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吃儿童个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吃儿童的个性恃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文森克个性问卷(EPQ),对98例7-15岁口吃儿童的个性特征与非口吃儿童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两组儿童EPQ对各维度量表姐分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不同程度口吃组各维度量表姐分均值分析,发现E分在轻、中、重度口吃织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口吃儿童性格多为内向,且随着口吃程度加重这种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影响口吃儿童个性特征的主要因素有:父母对儿童课余时间约束程度、学习成绩、单亲寄养家庭等。  相似文献   

2.
关于口吃病因的学说有多种,有人认为口吃者有其先天的遗传因素,还有资料表明,口吃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言语障碍。为了探讨口吃的危险因素,本文对导致儿童口吃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沈阳市16所普通中小学(8所中学、8所小学)7~15岁学生进行口吃筛查。检出98名身体无明显疾病的口吃儿童作为口吃组;另外选取与口吃儿童性别、年龄、班级、民族、健康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子女数相同的非口吃儿童98名作为对照组。方法 调查者直接询问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学生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3.
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它的主要特点是口吃者明确地知道说什么,但由于不由自主地重复、拖长和停顿,而在言语表达时发生困难。口吃主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多发生在2~5岁儿童之间,口吃6年后大概到11岁,口吃者的百分比最可能接近1%。12岁后,几乎没有报告新的口吃案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口吃的平均人口流行率大约1%,口吃的发生率约为5%,男女比例为4:1。两岁开始的口吃者中大约80%的儿童能自然康复,至少有20%能持续到毕生。关于口吃的病因有很多争论,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说话方式、对口吃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儿童口吃产生、维持、发展或消亡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有口吃的迹象,父母不要烦恼,耐心、平和的帮助你的孩子,温暖地接受你的孩子。父母对口吃儿童的科学帮助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发育性口吃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2020年10月—2022年4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诊断的189例发育性口吃儿童(口吃组)及同期于儿童保健科体检的388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发育性口吃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口吃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关系、口吃家族史、是否存在亲子阅读以及每日屏幕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3、7.107、6.248、4.492、6.00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生子女(OR=1.702,95%CI:1.153~2.514,P=0.007)、口吃家族史(OR=1.814,95%CI:1.028~3.201,P=0.04)、无亲子阅读(OR=1.663,95%CI:1.120~2.471,P=0.012)、屏幕时间≥1h/d(OR=1.517,95%CI:1.025~2.246,P=0.037)为儿童发育性口吃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瑞文测验联合型(CRT)对7~15岁口吃几童98名进行了智商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口吃组儿童智商低于对照组(P<0.01),但7~9岁组智商与对照组无差异,在口吃组中不同程度口吃儿童间智商差别也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口吃是儿童智力水平偏低的表现;口吃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加强口吃防治有利于提高儿童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有时可见到口吃或咬舌(口齿不清)及语言表达差的儿童。这些儿童谈吐上的困难,并未引起大人充分的注意,有人片面认为孩子长大了口吃自然会得到纠正。 美国一所神经精神病大学的医学博士对六百名口吃儿童研究的结果表明,口吃、咬舌或语言表达能力困难的儿童出现明显的学习障碍和精神疾病。他说:“儿童大约在8岁左右发生语言上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在孩子不能准确发音时,没有引起注意,给予及时纠正。尤其是当孩子上学以后,为自己不能正确的读书和发音感到苦恼,尽量少讲话或不讲话,从而进一步发生语言上的问题。”口吃的男孩比女孩多2倍,然而女孩与男孩患病的程度一样。  相似文献   

7.
发育性口吃是一种病因至今尚未定论的、以字或音重复、拖长、停顿的语言节奏紊乱为特征的语言障碍,可伴有继发性的相关运动痉挛,口吃儿童可能在3岁时就开始表现出行为、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在年龄较大的口吃儿童中会表现得更明显。因此,需要及时提供干预措施,防止患儿在今后生活中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口吃发病机制和评估方法,并阐述了口吃的和治疗方法,最后展望了口吃的影像学和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学龄儿童口吃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迪  李静 《中国校医》2000,14(2):104-104
口吃是语言障碍中最常见的形式。儿童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人群,若发生口吃将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为了解儿童口吃患病率及其分布规律,为口吃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7年3-5月在沈阳市进行了儿童口吃的流行病学调查。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整群抽取沈阳市16所普通中小学(8所小学、8所中学)学生,共20172人,年龄7-15岁。1.2调查方法通过直接询问填表,按统一的口吃诊断标准进行确诊[1],并将口吃分成3种程度(轻、中、重产)、7个类型机重复型、S中阻型、D难发型及其他合并型)。1.3统计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9.
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它的主要特点是口吃者明确地知道说什么。但由于不由自主地重复、拖长和停顿,而在言语表达时发生困难。口吃主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多发生在2~5岁儿童之间,口吃6年后大概到11岁,口吃者的百分比最可能接近1%。12岁后,几乎没有报告新的口吃案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口吃的平均人口流行率大约1%,口吃的发生率约为5%,男女比例为4:1。两岁开始的口吃者中大约80%的儿童能自然康复,至少有20%能持续到毕生。  相似文献   

10.
我的口吃     
背景资料中国成人的口吃率与全世界差不多,约为1%,有人估计达到2%。按保守数字计算,中国13亿人口,约有1300万稳固成型的口吃者,如果按最大数计算就是约2600万。由于儿童正处在语言学习阶段,口吃率是成人的10倍以上,高达10%~15%。全世界的数目更是惊人:2002年世界人口达到62亿,那么全世界就有约6200万的成人口吃者,如果加上儿童口吃,世界口吃人口不下于1亿5千万。  相似文献   

11.
口吃是由于言语发音器官的肌肉痉挛,使得正常言语节律受阻断,表现为说话时重复第一个词或第一句话,或中途某个词难发而导致发音延长或停止,这时需要使很大劲才能说出口。口吃时常伴有跺脚、摇头、挤眼等焦虑紧张动作。儿童口吃的患病率较高,大约占学龄儿童的1%,男孩比女孩多2~4倍,大多数5岁前出现,延续到学龄期或成年。 口吃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后天环境对口吃的形成较为重要。尤其是儿童在学说话时,由于发音器官的功能和词汇运用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可出现一时性的口吃,这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由于生活压力增大,焦虑症成为成年人的一种“通病”。但现在这种焦虑症趋向低年龄化,口吃成为儿童的一种另类“表达方式”。心理专家建议,及时宣泄情绪非常重要;如果儿童患上口吃,最需要家长的关爱。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口吃有关心理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声音、音节、或单词的重复和(或)延长,口吃症状是儿童发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行为障碍。liebert等报告约占儿童总人口的4%,国内报道为6%t’j。现将我们对铁路地区中小学生体检的2465人中发现口吃患者50例报道如下。l学生中口吃发生事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年龄10-15岁)先进行体检,发现言语障碍者再访问其班主任及与患儿逐一谈话核实,然后进行全面的心理卫生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口吃发生率约为2%,其中男础例、女10例;始发年龄以3-6岁组最多月例占54%。本文口吃发生率较国内、外6…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口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容 《中国校医》1997,11(4):313-314
口吃是儿童中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其复生率成人为1%左右,青少年儿童为3%~5%,男女比例为3~5:1[1]。典型的口吃多发生于学龄前3~5岁时,少数人发生于学龄后期。国内有人报道577例口吃者中发生于3~7岁时的占57.4%,扩大年龄范围至2~10岁时达到80.1%[2]。在儿童期发生的口吃大多约占80%不经治疗可逐渐消失,故国外许多语言病理学家称之为发育性语言不流畅(DevelopmentallyDysfluenCy)。但是,如何鉴别发育性语言不流畅和持续性口吃,是目前仍待解决的课题。1儿童口吃的病因学…  相似文献   

15.
宋鲁平 《医药与保健》2012,20(10):44-45
口吃病,俗称结巴、嗑巴等。口吃患者说话时容易产生言语重复、停顿、拖长现象,有时会伴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心慌意乱、肌肉痉挛、面红耳赤、惧怕说话等症状。口吃多发生在7岁前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节律性异常,国际疾病分类对口吃的定义为:口吃者知道自己想说的确切言语,却因为不随意的、音节的重复、拖长或停顿而不能及时说出。大多数口吃发生在7岁之前。在2~4岁儿童学习说话时期,约有5%的孩子会出现口吃现象。其中2/5的口  相似文献   

16.
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不自主地重复,发音延长,没有节律性,话语间断、顿挫。口吃好发于2—4岁和7—8岁的小儿,男孩多见,5岁前起病者占50%,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一、发育性口吃。为什么口吃好发于幼儿呢?这与小儿生长发育特点有关。此期儿童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而且语言表达不能迅速正确地选择词汇,讲话时又不善流利地词语连接和语音连接,于是发生了口吃。这种口吃程度很轻,持续时间较短,可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口吃会慢慢消失。二、暗示性口吃。小儿期间,模仿能力、接受暗示…  相似文献   

17.
儿童营养不良会导致发育不良、肥胖、消瘦、贫血、口吃、脚气病、消化道疾病等多种病症,情绪异常即为信号之一。儿童出现某些异常情绪或行为时,在排除了某些疾病后.家长不妨从调整儿童饮食和习惯人手,来改善儿童的情绪,保持其身心健康。如果儿童长期情绪多变,爱激动,喜吵闹,或性情暴躁等,应  相似文献   

18.
凡夫 《药物与人》2001,14(8):18-18
5岁的倩文长得眉清目秀,标准的美人儿胚子,可就是说话口吃,急得张角夫妇四处求医访药,有大夫说缺钙,有大夫说与体质因素有关,甚至说小倩文先天语言中枢发育有问题……真把张角夫妻弄懵了:好端端的一个小姑娘,长大后口吃怎么办?北京某医院的一位儿科教授,没有用药物,几次语言训练就“治”好了倩文的口吃,张角夫妻也终于明白:原来儿童口吃是“心病”,预防矫正根本不需服药  相似文献   

19.
口吃常发生在2-5岁左右。此时正是儿童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儿童对周围兴趣大大扩展,词汇也逐渐丰富起来。但因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声音互相联系不太流利,因此说话有时表现迟疑不决、重复。这是生长发育的一个自然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即逐渐消失。若因精神因素、不良的生活条件而引起的,就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功能症状。这种口吃常由于突然的精神因素,如受惊、环境突然变换、父母死亡、严厉的惩罚等,有时是由于较长期的精神因素,如与父母分离等引起的。突然强烈的声音刺激也常是年幼儿童口吃的原因。另外…  相似文献   

20.
口吃俗称“结巴”,又名“嗑巴”,是一种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患病率在我国人口中高达1%,其中儿童患病率约占儿童总数的5%。通常2~4岁间出现,男孩比女孩多3倍左右。如果在幼儿期没得到良好的纠正,可延续至成年,有的则伴随终生。大约每1000个成年人中,有3人会出现持续口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