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龙岩市鼠类及其寄生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008只,隶属2目2科3属10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591只,食虫目动物417只。家栖鼠密度为5.3%,野栖鼠密度2.7%,黄胸鼠密度2.0%。鼠形动物中,染蚤鼠769只,捡获蚤2295匹,染蚤率38.3%,总蚤指数1.14。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等,黄胸鼠蚤指数1.55,印鼠客蚤为1.14。室内游离蚤指数为0.02;未查出鼠疫F1抗体及F1抗原。[结论]龙岩市的家栖鼠种主要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野栖鼠种主要为黄毛鼠,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但黄胸鼠密度及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均超出鼠疫控制标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合浦县黄胸鼠体表共有寄生蚤6种,年平均鼠密度为4.09%,平均染蚤率为43.13%,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1.0982。结论摸清了合浦县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它们仍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的鼠类及检获的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采集鼠血清用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采集鼠肝、脾用RIHA法检测鼠疫F1抗原。结果 2009—2013年共捕获鼠形动物隶属2目2科4属10种。家栖鼠密度5.2%,野栖鼠密度3.3%,其中黄胸鼠密度2.2%。染蚤率30.30%,总蚤指数0.74,其中印鼠客蚤指数0.68、室内游离蚤指数0.01;F1抗体和F1抗原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龙岩市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宿主及媒介指标均未达动物鼠疫Ⅳ预警水平,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但黄胸鼠密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广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查明广西隆林和西林县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确定该疫源地的性质和分布范围,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隆林和西林县的4个乡镇53个村屯展开调查,采集啮齿动物、指示动物和媒介蚤标本,检测鼠疫菌和鼠疫F1抗体。结果 该地区啮齿动物有2目3科10种,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蚤类有6种,以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从黄胸鼠体内分离出鼠疫菌25株,检测到F1抗体阳性血清31份。结论 综合地理、宿主动物、媒介蚤及病原体等因素分析认为,广西隆林和西林县存在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靖县2007—2011年鼠疫监测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各年度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共捕获家鼠640只,平均家栖鼠密度7.1%;黄胸鼠为优势种(42.8%);平均野栖鼠密度3.4%,黄毛鼠为优势种(90.8%);观察雌性鼠943只,平均妊娠率25.3%,平均胎鼠数6.1只;鼠体平均染蚤率41.2%,总蚤指数1.11;印鼠客蚤占优势,蚤指数为1.05。结论南靖县鼠疫宿主动物密度、媒介蚤指数较高。应加强灭鼠灭蚤,控制鼠密度、降低媒介蚤指数,防止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和了解保山地区啮齿动物的组成、分布和生物学特征。方法对多年调查结果和监测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保山地区啮齿动物有6科21属46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8.73%,该鼠是鼠疫菌的重要贮存宿主。密度高峰在室内出现于4、8、10月,在农田出现于5月和9月。该鼠全年均能繁殖,怀孕率年平均为5.48%,以4-5月最高(8.60%和9.01%),其次为8-10月(6.31%~7.38%),最低为1月(2.81%);怀孕率消长呈双峰型,春末夏初峰期显著高于秋峰期(t=7.345,P〈0.01)。黄胸鼠两性之比雌性多于雄性。结论大面积灭鼠工作不仅大幅度控制了黄胸鼠的数量,也破坏了鼠类季节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这对鼠疫菌的长期保存可能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厦门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笼捕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RIHA法检测鼠疫F1抗原。结果捕获鼠形动物481只,分属2目2科3属5种。其中啮齿目动物428只,食虫目动物53只,家栖鼠密度为5.07%,黄胸鼠密度为1.00%,野栖鼠密度为4.57%。发现蚤类4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平均鼠染蚤率为2.22%,总蚤指数为0.01。未查出鼠疫F1抗体和抗原。结论褐家鼠仍是厦门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现象,局部黄胸鼠密度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广西实施鼠疫疫区后期处理方法5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方法对2001~2005年广西鼠疫疫区后期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隆林县鼠密度在1.17%~3.78%,平均鼠体染蚤率、蚤指数分别为21.71%和0.67,黄胸鼠和印鼠客蚤为优势种;西林县鼠密度在3.49%~5.45%,平均鼠体染蚤率、蚤指数分别为29.87%和0.34,黄胸鼠和印鼠客蚤为优势种。结论鼠疫疫区后期处理工作的实施,使鼠疫疫情得到了稳定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进行监测,为及时发现和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对捕获的活鼠进行分类鉴定,并采其肝、脾及血清分离鼠疫菌和检测F1抗体;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以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家栖鼠主要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野栖鼠主要为黑线姬鼠;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3.19%和2.82%;鼠类平均染蚤率1.89%,总蚤指数为0.0493,鼠体寄生蚤以缓慢细蚤为优势种;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虽然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且一直未发现鼠疫疫情,但仍应坚持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武汉市青山区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每月监测1次。对2006-2012年青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年共捕获鼠类3种353只,褐家鼠占92.4%,为优种;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3.1%和4.5%。密度在春、秋两季呈现2次小高峰。结论青山区鼠种以褐家鼠为主,建议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控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实验室测定黄胸鼠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大隆的敏感性,为进行抗药性调查提供正常的黄胸鼠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分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16%大隆毒饵。数据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黄胸鼠性别之间对大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故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y=2.49 5.70x,LFP50、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2.75(2.39~3.17)d和7.04(4.89~10.13)d。结论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胸鼠对0.00016%的大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常规监测和专项调查,掌握宁陕县鼠类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为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夜行鼠监测采用5 m夹(笼)线法,家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对2010-2013年鼠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4年共捕获啮齿动物650只,经鉴定属4科9属15种,年平均野鼠密度为4.06%,家鼠为4.68%。结论宁陕县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密度年际波动与灭鼠活动密切相关。根据鼠密度监测结果,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季节,适时开展群众性灭鼠,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2年无锡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夹夜法。结果2005、2006年全市各监测点鼠类总密度分别为0、97%、0.84%,共捕获鼠类272只,雌雄比例为1:2.4,雌鼠怀孕率为12%,幼鼠比例占24.67%。褐家鼠占优势,其次为黄胸鼠、小家鼠,未见其他鼠种。结论鼠情调查为控制鼠类,选择合适的灭鼠方法和灭鼠时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胸鼠生态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胸鼠是我国主要的家栖鼠,已经适应了现代城市环境,借助交通工具快速扩散,比褐家鼠更容易发生抗药性,防治难度大。对黄胸鼠的分布区系、习性、取食毒饵行为、防治、抗药性等领域的研究做了综述,以期为黄胸鼠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宣威市家鼠鼠情、蚤情、蚤分布、密度等情况,分析宣威市发生鼠疫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于1999-2012年对不同乡(镇、街道)的家鼠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99-2012年共捕鼠1757只,平均鼠密度为5.98%,最高年份达11.36%,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51.05%)和黄胸鼠(占37.05%),黄胸鼠平均密度为2.22%,高于国家黄胸鼠控制标准(1%);平均染蚤率为33.18%,总蚤指数为0.84,未发现印鼠客蚤,优势蚤为不等单蚤(占66.46%);共获得鼠血清1560份,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F1抗体,未发现阳性标本。结论宣威市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线索,但从环境、历史、鼠疫研究成果、鼠密度、染蚤率、优势鼠种、优势蚤等因素综合分析,存在着鼠疫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媒介生物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方法用夹夜法和人工小时法分别调查室内外鼠、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以及室内外鼠、蚊种类构成。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鼠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0.52,P〉0.05),鼠密度年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在鼠种构成上,蓄水前室内外分别以褐家鼠和鼩鼱类占优势,分别占71.07%和42.11%,蓄水后室内外均以黄胸鼠为主,分别占41.67%和42.86%;蓄水前后人房蚊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1.29,P〉0.05),但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t=5.01,P〈0.01)。在蚊种构成上,人房和畜圈在蓄水前分别以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主,分别占38.50%和34.65%;蓄水后分别以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分别占37.21%和23.18%。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鼠种构成发生了变化,同时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媒介生物监测,为切实有效地防制媒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2-2008年宁德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的监测,及早发现鼠疫疫情,采取防制措施。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对捕获的活鼠进行分类鉴定,采其肝脾及血清检测F1抗体和检蚤,并计算鼠密度、染蚤率、蚤指数等。结果家栖鼠主要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野栖鼠主要为黄毛鼠和板齿鼠;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7.46%和2.90%。家栖鼠平均染蚤率42.00%,总蚤指数为1.19,鼠体寄生蚤以印鼠客蚤占绝对优势。结论虽然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且媒介蚤指数呈下降的趋势,但仍应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鼠疫复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鼠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鼠疫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0年每年4-9月采取笼日法,对辖区内开展鼠间鼠疫监测。结果 2006-2010年共布放有效鼠笼11 371个,捕获鼠形动物1 088只,平均鼠密度9.6%;优势鼠种以黄胸鼠(41.5%)和褐家鼠(41.3%)为主;鼠体平均蚤总指数为0.12;室内游离蚤总指数为0.04,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0.08;检测鼠血清1 038份,鼠肝脾745份,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局部鼠密度偏高,鼠疫主要宿主动物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