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皮氧监测在ARDS病人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病人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 ,探讨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ARDS病人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Novametric公司的经皮氧监测仪对ARDS病人进行连续动态皮肤氧 (PtcO2 )、CO2 张力(PtcCO2 )检测 ,并在 0、8、16、2 4、4 8、72h同时抽取动脉血观测PtcO2 、PtcO2 /FiO2 、PtcCO2 、SaO2 、PaO2 、PaO2 /FiO2 的变化趋势。结果  93例病人中 ,存活 6 6例 ,死亡 2 7例 ,死亡率为 2 9 0 3%。存活组与死亡组的PtcO2 /FiO2 ,PaO2 /FiO2 的变化为 2 98 7± 70 76和97 6± 19 97;2 87 15± 6 3 7和 10 2 3± 4 0 85 (P <0 0 5 )。结论 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ARDS病人氧复苏治疗中安全有效 ,临床动态监测对ARDS病人的氧复苏治疗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并且为迅速改善氧代谢提供科学依据。早期应用和合理指导能明显降低ARDS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高频振动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高频振动通气 (high frequencypercussiveventilation ,HFPV)在成人ARDS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探索ARDS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临床观察 93例ICU条件下使用HFPV的ARDS病人 ,对常规通气 (conventionalventilation ,CV)和HFPV下的PaO2 /FiO2 、PaCO2 、DO2 、VO2 、Qs/Qt、PEEP/CPAP、PAWP等氧代谢、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例病人中 ,存活 6 6例 ,死亡2 7例 ,死亡率为 2 9 0 % (除外 7例未死于ICU者 ,实际死亡率为 2 1 5 % )。使用HFPV前后PaO2 /FiO2 、PaC O2 、DO2 、VO2 、Qs/Qt的变化为 (77 6± 2 0 0 )和 (2 0 8 7± 70 8)、 (471 2± 114 7)和 (6 0 1 3± 14 0 9)、(10 7 6± 34 3)和 (14 6 4± 2 3 3)、 (35 7± 2 0 5 )和 (2 4 5± 6 5 ) (P <0 0 5 )。X ray胸片双肺阴影减轻或消失 ,同时可看到病人鼻腔口腔有不等量的混浊液体从呼吸道溢出。结论 HFPV在ARDS治疗中是有效和安全的。临床应用HFPV能明显改善氧代谢 ,提高PaO2 /FIO2 。早期应用和合理化管理能明显降低ARD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危重病人心肺复苏的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估胸外按压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外科ICU内 16例使用机械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 ,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继续维持高浓度氧的机械通气 ,同时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频率 12 0~ 140次 /min) 30min。在此期间 ,每隔 5min测心排血量指标和动脉、混合静脉血气 ,并做氧代谢计算。结果  1.心排血量平均为 (2 0 6± 1 0 3)L/min时 ,氧代谢为 :动脉血氧含量 (CaO2 ) :(11 0± 3 0 )ml/dl;静脉氧含量 (CvO2 ) :(4 6± 2 3)ml/dl;动 -静脉血氧含量差 (avDO2 ) :(6 9± 2 6 )ml/dl;氧载 (O2 AV) :(2 16± 88)ml/min ;氧耗 (VO2 ) :(135± 5 9)ml/min ;氧提取率 (O2 ER) :0 6 5± 0 14;肺泡 毛细血管血氧分压差 (A aDO2 ) :(4 73± 178)mmHg ;动 -静脉分流率 (Qs/Qt) :(39 9± 15 2 ) %。氧载为生理的 1/4 ,氧耗为生理的 1/2 ,氧提取率为生理的 2~ 3倍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但在个别病人可见上述生命支持可满足 (动脉氧分压PaO2 >6 0mmHg ,PaCO2 <40~ 5 0mmHg)。结论  1.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 12 0~ 140次 /min ,可获得较高心排量 ,进而得到好的氧载。 2 .本组临床所获的氧载仍低于生理危险线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3.依据急诊心搏骤停病人肺部并发症疾患少的特  相似文献   

4.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在高危外科患者复苏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在急诊条件下早期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评估其早期揭示循环功能不良和在早期高危急诊外科患者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监测 1 5 6例高危急诊外科患者 ,对其中 4 8例同时进行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 (Swan Ganz法 )的观察 ,并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心排血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值与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值非常接近 ,在急诊条件下 ,r=0 .6 9,r2 =0 .87,P<0 .0 0 1 ;偏差和精确度为 (0 .6 2±0 .38) L· min- 1 · m- 2 。在 ICU条件下进一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 :r=0 .84 ,r2 =0 .93,P<0 .0 0 1 ;偏差和精确度为 (0 .36± 0 .1 5 ) L· m in- 1· m- 2。结论 :在急诊条件下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可显示创伤初期和复苏早期阶段的低血压、低 CI、低经皮氧张力 (Ptc O2 )、低血氧饱和度 (Sa O2 )和高经皮二氧化碳张力 (Ptc CO2 )的变化过程 ,并且为早期复苏治疗提供直观、可靠、连续性的依据 ,对预防由于长时间组织低血流量和低灌注所致的休克、器官衰竭和一系列并发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14例ALI患者采用低潮气量加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的患者行氧合指数(PaO2/FiO2)和肺静态顺应性(Cst)监测,了解此判定标准的临床意义。方法 最初采用A/C通气(VT8ml/kgfl6次/minflow34L/min),并逐渐增加PEEP(5、10、15、20cmH2O),每种方式30分钟,4种方式FiO2不变。利用Swan-Ganz导管获得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参数。结果 PaO2/FiO2随着PEEP的增高而增加,Cst在PEEP10~15cmH2O时,可稳定在336±83ml/cmH2O水平,当进一步增加时,Cst和DO2也进一步下降,PIP增加。结论 对ALI采用低潮气量加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患者,监测PaO2/FiO2和Cst有助于最佳PEEP的选择和获得最大的DO2。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改良氧利用率(MO2UC)指标对心肺复苏期间自主循环恢复早期的氧代谢进行监测研究。方法前瞻性地监测10例心肺复苏病人复苏中的动脉及相关静脉血气,计算MO2UC,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①成活组MO2UC为0.31±0.08,死亡组MO2UC为0.71±0.25,有显著性差异( P<0 001)。②复苏结果比较无任何效果3例死亡,其MO2UC变化呈现出高值或上升趋势(MO2UC=0.82±0.16)。自主循环恢复2 例,最终死亡,其MO2UC呈下降趋势(MO2UC=0.50±0 29)。自主循环、呼吸、意识恢复5例,其MO2UC为0.31±0.08。结论①可用MO2UC-循环状态对心肺复苏进行四分期大循环恢复、微循环障碍或(和)细胞氧利用抑制、细胞氧代谢恢复和偿还组织氧债、恢复正常。②MO2UC曲线的变化还可以作为病人危重程度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脑和全身氧供需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比较犬心跳骤停 (CA)复苏后脑和全身氧利用率 (O2 UC)的变化。方法  5只犬采用经胸壁电击致室颤 /心跳骤停 (VF/CA) 8min ,开胸心肺复苏 (OCCPR)恢复自主循环 (RSC)后同时观察 4h内脑和全身O2 UC的变化。结果  5只犬均CPR成功后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仅RSC后 12 0min心输出量 (CO)较CA前明显降低 (2 1± 0 .8L/minvs 3 4± 1 4L/min ,P <0 0 5 )。RSC后 30min脑O2 UC即显著高于CA前 (0 5 7± 0 11vs 0 43± 0 0 8,P <0 0 5 ) ,RSC后 6 0、12 0和 2 40min时脑O2 UC则渐进性升高 ,且非常显著高于CA前 (0 6 5± 0 0 9、0 72± 0 0 9和 0 78± 0 0 6vs 0 43± 0 0 8,P均 <0 0 1) ;而直至RSC后 12 0min全身O2 UC才显著高于CA前 (0 36± 0 10vs 0 2 0± 0 0 5 ,P <0 0 5 )。结论 CA经OCCPR后脑和全身均发生氧供相对于氧需的不足 ,而且脑氧供需失衡的发生较全身更早、更严重 ,提示CPR后应力求尽早改善脑氧输送 ,同时脑氧代谢的监测可为脑复苏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ALI/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5月收入我院EICU的创伤所致ALI/ARDS患者 2 8例 ,在一定的镇静和肌松下进行俯卧位通气 ,分别监测初始仰位、俯位 1h、俯位 2h、仰位 1h、仰位 2h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患者转为俯位后 ,氧合状况显著改善 (PaO2 /FiO2 从 2 0 5 3± 5 7 4升至 2 5 7 0± 2 8 7、 2 73 3± 31 8,P <0 0 5 ) ,且在复转为仰位后 2h持续存在 (PaO2 /FiO2 )为 2 42 1± 6 0 5 ,P <0 0 5 ) ;Bp、HR、Paw、R、C、PaCO2 及血气指标在体位变动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ALI/ARDS病人的氧合状况 ,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无明显影响 ,可用于ALI/ARDS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7例(存活2例,死亡5例)重症感染病人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指标的观察结果。死亡病人入院后48小时氧摄取率(ER)显著高于发病初期(36±6.4VS26±7.9%),肺动脉血乳酸(LA)水平则相反(2.86±0.61 VS4.62±0.72mmol/L);治疗后48小时,LA水平存活病人与死亡病人显著不同(1.58±0.11 VS2.86±0.61mmol/L),5例病人氧输送(DO_2)与氧消耗(VO_2)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另外,并发休克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肺损伤的发生率占60%(3/5)。结果表明:休克和血上板减少和是重症感染病人并发肺损伤的高危因素;大多数重症感染病人存在氧耗的病理性氧供依赖性;入院后48小时应积极改善DO_2和ER,纠正组织的氧供不适,降低多器官衰竭(MOF)的发生率和感染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呼衰)患者监测指标的分析,探讨氧合指数(PaO2/FiO2)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8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91例急性呼衰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5例)和死亡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通气前病情严重程度评分以及通气过程中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通气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急性肺损伤(AL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62.77±22.92比74.62±25.77,6.46±2.45比6.62±3.03,1.90±0.57比2.10±0.73,均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机械通气ld时PaO2/FiO2(mm Hg,1 mm 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18±67.29比139.24±78.36,P>0.05);存活组机械通气3d和7d时PaO2/FiO2均较死亡组显著升高(3 d:205.47±74.71比149.76±70.38,7d:225.37±67.20比120.94±85.58,P<0.05和P<0.01).结论 PaO2/FiO2与急性呼衰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相关,连续监测其变化可能作为判断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灌注、微循环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收治的早期感染性休克(<24 h)患者,并且EGDT未达标(四项指标中至少一项未达标),排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合并其他类型休克、重度心衰、急性心梗、未成年人、妊娠、疾病终末期、心搏呼吸骤停、大面积烧伤、口腔毁损或出血、张口极度困难、感染性休克发病时间大于24h等患者,按照EGDT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监测血流动力学、经皮氧分压(PtcO2)和二氧化碳分压(PtcCO2),用旁流暗视野成像仪(SDF)监测舌下微循环,观察同一患者EGDT达标前后血流动力学、组织氧和舌下微循环变化.符合正态性分布者自身比较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者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20例患者进入本研究,1例患者EGDT未达标,未纳入分析,最终共有19例患者EGDT达标并监测了组织氧,其中4例患者同时监测了患者舌下微循环.(1)与治疗前相比,EGDT达标后PtcO2[(8.0±30.9) mm Hgvs.(62.7±24.0)mm Hg,P<0.05,1 mm Hg =0.133 kPa],组织氧合指数(PtcO2/FiO2)[(141.6±78.2) mmHgvs.(110.7 ±60.4) mm Hg,P<0.05]显著增加,PtcCO2和经皮-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 gap) (P <0.05)显著降低.(2) EGDT达标后灌注血管比例(PPV) (P =0.051)、微循环血流量指数(MFI) (P =0.074)均较治疗前有增加趋势.(3) PtcO2、组织氧合指数、PtcCO2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氧输送、氧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DT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局部组织灌注和微循环,感染性休克EGDT达标前后全身组织灌注的指标可能不能反映局部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12.
最近,美国科研人员报告了一种可瞬时测量组织缺血程度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即经皮血氧分压(PtcO2)测定法。研究证实,在正常情况下PtcO2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有良好的相关性,都随吸人氧浓度(FiO2)的变化而变化,但休克时PtcO2能间接反映心排血量和氧输送的变化。该前瞻性研究纳入38例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  相似文献   

13.
无创正压通气与静脉内给氧治疗重危SARS 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重危SARS患者临床病程特点 ,并探讨对重危SARS患者的抢救性治疗新方法和途径。方法 收集 2 0 0 3- 0 3- 19~ 0 4 - 30急诊SARS病区 10 8例病例 ,其中肺部一侧炎变 >1/ 2或 (和 )双侧炎变 >1/ 3患者 36例 ,发生呼吸困难 ,手指血氧饱和度 <90 % ,PaO2 <80mmHg ,使用面罩正压通气 (CPAP)治疗 ;在手指血氧饱和度 <85 % ,PaO2 <70mmHg时加用静脉内滴注过氧化碳酰胺 (静脉内给氧 )治疗 ,对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在临床病历资料中 ,设对照组使用CPAP治疗重症SARS患者 17例 ,死亡 5例 (2 9 4 1% ) ;实验组使用CPAP和静脉内给氧治疗 19例 ,死亡 2例 (10 5 3% ) ,两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SARS的病理组织学是以弥漫性肺泡损害特点 ,19例患者使用静脉内给氧前 ,手指血氧饱和度平均 (78 2 5±6 38) % ,PaO2 平均 (6 4 35± 12 71)mmHg;连续使用静脉内给氧 72h以上 ,手指血氧饱和度平均 (91 4 2± 6 13) % ,PaO2 平均(98 2 6± 2 0 32 )mmHg ,前后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提示重症SARS患者肺泡气血交换障碍时 ,静脉内给氧能快速提高血氧饱和度及PaO2 。结论 使用CPAP和静脉内给氧治疗 ,能够明显改善肺部通气功能 ,提高血中氧和血蛋白浓度 ,快速提升PaO2 ,达到救治重危SASR患者成  相似文献   

14.
钟松  张连东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24-1026
目的 探讨氧合指数(PaO25/FiO2)和APACHE Ⅱ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我院急诊科和ICU收治的72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入院时的血气分析结果,计算出PaO2/FiO2,对不同分组情况下的PaO2/FiO2与APACHEⅡ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APACHEⅡ评分值的升高,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PaO2/FiO2下降不明显(P>0.05);机械通气组的APACHEⅡ评分值、PaO2/FiO2明显区别于无机械通气组(P<0.05);无创通气组的APACHEⅡ评分值明显低于有创通气组(P<0.05),两组间PaO2/FiO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值的升高与患者的PaO2/FiO2下降不相关,但PaO2/FiO2与APACHE Ⅱ评分系统都适合作为预测机械通气治疗的指标,而且APACHE Ⅱ评分更适合于帮助选择适宜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期间心脏氧利用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心肺复苏期间对心脏氧利用率 (O2 UCc)的测量来评估心脏复跳的可能性。方法 :19例患者分别为 , 冠心病组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36~ 6 2 (4 9.5± 10 .3)岁 ,血流动力学稳定 ,插入右心导管取冠状窦静脉血标本。 心肺复苏组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2 0~ 70 (39.0± 15 .5 )岁 ,心脏停跳后 ,先按照标准心肺复苏步骤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2 0分钟 (胸外按压频率 12 0~ 140次 / min,血管活性药用药间隔为 2分钟 ,应用 4%碳酸氢钠液 2 5 0~ 5 0 0 m l)。如心脏未复跳 ,再继续开胸心脏按压复苏 2 0分钟 (按压频率为 80~10 0次 / m in)。此间用呼吸机控制呼吸 ,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 0 .90 0以上。抢救停止后即刻抽取冠状静脉血和动脉血。所有血标本均即刻进行血气分析 ,并计算心脏氧利用率〔O2 UCc=(Sa O2 Sv O2 ) / Sa O2 〕。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其对心肺复苏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 组患者冠状静脉窦血的血气分析结果 :Pa O2 (4 .2 0±0 .41) k Pa(1k Pa=7.5 mm Hg) ,Sa O2 0 .5 32± 0 .0 90 ,O2 U Cc为 0 .46± 0 .0 9; 组患者 O2 U Cc=0 .85± 0 .11,其中 4例心脏复跳者 O2 UCc=0 .78± 0 .10 ,5例无效者 O2 UCc=0 .91± 0 .0 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  相似文献   

16.
朱春香  殷传慧 《护理研究》2014,(15):1861-1862
[目的]研究不同范围的氧合指数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撤机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5例经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COPD病人在相同的撤机前提下测定氧合指数(PaO2/FiO2),按其不同的范围分为4组:第1组PaO2/FiO2150mmHg、第2组PaO2/FiO2150mmHg~200mmHg、第3组PaO2/FiO2201mmHg~250mmHg、第4组PaO2/FiO2251mmHg~300mmHg,分别撤机,观察各组的撤机成功率。[结果]第1组和第3组、第4组撤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和第4组撤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病人撤机前氧合指数250mmHg,可以明显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氧合指数(PaO2/FiO2)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性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MICU 15例行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跨肺热稀释法及持续脉搏轮廓的方法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 plus).所有患者采用容量控制通气,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每隔1 h递增PEEP水平,PEEP从0增加到20 cm H2O(如果能耐受),根据不同的PEEP水平分为五组(0、5、10、15、20 cm H2O).应用one-way ANOVA和Pearson's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观察不同水平的PEEP对EVLWI、PaO2/FiO2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 1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男10例(67%),女5例(33%),平均年龄(67.6 ± 19.5)岁,APACHEⅡ评分(22.1 ± 7.5)分,基础PEEP( 8.5 ± 3.6 )cm H2O, 基础PaO2/FiO2(225.6 ± 89.2)mm Hg,ICU病死率67.6%.随着PEEP的升高,PaO2/FiO2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EP 对EVLWI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PVPI)无明显影响.PaO2/FiO2与EVLWI、PVPI呈负相关(PaO2/FiO2 vs. EVLWI: r=-0.258,P=0.034;PaO2/FiO2 vs. PVPI: r=-0.324,P=0.007).结论 短时间应用PEEP 能改善氧合,但不降低 EVLW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应用PiCCO监测液体复苏后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48例入住ICU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是否大于7 mL/kg分为肺水正常和肺水偏高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按250 mL/15 min的速度行早期液体复苏,使其ITBVI>850 mL/m2,监测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终点后即刻、复苏终点后2 h及6 h的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扩容对ITBVI、GEDVI、CI、SVI、CVP、EVLWI有影响(P<0.05),两组液体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各时间点的ITBVI、GEDVI与复苏前相比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aO2/FiO2各时间点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水正常组的CI、SVI各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水偏高组的CI在复苏达终点后即刻和2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SVI在复苏终点后2 h和6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CVP与复苏前相比,肺水正常组仅复苏终点后6 h有增加(P<0.01),肺水偏高组复苏终点后2、6 h均有增加(P<0.01)。EVLWI与复苏前相比,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均有增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GEDVI、ITBVI、CI、SVI增加,对CVP和EVLWI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影响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EVLW)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例脓毒性休克早期存在血容量不足[即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750ml/m^2]的患者,给予血定安快速液体复苏至ITBVI〉850ml/m^2为复苏终点,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根据入选时EVLWI监测值将患者分为EVLWI≤7ml/kg(n=8)及EVLWI〉7ml/kg(n=12)两组,监测液体复苏前(Tb)及复苏结束后即刻(T0)、1h(T1)、2h(T2)、4h(T4)血流动力学、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在达到液体复苏终点后T0、T1、T2时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中心静脉压(CVP)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但T4与Tb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同时间点ITBVI、GEDVI、CI、SI、CV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与Tb相比,两组在T0、T1、T2、T4时EVLWI、PaO2/FiO2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EVLWI〉7ml/kg组在各相同时间点PaO2/FiO2均显著低于EVLWI≤7ml/kg组(P均〈0.05);③在早期复苏过程中EVLWI与ITBVI、GEDVI、CI、SI、CVP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PaO2/FiO2具有负相关性(r=-0.765,P〈0.01),与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呈正相关(r=0.678,P〈0.01);④20例患者中28d内死亡6例(占30%),死亡患者复苏前后EVLWI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5),但复苏前后EVLWI变化值(△EVLW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ITBVI、GEDVI、CI、SI、CVP增加,但不影响EVLW及氧合。EVLWI的升高可能与PVPI增加有关,与PaO2/FiO2呈负相关,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每日静脉滴注高氧液1000~1500ml,疗程1~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氧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未用高氧液)比较。结果静脉输注高氧液3小时后, 36例患者缺氧症状缓解,呼吸频率由35±5次/分钟降为22±6次/分钟,心率由135±15次/分钟降为85±15次/分钟。5例昏迷患者意识转清。低氧血症逐渐恢复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 )由平均55±11mmHg升至90±17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由78±13%升至95±15%。治疗组PaO2 和SaO2 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静脉输氧能迅速提高PaO2 和SaO2,可作为ARDS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