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义市是以间日疟流行为主的高疟区,通过几十年综合防治,1985年经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务人员输出逐年增多,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发生,输入性疟疾的监测、防控已成为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2]。2010年5~6月,兴义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疟疾疫情,我们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核实、调查和处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我院为湖北省疟疾防治定点医院之一,分析在我院体检及就诊的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特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种疾病,减少误诊、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防止出现疟疾的流行。方法主要对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46例输入性疟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6例疟疾患者中间日疟124例,恶性疟疾病22例;其中体检发现79例,另外67例为就诊的患者,表现为典型症状:畏寒、发热、汗出、热退的占66例,1例仅表现为乏力,头痛。出现溶血性贫血3例、黑热病2例、脑型疟1例。平均住院16.3 d,治愈率100%,治疗后复发3例。结论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在疟疾的防治中的关键。及时切断传染源可以阻止疟疾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张培轩  王小力 《贵州医药》1994,18(6):515-517
1993年的疟疾发病比1992年下降23.86%,当地疟疾病例减少,输入疟疾增加;应继续加强疟疾高发县的疟防工作和流动人口、特别是当地居民外出疟区回归人员的疟疾管理与监测工作,防止输入疟疾的扩散与流行,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疟原虫经蚊虫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我省在2012年已无本地感染病例,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且以恶性疟疾为主[1]。输入性恶性疟疾可引起脑型疟等严重表现[2],许多临床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且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运用于重症疟疾患者的治疗。现收集我院2例输入性重症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例1,男,36岁,劳务输出人员。因"间断发热伴神志不清、失语、肢体无力9d"入院。患者近1年在  相似文献   

5.
一、疟疾的分布与危害疟疾分市于北纬64度的苏联和南纬32度的阿根廷之间,八十年代以前流行于约20亿人群,每年疟疾患者约2亿例。东南亚10个国家中的8国,有93%的人群生活于疟区;中南美在1974年以后疟疾发病率不断增高。欧洲、澳洲和美国虽无疟疾流行,但病例不断输入。80%的疟区均有恶性疟流行,而间日疟则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疟防后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监测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贵州省不同媒介地区现阶段疟疾传播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将全省疟区按主要传疟媒介划分为只结按蚊流行区,嗜人按蚊流行区和微小按蚊流行区,根据近五年的疟疾监测资料,分别对不同地区的疟疾流行态流行态势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区发病率,为4.271/万,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3.81%,血检阳性率为0.49%,病灶点以内源灶点为主,中华按蚊区发病率为0.46/万,以输入性病例为  相似文献   

7.
詹世明  胡贵 《云南医药》1993,14(6):368-369
近年来,大理州每年自边境一线高疟区做工、经商、旅游等的流动人员近3.5万人次,边境一线高疟区经我州留宿的近万以上。自1989至1992年在疟疾监测中发现外源输入恶性疟92例,为加强输入恶性疟病人的管理、防止继发病人的发生与扩散,现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调查方法1.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本地人口流向高疟区的实行《疟疾检疫证》制度及回归人员血检、假定性治疗。外来高疟区常住流动人口与有关部门合作采取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8.
疟疾是疟原虫经蚊叮咬而传播的疾病,本病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劳务输出、旅游等人群来往频繁,国内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2010年4~5月,我科收治了8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经积极治疗,全部临床治愈。现将相关资料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2):23-27
目的分析桂林市65年疟疾防制效果,为今后疟疾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该市下辖的12个县1950~2015年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地区疟疾在当地居民中呈自然流行状况,感染的疟原虫种类有3种,有3种主要传疟按蚊种群存在。疟疾发病率最高的1955年和1961年分别为3513.46/10万和3354.91/10万,50年代和60年代疟疾死亡病例数分别为810例和252例。70年代恶性疟流行被有效控制。21世纪以来当地居民未发现疟疾病例。80年代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均在国内疟疾流行区感染,90年代有4.87%的疟疾病例在东南亚国家感染,近五年有97.47%疟疾病例在国外感染,在非洲感染的占72.73%,恶性疟占62.34%,每年均有重症疟疾病例出现。结论目前该市各县区均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仍然受到输入性疟疾威胁,需继续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4):16-19
目的分析广西边远山区河池市疟疾65年防制效果,为今后疟疾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该市11个市、县、区1950~2015年历年疟疾防制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该市20世纪存在4种疟原虫流行和4种传疟媒介,5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1575.21/10万,死亡率为1.39/10万。经过三十年疟疾控制到1979年发病率下降至157.02/10万,1974年以后当地居民无疟疾死亡病例出现。在二十年基本消灭疟疾时期该市有9市、县、区通过考核验收,到1999年当地居民发病率为0.88/10万。2015年全市各市、县、区均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该市目前属于广西无当地疟疾流行的地区,但仍然受到输入性疟疾威胁,需继续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人类疟疾是热带及亚热带边疆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经安蚊叮咬传播的原虫病,包括间日疟疾、恶性疟疾、三日疟疾和卵形疟疾4种.引起脑型疟疾的主要是恶性疟疾,但间日疟疾和三日疟疾偶可引发脑型疟疾.因疟疾致死者,90%以上为脑型疟[1].疟疾流行区的儿童和来自非疟区的成人,由于缺乏免疫力,感染恶性疟疾后易发展为脑型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统计分析上林县输入性间日疟和卵形疟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上林县人民医院2017年6月18日至2023年3月29日入院治疗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收治输入性疟疾患者共578例,其中恶性疟患者占40.48%(234/578),需要伯氨喹进行根治的间日疟、卵形疟及混合感染患者占37.54%(217/578);其中G6PD缺乏患者占10.90%(63/578),需根治的G6PD缺乏患者占9.68%(21/217)。结论 上林县需要根治的输入性间日疟和卵形疟患者较多,特别是对G6PD缺乏又需根治的患者应加强管理,预防二代病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黔南地区的疟疾自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至该世纪末经历了扑灭疫情、控制发病、后期监测三个阶段的防制后 ,年带虫发病率 (API)已控制到 1 万以下 ,1 998年降至历史最低 ,API为 0 35 万。然而 ,1 999、2 0 0 0、2 0 0 1连续三年API呈逐年递增 ,疟疾病例主要集中于所辖区域的北纬 2 6°以南地区 ,呈灶性点状分布。如何及时调整有效、可行的防制对策 ,保证抗疟成果的继续巩固是本研究的目的。1 方 法收集辖区内自然概况及传疟媒介地理分布特点资料 ,整理分析疟疾流行规律及其疟区演变过程资料 ,阐明分析不同时期的防制对策对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4.
赵声能 《云南医药》1993,14(5):296-300
云南疟疾流行严重而久远,其疟区曾划为北纬29°—25°—北回归线及以南低、中、高三个疟区;但在三个地带中,各种疟区插花分布。笔者在对46县防疟前疟疾五年平均发病率等资料探讨后认为;云南疟疾垂直分布,分层流行,即以低海拔地区的超高(高)疟区为疫源中心,随海拔上升,分为高(中)疾区,低疟区,似带样桶裙依次更替流行;与云南省气象站划分的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相巧合。据此提出以海拔为主要指标,划分云南疟区,哀牢山以西海拔800m以下为超高疟区,800—1200m为高疟区,1200—1600m为中疟区,1600—2643m为低疟区。哀牢山以东各疟区下降400m。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雷州市1951-1999年疟疾流行资料综合整理分析,表明雷州市在不同年代具有轻重不同的流失类型。50年代以恶性并疟为主的大流行,年平均发病率达1796.86/10万,60年代处于中度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123.88/10万,但由于文化革命和撤销防疫站的影响,疫情报告很不稳定,难以准确判断其流行性质,70年代为间日疟地区性暴发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328.95/10万;80、90年代以病例散发伴有个别自然村或打石工地局部暴发的低度流行,年平均发病率在30/10万以下,与50年代比较下降82-99%。雷州市50年来的疟疾流行过程,由高疟区向低疟区转化,疟区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住院的14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均为非洲劳务回国的中、青年男性,8例患者在国外居住期间有1到多次的发热病史。贫血6例,脾大4例,黄疸6例,意识障碍2例。5例重症疟疾。血小板减少7例,肝功能有8例异常。经抗疟及对症治疗后,13例在短期内(1~2周)治愈出院。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复杂、重症病例比例高,遇有非洲回国的劳务人员,临床医师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高度警惕输入性疟疾的发生,及时诊断、抗疟治疗及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权马尔科夫链模型在疟疾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效果,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襄阳市襄州区1980~2013年不同时段的疟疾疫情资料为样本,采用加权马尔科夫链分别对来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利用襄阳市襄州区1980~2011年和1980~2012年的疟疾发病率资料分别预测2012年和2013年疟疾发病情况,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病情况均一致;以1980~2013年疟疾发病资料预测2014年发病趋势,结果与前2年疟疾发病实际情况相同;经检验疟疾发病序列符合马尔科夫性(χ2=23.6274χ20.05(9)=16.919),但序列的长期趋势具有不平稳性。结论:襄州区目前已消除疟疾在当地的传播和流行,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无本地病例感染状态。今后,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及做好消除疟疾的考核验收工作是该区疟防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1951~1999年雷州市疟疾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雷州市1951~1999年疟疾流行资料综合整理分析,表明雷州市在不同年代具有轻重不同的流行类型.50年代以恶性疟为主的大流行,年平均发病率达1796.86/10万,60年代处于中度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123.88/10万,但由于文化革命和撤销防疫站的影响,疫情报告很不稳定,难以准确判断其流行性质;70年代为间日疟地区性暴发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328.95/10万;80、90年代以病例散发伴有个别自然村或打石工地局部暴发的低度流行,年平均发病率在30/10万以下,与50年代比较下降82~99%.雷州市50年来的疟疾流行过程,由高疟区向低疟区转化,疟区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在援非医疗队工作中,到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以发热患者居多,而在发热的患者中疟疾患者最多,约达到发热患者的96%,所以疟疾的治疗尤为重要。疟疾是经雌性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多汗,疲乏、腹泻、全身酸痛症状多见,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8年至2011年荆门市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荆门市2008年至2011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至2011年,荆门市6县(市、区)疟疾发病2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7/万,以钟祥市为高(0.22/万);疟疾占传染病比例平均为0.48%,并逐年下降,每年平均递减24.78%;疟原虫血检阳性率逐年提高,2011年比2008年提高了3.15倍;疟疾病例中本地病例(间日疟)占95.12%,输入性疟疾(恶性疟)占4.87%;输入性疟疾逐年上升,2011年占总病例的11.11%;5~9月为疟疾发病高峰季节,占发病总数62.93%;以复媒地区疟疾发病为主,占发病总数89.76%,中华按蚊区仅占10.24%;男性发病占70.24%,男女之比为2.3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31~70岁劳动力发病为多,占73.61%;农民、离退休和家务发病率在各职业中居前3位。结论荆门市疟疾自2002年后又连续4年控制在国家基本消灭的标准之内,但还应继续加强疟疾的监测与防控,特别是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与防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