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松针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松科植物马尾松松针亲水性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Sephadex-LH 20、ODS和硅胶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马尾松松针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7个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3',5-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7-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1),3',5-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7-O-β-D-葡萄糖(1→2)-α-鼠李糖苷(2),4',5-二羟基二氢黄酮-7-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4),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6)和双氢槲皮素(7)。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青椒根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根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结构定名为青椒内酯(schinifolin Ⅰ),乙酰氧青椒内酯(acetoxyschinifolin Ⅱ),其他5个为已知化合物,葡萄内酯(aurapten Ⅲ),白鲜碱(dictamnine Ⅳ),滨嵩内酯(scoparon Ⅴ),茵芋碱(skimmianine Ⅵ),β-谷甾醇(β-sitosterol 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Ⅰ,Ⅱ化 的鉴定为7氧代(3′,7′-二甲基-2′,6′-辛二烯)-8-甲氧基香豆素及7氧代(3′,7′-二甲基-5′-乙酰氧基-2′,6′-辛二烯基)8-甲氧基香豆素,化合物Ⅰ、Ⅱ、Ⅲ、Ⅴ在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中,具有拮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银柴胡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atomaL.var.lanceolataBge.)干燥根银柴胡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银柴胡的乙醇提取物经过氯仿正丁醇水萃取,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HPLC分离,最终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技术鉴定了其结构。结果10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 furfural,Ⅰ)、5羟甲基2甲酰基吡咯(5(hydroxymethyl)2 formyl pyrrole,Ⅱ)、香草醛(vanillin,Ⅲ)、香草酸(vanillic acid,Ⅳ)、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酮(1(4 hydroxy 3 methoxyphenyl)ethanone,Ⅴ)、1(3′甲氧基4′5′甲叉基二氧)苯基丙醇(1 hydroxy 1(3′methoxy 4′5′methylenedioxy)phenylpropanol,Ⅵ)、二氢阿魏酸(dihydroferulic acid,Ⅶ)、3,4二甲氧基苯丙烯酸(3,4 dimethoxycinnamic acid,Ⅷ)、7烯豆甾醇3棕榈酸酯(stigmast 7 en 3 ol palmitate,Ⅸ)、5,7二羟基二氢黄酮(pinocembrin,Ⅹ)。结论化合物Ⅰ、Ⅲ~Ⅷ、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半枝莲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对黄芩属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D.Don)的抗肿瘤活性部位(氯仿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干燥药材,经石油醚、氯仿、正丁醇分步萃取,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 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3,4二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乙酮(3)、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4)、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5)、5,7,4′三羟基黄酮(6)、5,4′二羟基6,7,3′,5′四甲氧基黄酮(7)、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7、8为半枝莲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从地构叶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其性质及波谱特征分别被鉴定为香叶木素,5,7,3‘-30H-OCH3黄酮(1),木犀草素5,7,3‘4‘-4OH黄酮(2),5,7-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4″-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3),5,7,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3″,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4),穗花杉双黄酮(5),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所有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地构叶得到,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构苷。  相似文献   

6.
裸花紫珠的脂溶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 Et Arn.)叶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大孔树脂HPD-10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裸花紫珠叶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七叶內酯(5)、乌苏-12-烯-3β-醇(6)、熊果酸(7)、β-谷甾醇(8)。结论 化合物5、6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化合物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类型。  相似文献   

7.
忍冬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药效学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对忍冬叶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忍冬叶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分别为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1)、木犀草素(luteolin,2)、苜蓿素(tricin,3)、山萘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5)、洋芹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6)、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diosmetin-7-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7为首次从植物忍冬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人参叶中得到的两个微量皂甙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有参叶中分离得到两种微量皂甙成分,分别为3β,12β,20(S)-三羟基达玛-24(25)-烯-(20-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甙(1),和3β,12β,20(S)-三羟基达玛-24(25)-烯-(20-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甙(2),前者为三七参甙-Fe(notoginsenoside-Fe),后者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命名为人参皂甙-Rd2(ginsenoside-Rd2)。  相似文献   

9.
从毛菊苣的根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旋覆花素(2)、山莴苣苦素(3)、咖啡因(4)、香草醛(5)、3,4,5-三甲氧基-桂皮酸甲酯(6)、5,8,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7)、5,8,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8)和黄芩苷(9)。其中化合物2、6、7、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10.
刘洁  李创军  杨敬芝  马洁  张东明 《药学研究》2016,35(3):125-128,184
目的:研究黄皮属植物黄皮茎枝 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MCI 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皮茎枝的95%乙醇提取物的水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腺苷(1)、伞形花内酯-7-O -α-L -鼠李糖基-(1″-6′)-β-D -葡萄糖苷(2)、Haploperoside A (3)、伞形花内酯-7-O -β-D -芹糖基-(1″-6′)-β-D -葡萄糖苷(4)、Marmesinin(5)、苯甲基-O -β-D -芹糖基-(1″-6′)-β-D -葡萄糖苷(6)、苯甲基-O -β-D -吡喃葡萄糖苷(7)、对羟基苯丙酸(8)、β-hydroxypropiovanillone (9),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0)。结论化合物1~6、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脂多糖诱导的 BV2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 IC50为4.39μmoL·L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