见症状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5所院校应考期间的大学生同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系统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调查表信息中隐含的客观规律。结果:"思伤脾"状态有38个常见症状,中医证候类型主要为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郁化热证、心脾两虚证4类,其中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两者占一半,因子分析提取了每一证型的主要辨证要点。结论:运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提取"思伤脾"状态主要中医证候类型和其辨证要点,为进一步证候规范和病变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特征,初步归纳肾性骨病中医辨证标准。方法:采用中医症状量表对165例MHD肾性骨病患者症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调查表症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方法为主轴因子法,并进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依据中医理论对症状因子进行定性,初步得出肾性骨病类证候群,结合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标准相关内容,拟定肾性骨病类中医证候。结果:因子载荷阵提炼出5个主要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因子1反映了肝肾阴虚证证候,因子2反映了浊毒内蕴证证候,因子3反映了肾阳虚衰证证候,因子4反映了水湿内停证证候,因子5反映了瘀血阻络证证候。结论:归纳肾性骨病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证、浊毒内蕴证、肾阳虚衰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5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近5年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05例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提取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明确因子对应的证候。结果:在提取出的8个公因子中,其中4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分别对应小儿厌食症脾阴不足、脾虚湿阻、脾胃湿热、肝脾不调4个证型。结论:因子分析能较好地对中医证候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相关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择临床常见6种基本证型,对1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辨证归类及分类统计,并观察不同证型患者贫血及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80例)、气血双亏(35例)、痰瘀互结(19例)、胃阴亏虚(14例)、肝胃不和(8例)、湿热内蕴(6例)。出现较多的症状的例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腹痛消瘦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寐差咳嗽咳痰黑便呃逆嗳气烧心。中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患者以气血双亏证多见,脾胃虚寒证发生较少。气血双亏、脾胃虚寒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少,肝胃不和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多。结论进展期胃癌证型以脾胃虚寒最为多见,气血双亏证患者多有贫血,肝胃不和证患者多有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的中医辨证及其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36例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患者,制定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四诊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及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结果因子分析共获得17个公因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聚类分析,依据证素辨证的方法获得4种有效中医证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毒盛证、血脉瘀阻证、气血两虚证、热毒伤阴证。结论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以湿热毒盛证最为多见,湿热为其主要证素;其余依次为血脉瘀阻证、气血两虚证、热毒伤阴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广东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广东地区1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提取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明确因子对应的证候。结果:在提取出的15个公因子中,其中11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分别对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不足三个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结论:因子分析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较好地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广东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特点,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与预后的关系,确定胃癌中医辨证分型是否为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方法:搜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死亡患者44例,采用聚类分析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具体分为6型,分别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凝结型、气血两虚型、胃热伤阴型,并对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临床分期、有无转移、有无积液等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饮酒史、临床分期、转移情况及积液情况均为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死亡患者不同辨证分型与生存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