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郝占平  丁敏 《家庭护士》2009,7(5):458-459
为预防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不论是置换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术后均需抗凝治疗,机械瓣需要终生抗凝,生物瓣一般抗凝6个月左右[1].  相似文献   

2.
董力  石应康 《华西医学》2002,17(1):138-139
1 概述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瓣膜病变最有效的手段[1 ]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机械瓣、生物瓣及同种瓣均不是理想的心脏瓣膜替代物 ,仍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2 ] 。例如 :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不当导致的出血与栓塞占换瓣术后远期并发症的首位 ,其他并发症尚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机械故障等 ;生物瓣术后虽不需终生抗凝 ,但耐久性差仍是其主要缺陷 ,大多数患者因生物瓣毁损而最终面临第二次手术 ,从而大大增加其危险性和死亡率 ;同种瓣则存在体内排异反应导致心瓣膜衰败钙化(尤其在儿童 )和取材来源受限等问题。此外 ,…  相似文献   

3.
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抗凝宣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60年成功应用机械瓣行心脏瓣膜替换术以来,人造心脏瓣膜的研制发展迅速,先后有50余种人造瓣膜应用于临床,而设计的新型瓣膜被各国列为专利的有数千种,但至今尚未找到完全符合自体瓣膜理想的人造机械瓣膜,血栓栓塞和抗凝所致出血,是影响机械瓣替换术后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的抗凝治疗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提高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我们将健康教育融于护士职责,促进护士角色由单纯照顾者向教育管理者转变,现将换瓣术后抗凝宣教的做法介绍如下。1 机械瓣膜引起…  相似文献   

4.
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血栓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血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20例人工机械瓣膜夫换术后瓣膜血栓病例的再手术治疗或深栓治疗,分析瓣腊血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效果。结果:13例再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7例溶栓治疗,6例B超证实血栓料前缩小,1例无效。结论:再手术治疗瓣膜血栓并不增加手术风险,而且治疗效果可靠。溶栓治疗适用于对机械瓣功能无影响的早期血栓形成。加强抗凝治疗对预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膜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我院以口服"华法林"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抗凝强度过高和波动性增大是导致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1],出血和血栓栓塞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临床护士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明白抗凝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正确地抗凝,以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出院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关,笔者总结患者出院前抗凝的护理指导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造心脏瓣膜能矫正瓣膜病变,有效解决瓣膜病变所致的循环动力学改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栓栓塞是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因此不论应用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术后均需抗凝治疗。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生物瓣膜置换术后一般需抗凝3~6个月。然而,抗凝治疗用得恰到好处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但若过度则会造成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现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方法、抗凝监测及护理指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生物瓣中心血流,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未获得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瓣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持久性等特性,临床应用广泛,但机械瓣最大的难题是患者必须终身抗凝且潜在易发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可能,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变。故出院后患者是否能做好自我管理,对提升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膜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我院以口服“华法林”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抗凝强度过高和波动性增大是导致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出血和血栓栓塞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护士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明白抗凝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正确地抗凝,以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患者既往进行过心脏瓣膜闭式分离术、直视成形术或瓣膜替换术,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原来瓣膜病变复发,人造瓣膜功能障碍,继发瓣膜或人造瓣膜心内膜炎,或者由于原有病变的进展,引起其他心脏瓣膜的病变,统称为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如须采用手术予以纠正者,称再次瓣膜手术[1].一旦出现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症状,应引起充分重视,多见于生物瓣钙化、机械瓣失灵等情况.研究表明,对于瓣膜机械功能障碍,血栓栓塞,严重瓣周漏,心功能呈进行恶化时,应该在短时期准备后,限期再次手术或急症手术.因此,再次瓣膜替换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然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恢复影响较大,有其特殊性.我科1992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17例再次瓣膜替换手术患者,疗效尚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及护理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 ,但临床用药剂量不易掌握 ,致使抗凝治疗中出血、栓塞成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2 ] ,本文通过检测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rothrombintimeratio ,PTR)的变化规律与出血的关系 ,探讨机械瓣膜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和护理要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16~ 4 4岁 ;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术15例 ,双瓣置换术 2例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化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因人造瓣膜作为异物置入心脏,易始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引起血栓栓塞,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疗效与病人安全的保证。现介绍我们对101例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临床资料我院自1978年至1990年,共施行瓣膜置换术101例,其中生物瓣47例,机械瓣54例。男性50例,女性51例,年龄9~53岁。术后住院期间均施行抗凝治疗,并发出血者4例,并发栓塞1例。抗凝治疗方法本组病例选用香豆素类(华福林、新抗凝)抗凝剂和血小板拮抗剂潘生丁。抗凝开始于术后第1日,此时患者由于纵隔心包引流管的存在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需抗凝治疗,以防血栓形成和体循环栓塞发生。抗凝治疗常见并发症是出血和栓塞,常危及生命。因此,正确掌握抗凝治疗、做好患者的指导工作是决定换瓣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2~54岁,术前均有心衰史。24例术前有心律失常,15例存在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2例有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均为异常心律,出现心房扑动、心房颤动。2抗凝药物选择及使用换瓣术后抗凝药物以香豆素类药物效果最好,华法林最常用,其给药方法有维持量给药法和他和量给药法两种,维持量给药法即每日平均…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根本解决瓣膜病的手段。能有效的解决心脏瓣膜病变所致的循环动力学改变,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此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人工瓣膜可分为生物瓣和机械瓣两大类。生物瓣的优点是术后仅需短期抗凝,但耐久性差,因而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机械瓣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持久性等特点,临床应用广泛,但机械瓣最突出的问题是病人必须终身抗凝治疗。而且有潜在性血栓栓塞或出血危险。由于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医学知识的缺乏,术后不能正确的自我保健。可能会发生一些意外现象,为了能使患者出院后正确进行抗凝治疗。提高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出院指导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1.91;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0~2.5)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发生率低于低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个组,但三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O~2.5时能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人造心脏瓣膜能矫正瓣膜病变,有效解决瓣膜病变所致的循环动力学改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栓栓塞是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因此不论应用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术后均需抗凝治疗.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生物瓣膜置换术后一般需抗凝3~6个月.  相似文献   

16.
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再次手术的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病因、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1998年1月~2003年8月,对19例曾接受人工机械瓣替换术的病人行再次瓣膜手术。再次手术的病因为瓣周漏(13/19)、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或瓣下狭窄(6/19)以及原手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致主动脉瓣(1/19)或二尖瓣瓣下狭窄(1/19)。再次手术的方式包括瓣周漏修补(9例)、左室流出道疏通(3例)和再换瓣(9例)。再换瓣的病例中,1例主动脉瓣小瓣环者置换无支架生物瓣,其余均再换机械瓣。结果:术后19d死亡1例,住院死亡率5.26%。随访2个月~5年,共24.3病人年,随访中晚期死亡3例。其余病人心功能恢复到1~2级。结论: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可出现瓣周漏、血栓形成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和人工瓣膜狭窄等而需再次手术。再手术方式包括瓣周漏修补、左室流出道疏通和再换瓣。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88例的有关资料分析,使内科医生重视并熟悉瓣膜替换术常见的晚死病因及相关的急症处理和长期治疗措施,以减少死亡率。 1 临床资料 1.1 瓣膜替换术30天后的任何时间死亡均为晚死。88例晚死患者分别曾做单瓣或双瓣替换术,置入的瓣膜分别为机械瓣或生物瓣。术前病因以风心病占绝大多数,少数为腱索、乳头肌病变,马凡氏综合征。术前心功能多为Ⅲ级,少数为Ⅱ级或Ⅳ级。 1.2 88例晚死患者死因统计 心力衰竭18例(不包括瓣故障引起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13例,瓣膜故障12例(多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或栓塞),猝死11例,抗凝过量致出血10例,非心源性及原因不明死亡各8例,栓塞7例,感染致败血症1例。  相似文献   

18.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瓣膜置换术(VR)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手术死亡率越来越低,但此类患者的长期预后并不乐观,其死亡原因主要是术后抗凝引起的并发症。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生物瓣术后一般也需抗凝3~6个月,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疗效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1人造瓣膜引起血栓的机理血液与非正常心血管内膜的表面接触,启动凝血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网与血小板凝块的形成,血栓的相对成分是血浆纤维蛋白凝块或血小板凝集。2抗凝药物的选择2.1肝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血酶Ⅲ强化剂,口服肝素无效,一般做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  相似文献   

19.
笔者总结30例14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护理经验。主要是儿童瓣膜替换术后预防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加强呼吸道、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严密观察心律变化及有无出血倾向,认为机械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育龄妇女妊娠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仍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挑战的问题[1,2 ] ,由于妊娠期的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危险性明显增加[3 ,4] ,更应强调足够抗凝的重要性 ,以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 ,同时又必须考虑到抗凝治疗对胎儿的影响 ,因此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亦同等重要。在选择任何一种抗凝药物和抗凝方案时均需兼顾这两方面[5,6] 。有时由于担心香豆素类对胎儿的致畸作用 ,而在妊娠早期停用或换用其他类型的抗凝药物 ,导致抗凝不足而引起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将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1 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