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PICC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操作简单,可由护士单独操作,不受年龄、疾病种类的限制,为病人开辟了一条无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避免了高渗液及化疗药 相似文献
3.
PICC置管长度测量的技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测量的方法通常采用纸尺测量,常规打开穿刺包取出纸尺,从预穿刺点(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沿静脉走行到右锁骨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问隙,其长度为置PICC管的长度。此方法繁琐,既延长置管操作时间,又使病人焦虑不安。因此探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询问病人所穿的鞋号即可知置管的长度。如病人的鞋号为36号(标准鞋号23号),即置管的长度约为36cm。 相似文献
4.
目前,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研究资料显示,不同静脉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是:贵要静脉3.33%,肘正中静脉14.29%,头静脉83.30%[1]。2009年3月~2011年5月,我们对28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经精心循证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etheter)即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后插入导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适于输入各种药物和高浓度营养液等。国外在60年代开始研究使用,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院心内科于2003年开始使用PICC技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PICC置管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患者提供中期甚至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它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1]。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管理的研究进展,包括静脉治疗行业规范标准,PICC质量管理方法、安全风险管理三个方面。认为国内静脉治疗规范已得到统一,对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积极识别PICC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PICC在化疗中的运用和护理。方法 对12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结果 经临床观察,无1例出现血肿、空气栓塞、出血等并发症,2例出现导管阻塞,用注射器回抽血将PICC导管抽空使管内形成负压,用肝素盐水冲管后导管通畅。未见置管发生感染、局部血肿及静脉栓塞等。结论 掌握好局部解剖位置和操作要领,严格无菌操作和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感染和堵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合并各种并发症,需长时间静脉补液。以往采用头皮钢针或留置针穿刺,虽然操作简单,易于护理,但难以长期保留,容易脱出需反复穿刺。早产儿浅表静脉细,输液时受渗透压及pH值的影响,药物的稀释程度不足,静脉内血流相对缓慢,极易导致静脉炎和皮肤坏死。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浅静脉、循着静脉走向到达上、下腔静脉的技术[1]。主要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或用于需要静脉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因其操作简 相似文献
13.
选取50例经临床诊断需长期进行静脉治疗并同时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者,以及多次进行高压注射造影剂或叠加联合给药化疗的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5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导管应用效果良好,40例患者运用此导管完成了预期治疗后拔管,目前仍有10例患者带管治疗中。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与传统PICC导管相比,在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渗漏性损伤发生的基础上,能实现静脉治疗的全面要求——静脉团注、叠加联合给药化疗、快速输注、监测中心静脉压,真正实现"一针式"完成肿瘤患者全部静脉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6.
宋晓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132-134
目的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的最佳护理对策。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4例并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分类,2例上肢肿胀、疼痛患者经彩超诊断为静脉血栓,2例患者导管外露部分肉眼可见明显回血,导管腔完全阻塞,无上肢疼痛、肿胀,判断为导管内血栓。结果 2例静脉血栓患者予拔管,经溶栓、抗凝治疗,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另2例患者导管内血栓经溶栓处理后管腔再通,继续使用,随访观察,无其他部位栓塞症状。结论 PICC并发血栓形成要预防在前,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以确保PICC留置的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我院2例PICC导管置管后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移位的原因.结果 置管肢体过度、反复外展是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结论 为预防导管移位的发生,围置管护理中要明确宣教内容,加强宣教方法的研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一旦发生导管移位,应及时进行调整复位,并做进一步的宣教. 相似文献
19.
早期护理干预防治PICC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防治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从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98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给予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的为实验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48例,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进行临床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7d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0%(5/50)和25%(12/48),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843 1,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例PICC导管置管后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移位的原因。结果置管肢体过度、反复外展是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结论为预防导管移位的发生,围置管护理中要明确宣教内容,加强宣教方法的研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一旦发生导管移位,应及时进行调整复位,并做进一步的宣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