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50例TBI患者按照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评分≤8分,n=30)和非重症组(GCS评分>8分,n=20),重症组TBI患者再根据术后第3天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结果分为无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持续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监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48例,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8分)和非重症组(GCS>8分).应用丹麦维迪肌电图仪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并根据CANT分级标准分为Ⅰ、Ⅱ、Ⅲ3级,分别比较重症组与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GCS13~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伤情及预后,提出对其危险因素防范建议.方法 收集笔者近4年期间收治的562例轻型颅脑损伤病例,应用GCS评分、CT检查、神经外科处理及GOS分级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1%的GCS13~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有CT检查异常,GCS评分愈低异常愈明显.GCS14~15分主要以颅骨骨折为主,GCS13分多有脑挫裂伤、脑水肿、肿胀.早期CT检查异常、神经外科处理及预后均与GCS评分密切相关.把GCS15分、且无早期放射学异常者归甲组;把GCS14分或15分合并有CT检查异常者归为乙组;把GCS13分归为丙组.再分组后,甲组390例仅一例需神经外科处理,预后良好率接近100%;而乙组150例中有8.7%需神经外科处理,其中76.9%为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中残、重残率分别为4%、1.3%;丙组18.2%需神经外科处理,主要为硬膜下及脑内血肿,中残、重残率均为4.5%.需神经外科处理及预后均相差显著(P<0.01).结论 GCS评分及早期放射学异常对病人危险性判断有意义.GCS14分及GCS1 5分合并颅骨骨折病情变化主要原因为迟发硬膜外血肿,因此特别注意颅骨骨折;丙组病情变化主要原因为迟发脑内血肿及脑水肿、肿胀,需要特别注意脑挫裂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GCS13~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伤情及预后,提出对其危险因素防范建议.方法 收集笔者近4年期间收治的562例轻型颅脑损伤病例,应用GCS评分、CT检查、神经外科处理及GOS分级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1%的GCS13~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有CT检查异常,GCS评分愈低异常愈明显.GCS14~15分主要以颅骨骨折为主,GCS13分多有脑挫裂伤、脑水肿、肿胀.早期CT检查异常、神经外科处理及预后均与GCS评分密切相关.把GCS15分、且无早期放射学异常者归甲组;把GCS14分或15分合并有CT检查异常者归为乙组;把GCS13分归为丙组.再分组后,甲组390例仅一例需神经外科处理,预后良好率接近100%;而乙组150例中有8.7%需神经外科处理,其中76.9%为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中残、重残率分别为4%、1.3%;丙组18.2%需神经外科处理,主要为硬膜下及脑内血肿,中残、重残率均为4.5%.需神经外科处理及预后均相差显著(P<0.01).结论 GCS评分及早期放射学异常对病人危险性判断有意义.GCS14分及GCS1 5分合并颅骨骨折病情变化主要原因为迟发硬膜外血肿,因此特别注意颅骨骨折;丙组病情变化主要原因为迟发脑内血肿及脑水肿、肿胀,需要特别注意脑挫裂伤.  相似文献   

5.
于爱芹 《河北医学》2010,16(10):1238-1240
目的:探讨瞳孔早期量化评分与重症脑出血预后的关系。方法:将发病12h内入院的重症脑出血患者立即用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CS)进行评分并观察瞳孔变化,选择GCS≤8分的患者进行瞳孔变化评分,规定瞳孔2.5-4mm 0分,对光反射灵敏0分,瞳孔直径等于5mm或2mm为1分,大于5mm或小于2mm为2分,对光反射迟钝为1分,消失为2分。于28d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进行预后分级、分组。用SPSS12.0软件对分类和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患者于28d按GOS预后评分标准,预后良好率56.25%,预后不良率43.75%,瞳孔量化评分、GCS评分两组病例间有显著性差异,瞳孔评分与GCS、GOS呈负相关。结论:瞳孔量化评分能准确评估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颅脑损伤儿童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并记录64例颅脑损伤儿童伤后DIC评分、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的GOS评分,按DIC评分将儿童分为0分、1分、2分、3分及≥4分五组;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至随访结束,本组死亡8例.D-二聚体升高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凝血异常指标(32例,占51.8%).DIC评分0、1、2、3、≥4分者分别为18、15、8、14、9例,病死率分别为0、0、0、25.0%、75.5%.GCS评分、GOS评分与DIC评分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结论 DIC评分是评估颅脑损伤儿童病情及预后的可靠指标;DIC分值越高,儿童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人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老年人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定(ADL)评价预后。结果 35例患者中脑挫裂伤23例(合并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合并脑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硬膜外血肿8例,单纯脑内血肿4例;合并骨折14例,合并胸腹外伤8例,单纯颅脑损伤13例。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的时间为<24 h 3例,2472 h 15例,>72 h 17例,经过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12例(COS≤2分,ADL≤14分),中度残疾6例(23分,ADL>28分),死亡7例。单因素分析年龄、格拉哥斯昏迷(GCS)评分、中线移位、基础疾病及围术期低血压、并发伤均与老年人创伤性大面积梗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GCS评分、围术期低血压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外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风险高且病情凶险,预后不佳;早期积极的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保持脑灌注、给予尼莫地平、神经营养及亚低温等综合治疗,并早期积极康复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儿童严重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怡  刘岚  龚曼子  魏强 《重庆医学》2002,31(4):318-319
目的 研究血糖 (Glu)在儿童颅脑损伤急性期的水平以及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 12 1例颅脑损伤患儿入院时的Glu水平。结果 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和预后 (GOS)分组 ,结果为 :(1)GCS3~ 8分 2 0例 ,9~ 12分 2 1例 ,13~ 15分 80例 ,Glu值分别为 16 83± 2 16mmol/L ,10 0 9± 2 0 6mmol/L ,6 12± 1 36mmol/L。 (2 )预后良好 10 8例 ,差 9例 ,死亡 4例。Glu值分别为 7 6 8± 3 36mmol/L ,12 4 6± 3 0 6mmol/L ,2 1 6 9± 3 76mmol/L。急性颅脑损伤患儿各组的Glu含量与健康组 (Glu值为 4 80±1 30mmol/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GCS评分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死亡组与预后良好、预后差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在儿童颅脑损伤急性期测定Glu对病情监测及预后有重大意义。颅脑损伤越严重 ,血糖水平越高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58例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洪  陈忠  刘谊  杨清 《重庆医学》2004,33(1):90-9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手术或非手术及其它综合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8例.结果 GCS 3~8分患者死亡率为25.9%,GCS 3~5分患者死亡率为54.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伤后GCS评分密切相关.及时适当的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预后作比较分析。统计学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50例中死亡9例,入院时GCS评分为6.11分;好转15例,入院时GCS评分为10.86分;痊愈26例,入院时GCS评分为12.65分。死亡组入院时GCS评分明显低于好转及痊愈组(P<0.01)。好转组与痊愈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入院时GCS评分对颅脑预后判断有意义,得分越低预后越差。得分较高时不应忽略对病情动态观察,以免延误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115例ICD的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64例69支血管闭塞,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为28支和27支。血管狭窄75例133处,以颈内动脉最常见。其它尚有血管迂曲扩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大多数患者依据血管造影和有关临床资料可诊断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提示脑血管造影在ICD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脑氧供取决于相对稳定和充足的脑血流,以此来维持正常的脑功能。在围术期进行脑血流监测可以防止缺血性或高灌注性脑损伤,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很多监测脑血流方法,各有优势以及局限性,尚无一种完美的监测手段。本文就目前围术期一些常用以及新出现的成人脑血流监测方法,结合其出现的时间、原理、临床应用进展以及相应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青年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经脑CT确诊的33例39岁以下青年脑出血,占脑出血病例的15%,出血多位于脑叶。青年脑出血有以下特点:(1) 头痛、呕吐、抽搐、颈强等症出现率高;(2) 昏迷、共同偏视、偏瘫、一侧病理征、高血压等症出现率低;(3) 在病因方面,青年脑出血主要由脑血管畸形引起(4) 对所有病例均应争取做脑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脑血管畸形应行外科手术。青年脑出血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术后早期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发生脑缺血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颅内动脉瘤,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分组,对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发病Fisher分级等11个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以上因素与术后发生脑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性。结果术后2周不可逆性脑缺血的发生率为14.1%(41/29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中动脉瘤处理方式复杂、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者发生脑缺血的危险系数分别为1.998、2.501和3.419(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高血压病史、术中动脉瘤处理方式、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可作为术后早期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脑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存在及其影响.方法 选取CVS患者176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痉挛组,所有患者按照脑室出血诊疗指南治疗,抗痉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痉挛治疗.所有患者第5~7、10、14天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脑血流情况,计算血管痉挛指数,第5、14天所有患者做MRI灌注成像测定脑血容量判断有无脑缺血,并评估CVS及其影响.结果 脑室出血后,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痉挛,随着时间推移,痉挛指数不断增大,提示痉挛加重.抗痉挛组各时间段痉挛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抗痉挛组灌注参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后发现,抗痉挛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脑室出血后,通过抗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血液稀释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及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中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ANHD)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脑血流和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将Wistar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和ANHD组 (n =8) ,于缺血前和缺血 1 2 0min内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测定缺血周边皮质的局部脑血流 (LCBF)变化 ,缺血后 2 4h测定脑梗死面积。结果显示 2组在脑缺血后LCBF均显著下降 (P <0 .0 1 )。ANHD组下降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1 ) ,并且缺血 2 4h后的脑梗死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提示中度ANHD可增加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缺血周边区的LCBF ,缩小脑梗死面积 ,在脑缺血情况下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神经降压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红  李志超  贾斌 《医学争鸣》2004,25(7):650-652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素(NT)在脑血管病(CV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为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和预后寻找有效指标.方法:用放免测定方法动态观察159例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中NT含量.结果:脑出血(CH)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63.37±27.54)ng/L,与对照组(46.75±5.15)ng/L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CH患者3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脑梗死(CI)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38.69±11.73)ng/L,明显低于对照组NT(46.75±5.15)ng/L水平,发病1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T在CV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动态观察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对于判断CVD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心磷脂抗体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含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IgG型抗心磷脂抗体增高率比正常人明显增多(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gG和IgM型抗心磷脂抗体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增高应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内皮素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临床确诊的69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塞38例)的急性或与恢复期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其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在急性期内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增高更明显。提示血浆内皮素的升高与病情轻重以及病灶大小、病变部位密切相关,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115例脑血管疾病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C_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中的67例急性期脑血管病病人脑脊液Ig,补体C_3,白蛋白、IgG指数进行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脑动脉硬化期、TIA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体液免疫指标随着病情的加重有升高的趋势.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有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和血脑屏障破坏(BBB),后者还有CIC的形成增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态观察发现其临床前期、急性期及恢复期体液免疫变化持续存在.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