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前间隔梗塞并发束支阻滞不仅增加住院期死亡率,而且亦增加出院后死亡率和猝死危险性.本文旨在评价存活超逾6周的这类患者的远期预后,藉以探讨其最适宜的监护期限.方法:42例急性前间隔心肌梗塞并发束支阻滞的患者.束支阻滞属于急性前间隔梗塞并发症的标准是:(1)住院后发生束支阻滞;(2)急性梗塞前6月内心电图检查无束支阻滞;(3)V_1呈QR型但以往无梗塞.患者在梗塞后最初6周留住在监护病区,严密观察诸如心源性休克、肺水肿、Ⅱ度或高度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应用多变量分析判断:①束支阻滞与临床引起发作两者之间的关系;②在首次急性 Q 波前间隔心肌梗塞住院病人死亡率中束支阻滞的作用。病例和方法连续观察131例首发急性 Q 波前间隔梗塞病例,在胸痛开始48h 内住入冠心病监护病房,除4例(入院后几小时内死亡)外全部插入Swan-Ganz 导管,在入院当时有束支阻滞的18例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2例未包括在此项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例一,患者男性,61岁,因前间壁心肌梗塞伴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住院。入院前一周曾因短暂性完全性传导阻滞安置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电图示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与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起搏前为Ⅰ度AV阻滞。电生理试验: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正常(220毫秒),A-H间期正常(120毫秒),H-V间期延长(85毫秒)。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3岁。入院后首次心电图呈2:1左束支阻滞(图略),并间歇出现左束支内直接显示型文氏现象(见附图)。10多小时后左束支阻滞消失,只遗留V_1—V_4呈QS型伴S—T段弓背抬高的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图形。血清酶谱报告支持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V_1—V_3为同步描记,心率约79次/min,每4个心搏构成一组,均为窦性下传心搏,最宽QRS后的第一个心搏呈QS型,时限不宽,伴ST段明显抬高,属有梗塞表现而无束支阻滞表现的心搏。其后的3个心搏呈rS型,QRS逐渐加宽伴ST段弓背抬高,至第4个心搏  相似文献   

5.
现将经心电图证实的心肌梗塞113例在基层医院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男71例,女42例。113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43例。梗塞部位:前间壁52例,下壁34例,前壁14例,后壁7例,高侧壁6例。死亡9例。二、体会:1、要早期诊断急性心梗,必须密切  相似文献   

6.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前壁心肌梗塞者17例。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36—61岁。7例于发病后12小时内入院,其余于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其中前壁心肌梗塞包括,前间壁梗塞9例、前间壁并心尖部梗塞7例、广泛前壁梗塞5例。均以典型症状,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变化和血清酶学改变,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患者住院过程中,仍作常规处理。必要使用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6例、苯妥英钠3例)。 胸壁R波、Q波和ST段标测方法:前壁心肌梗塞患者,采用Maroko氏35个标测点进行标测;五个横  相似文献   

7.
右束支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右束支阻滞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方法 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伴有新出现的持续性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2例作为观察组 ,梗死部位均累及前间壁或前壁 ,故将同期收治的无束支阻滞的前间壁或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共 2 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在症状发生后 2 4h内收入院。分析两组的临床经过、住院病死率和随访 1年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血清 CK- MB平均峰值为 (2 48.2± 15 4.9) 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0 8.6± 6 4.2 ) u(P<0 .0 2 )。观察组 5 0 %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对照组为 2 5 %。观察组心功能受损也更严重 ,Killip平均级别为 2 .45± 0 .6 8,对照组为 (1.2 0± 0 .42 ,P<0 .0 0 5 )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观察组为 (5 6 .8± 11.0 ) mm ,对照组为 (4 7.0± 4.4) mm (P<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在观察组为 0 .47± 0 .0 6 ,对照组为 (0 .6 5± 0 .0 9,P<0 .0 0 2 )。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为 2 5 % ,1年内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为 44 %。 结论 伴随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右束支阻滞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自从Rosenbaun等证明左前分支阻滞(LAH)可能掩盖右束支阻滞(RBBB)以来.仅偶见报道。本文报告1例前壁心肌梗塞病人,其急性心肌梗塞期心电图呈现 LAH掩盖RBBB现象.随后展现了双侧束支阻滞特征(LAH伴RBBB)。这种ECG演变迄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正> 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心电图胸前导联伴ST段下降者,其心功能明显减退、并发症增多,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死亡率亦高。有作者在研究了此类患者的预后时指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ST段下降是临床筛选高危患者的指征之一。基于对此种心电图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笔者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如下资料。病例系1983年1月~1988年9月按WHO标准确诊的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不包括合并前间壁、前壁、侧壁心肌梗塞和陈旧性心肌梗塞、右室梗塞及束支传导阻滞或发病时间不清楚者。ST段下降以入院时心电图记录为准。根据胸前导联ST段下降将34例患者分为两组,I组18例,男性1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3(43~83)岁,V_1~V_5至少有两个导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右束支阻滞较为常见,尤多发生于运动试验时.然而迄今未见运动时有束支阻滞暂时消失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在踏车运动试验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暂时消失.患者男,61岁,2年前患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近端完全闭塞,前降支近端狭窄达75%,并观察到由冠状动脉的左旋支至右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肌酸磷酸激酶高达2340IU.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第6天ECG检查Ⅱ、Ⅲ、aVF呈现深Q波及T波倒置,V_1、V_2高R波,证实为下后壁心肌梗塞,但无右束支阻滞.在以后随访期间  相似文献   

11.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采用日本NEC-3321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必要时加做后壁和右室导联。病例均为发病后48小时内入院的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其中前间壁29例,广泛前壁16例,前侧壁11例,前侧壁合并正后壁6例,前间壁合并右室梗塞2例。患者入院后连续心电图监测一周,最初两天每4小时描记一次心电图,3~7天每12小时描记一次心电图,一周后每天描记一次心电图至正常,并对这些病人进了血清心肌酶的观察监测。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测量,均以前壁  相似文献   

12.
<正> 室壁瘤是心肌梗塞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过去主要根据心肌梗塞后ST段持续抬高3~6个月提出臆断,然后经胸部X线平片检查、左室造影确诊。本文总结了我院1988年1月~1989年9月间27例住院的心肌梗塞病人,年龄42~75岁。急性、亚急性和陈旧性梗塞分别为9、2、16例。有8例确诊为室壁瘤,其中急性、亚急性梗塞各1例,陈旧性梗塞6例。梗塞部位为广泛前壁及广泛前壁+高侧壁。10例下壁梗塞者无1例合并室壁瘤。27例中ST段抬高8周以上有9例,仅有4例出现室壁瘤。室壁瘤发生在左室心尖者3例,可见阳性X线(胸部平片)征象;另5例发生在左室前壁者则为阴性。8例室壁瘤患者中有6例合并心力衰竭,且有3例程度较重药物治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查心肌梗塞病人运动时室间隔(IVS)在右室功能中的作用。对象为平均60(31~76)岁的50(男45、女5)例首次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病人,发病后3周分别在静息和坐位蹬车达峰(直到按年龄的预期最大心率的70%)时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脏造影。在造影前后一周内行~(201)铊闪烁扫描,据此分成两组。A组25例(22例前壁梗塞,3例下壁梗塞)室间隔内铊的摄取明显减少或缺如,提示室间隔受累。B组25例(2例前壁梗塞,23例下壁梗塞)室间隔内铊的摄取正常。放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高度房室阻滞的临床背景、预后以及使用起搏器治疗的价值。结果作者自1972~1976年间观察入冠心病监护区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843例,其中伴有高度房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大小不仅影响急性左室功能,而且对预后及死亡率均有决定意义。梗塞大小的定量分析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再通过公式计算以作心肌梗塞的定量分析,已被广泛采用。本文报道对急性心肌梗塞大小,应用CK测定与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铊闪烁扫描等检测方法进行对比,以了解其相关性。方法:首次发作的急性心肌梗塞26例,无严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均住院观察。前壁心肌梗塞11例(包括前间壁、前壁、前侧壁),下壁心肌梗塞15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心肌梗塞后左室扩张颇为常见,发生迅速(梗塞后2周)且可自限。作者采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法追踪观察左室容量,评价透壁梗塞后左室扩张的时程以及溶栓的影响。方法:平均59(39~78)岁的36(男34、女2)例急性透壁心肌梗塞存活的病人中:17例为前壁梗塞,19例为下壁梗塞;35例存活出院。经紧急诊断性心导管术后试行溶栓,其标准为:年龄≤78岁,心绞痛持续≥30分钟,新的 ST 段抬高及有关导联相继出现 Q 波,住院三天内血清酶增高。症状开始至插管造影和溶栓治疗的时间<7小时。24例冠状动脉内注入链激酶242000±27000u,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延长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因素,并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年生存率下降有关。再灌注治疗的应用改变了心肌梗塞QT间期的时程和临床意义。83例发病24小时内成功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病人中,排除因损伤部位非前降支近段或中段、既往已患心肌梗塞、梗塞复发或心导管随访前已行心脏旁路手术、死亡、束支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先天性心脏病、再灌注治疗未获成功、急性期或慢性期未行左室造影以及临床资料不充分的病人共49例。余34例(男30,女4;平均年龄59岁)作为人选研究对象。患者均未接受洋地黄…  相似文献   

18.
刘传木 《山东医药》2000,40(20):29-30
1996年 1 1月~ 2 0 0 0年 7月 ,我院对 44例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 ,除 4例未置入支架外 ,其余 40例共置入支架 48枚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0例 ,女 4例 ;年龄 34~ 74岁 ,平均 55.4± 9.3岁。不稳定心绞痛 1 7例 ,心肌梗塞 2 7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 1 0例 (前壁梗塞5例 ,前间壁梗塞 1例 ,下壁梗塞 2例 ,前壁合并下壁梗塞 1例 ,前壁广泛合并高侧壁梗塞 1例 ) ,陈旧型心肌梗塞 1 7例 (前壁梗塞 7例 ,前间壁梗塞 4例 ,下壁梗塞 2例 ,前壁合并下壁梗塞 2例 ,下壁合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梗塞部位、范围及溶栓疗法效果的分析,讨论了其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病人来自意大利176个冠心病防治机构,从17个月中有案可查的11806例AMI 患者中排除陈旧性心肌梗塞、束支阻滞和不能确诊的共筛选出8731例。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表现及梗塞相关动脉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6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者19例(73%)。回旋支(LCX)6例(23%);急性前壁心肌梗塞(29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前降支(LAD)者26例(90%);下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为RCA的19例中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18例(94%),STⅢ↑/STⅡ↑〉1者16例(84%)。结论: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与梗塞相关动脉有关,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