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成药》2014,(2)
目的优化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的煎煮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煎煮方法所得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的量;采用ICP-AES,测定金属元素的量。结果麻黄先煎与麻黄石膏先煎均利于麻黄碱、伪麻黄碱的溶出,而且麻黄石膏先煎有利于金属元素的溶出。结论麻黄石膏先煎是麻杏石甘汤最合理的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旭 《国医论坛》2007,22(4):44-45
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来看,麻黄、葛根均为解表类药,不宜先煎.但是查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同用方剂3首,用麻黄方23首,用葛根方4首,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2首方剂外,麻黄、葛根在方中均为先煮,去上沫,再纳诸药,这似乎与解表药的煎煮方法不符.现仅就笔者的理解小议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法的麻杏石甘汤及其含药血清对A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活性的影响。方法以2-(4-methylumbellifery1)-α-D-N-acetyl neuraminic acid(MUNANA)为底物,检测不同煎煮方法的麻杏石甘汤药液、相应含药血清以及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中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结果 (1)药液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麻黄先煎25 min组和麻黄先煎30 min组的病毒NA荧光值低于4药同煎组(P0.05,P0.01);(2)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麻黄先煎30 min组、麻黄先煎40 min组的NA荧光值低于4药同煎组(P0.05,P0.01);(3)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中,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麻黄先煎5~20 min组、麻黄先煎30 min组、麻黄先煎35 min组病毒NA荧光值低于4药同煎组(P0.05,P0.01)。药物浓度方面,与25%的浓度比较,6.25%及12.5%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应的病毒NA荧光值降低(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煎煮方法的不同可以导致其抗流感病毒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畿大学高石清和等人发表了研究汉方汤剂煎煮法的论文。重点是仿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汤剂煎煮法。他们选用麻黄碱为定量成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中药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九种方剂中麻黄碱含量。研究煎煮汤剂的加水量及加热方法,探讨煎煮汤剂的适宜条件。实验具体如下: 1.用水量:在200ml、400ml、600ml、800ml水中各加入5.0g麻黄,放入带有冷却器的烧瓶中,置200W100V电炉上加热60分钟,测定麻黄碱含量,  相似文献   

5.
成睿珍  张春艳  李玥  赵静 《中草药》2018,49(8):1919-1923
目的建立基于UPLC-DAD-TOF/MS结合HPLC-UV法检测麻黄样品化学成分的方法,以明确麻黄"先煎去沫"样品化学成分间的差异。方法 UPLC-DAD-TOF/MS: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柱温40℃,正、负离子模式扫描;HPLC-UV: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150 mm×4.6 mm,5μm),以0.1%磷酸水溶液(含0.05%三乙胺)-乙腈溶液(99∶1)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结果上沫中所含成分较少,去沫下液和全煎煮液中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同时,三者均可鉴定出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5个生物碱类成分和1个羧酸类成分(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但上沫中生物碱含量极低,而全煎煮液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略高于去沫下液。结论麻黄"先煎去"沫理论可能与生物碱类成分关系不大,但仍需后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6.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功能 ,常用于风寒感冒 ,胸闷喘咳 ,风水浮肿等症 ,其有效成分为以麻黄碱为代表的生物碱类。本实验以HPLC法测定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小青龙汤、宁嗽汤和麻黄汤 (均为合煎 )和麻黄单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 ,比较麻黄的合煎与分煎汤剂中麻黄碱的差异。1 仪器与试药Waters60 0 E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 Waters公司 ) ;Waters2 4 87双通道紫外 -可见检测器 (美国Waters公司 ) ;Js- 30 30色谱工作站 (大连江申分离技术公司 ) ;超声清洗机 (无锡超声电子设备厂 ) ;盐酸麻黄碱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麻黄汤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GC-MS定量方法,测定麻黄汤及麻黄与其它各味中药配伍后构成的组方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煎出量,并考查其煎出量的变化。方法 GC-MS选用特征离子定量法进行测定。结果 该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麻黄单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溶出量较与杏仁合煎液中显著减少,较与桂枝合煎液中显著增多,较与甘草合煎液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法准确、可靠,可作为麻黄汤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定量方法,并为麻黄方剂药动学研究与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监测提供了质控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含麻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梳理含麻黄方剂的麻黄用法,初步推断出麻黄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麻黄碱,而麻黄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提取麻黄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体口服中药复方麻黄汤煎液后,麻黄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及排泄情况。方法:健康志愿者口服麻黄汤煎液后,收集不同时间的尿液,采用GC-MS法测定麻黄汤煎液以及人体口服麻黄汤煎液后尿液中的各麻黄生物碱的含量。结果:口服麻黄汤煎液中含去甲基伪麻黄碱(Norpseudoephedrine,NMP)4.38 mg,去甲基麻黄碱(Norephedrine,NME)3.24 mg,麻黄碱(Ephedrine,E)97.45 mg,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PE)26.15 mg,甲基麻黄碱(Methylephedrine,ME)6.16 mg。健康志愿者口服麻黄汤24 h后,尿液中NMP,NME,E,PE和ME的平均排泄量分别为5.20,9.46,68.39,23.73和2.35 mg,其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18.84%,291.96%,70.18%,90.74%和38.10%。结论:E作为麻黄汤煎液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在服药后(0~24)h各时间段排泄最快,而ME排泄最慢。口服麻黄汤煎液后,除一小部分的ME以原形排泄外,NMP,NME,E和PE则主要以原形代谢,通过肾脏从尿液中排出。  相似文献   

10.
<正>《伤寒论》一书,对于药物炮制,最为考究。于此仅举数则,以冀对是书论药物炮制有所重视和研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1 水制法1.1 以水煮之 《伤寒论》论水煮药物炮制法大多述于方后注中。如麻黄汤方后注曰:“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去节”。《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麻黄,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倘若用之不当,极易引起失眠,不安,心烦,震颤;若能先煮去上沫,则可破坏少量麻黄碱,减其副作用。张锡纯曰麻黄先煎去沫“使其性归于和平也”实属经验之谈。又蜀漆  相似文献   

11.
建立麻黄标准汤剂质量控制方法,为所有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制备麻黄标准汤剂,建立UPLC-UV指纹图谱并测定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总含量;采用UPLC-QTOF/MS对主要色谱峰进行结构确认,明确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指标成分转移率、pH,评价工艺的稳定性。结果麻黄汤剂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平均总浓度为(2.11±0.70)g·L~(-1);所有麻黄水煎液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85;麻黄标准汤剂对照指纹图谱主要共有峰有10个,包括生物碱、有机酸类和黄酮;麻黄标准汤剂出膏率为(17±3.2)%、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整体转移率为(32.4±8.1)%。该文建立了系统评价麻黄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所有源于麻黄水煎液的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感冒胶囊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碧清  夏新华 《中成药》2003,25(12):958-961
目的:确定感冒胶囊(黄连、麻黄等)中黄连、麻黄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盐酸小檗碱浸出量为评价指标,对黄连单提与黄连、麻黄混提进行比较;采用正交试验法,分别以盐酸小檗碱、麻黄碱的浸出量为评价指标,对黄连、麻黄的水提工艺进行优选。结果:黄连单独提取比黄连、麻黄混合提取效果好。黄连水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浸泡0.5h,提取3次,加水量分别为12倍、10倍、10倍量,提取时间分别为1.5,1.0,1.0h。麻黄水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浸泡0.5h,提取3次,加水量分别为10倍、8倍、8倍量,提取时间分别为1.5,1.0,1.0h。结论:试验结果为确定该胶囊中黄连、麻黄的提取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麻黄碱与麻黄卟啉铜钠的联合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连茹  邹国林  陈喀林  杨天鸣 《中成药》2001,23(11):790-791
目的:提取麻黄碱时,可同时得到麻黄卟啉铜钠,综合利用麻黄资源。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麻黄碱与麻黄卟啉铜钠,经氢氧化钠碱化后,乙醇溶液中的卟啉发生皂化,而麻黄碱盐则转化为游离的麻黄碱,经过二甲苯萃取后。油层为麻黄碱层,可提麻黄碱,水层为皂化后的踪影 啉层,可制备踪影 啉铜钠。结果:由麻黄中可获得麻黄碱与卟啉铜钠分别为0.72%和1.8%。结论:提取麻黄碱同时提取麻黄卟啉铜钠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五拗汤及其组方药材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五拗汤各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后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五拗汤及其富含挥发油的组方药材麻黄、苦杏仁、桔梗和荆芥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和比较研究.结果:五拗汤挥发油的GC-MS TI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组方药材麻黄、桔梗、荆芥的贡献,但是也发现单味药材中一些化学信号在复方五拗汤中未检测到.结论:利用GC-MS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五拗汤各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为揭示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Liang SY  Tan XM  Chen FL  Luo JB 《中药材》2011,34(6):896-901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前后挥发油成分和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组方药材麻黄、附子、细辛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4个成分,其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麻黄和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8、8、39个成分;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成分与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成分的种类与比例有较大差异。结论:在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组成复方的汤剂中,不仅存在挥发性成分量的变化,还存在一系列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导致质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了疗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小儿哮喘微型灌肠剂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冯怡  史芝英 《中成药》1999,21(3):108-110
将小儿哮喘方按传统煎煮法,水提醇沉法,水提醇沉分步提取法制成工艺a、工艺b、工艺c3种药液。以处方中主药麻黄所含有的麻黄碱、伪麻黄碱作为定量指标,以药液抗慢反应性物质作用作为药效学指标,比较3种不同制备工艺的药液。  相似文献   

17.
中药麻黄浸提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麻黄碱、伪麻黄碱为化学成分指标,以豚鼠离体气管的舒张率变化试验为药效学指标,对中药麻黄6种提取方法(水煎法、冷浸法、微波法、超声波法、冷冻渗漉法、动态温浸法)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动态温浸法的浸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千柏鼻炎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千柏鼻炎颗粒中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含量;采用薄层层析法对千里光、麻黄、羌活、决明子进行了定性鉴别。方法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千柏鼻炎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黄龙止咳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前胡、地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4∶96),检测波长为207 nm。结果薄层色谱法可检出麻黄、前胡、地龙,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专属性强。盐酸麻黄碱在0.1023~2.045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05%,RSD=1.65%。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龙止咳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