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春山  王兵  冯芳军  潘飞 《中国骨伤》2005,18(7):402-404
目的:评价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5例(男19例,女16例)经CT、MRI证实由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史3个月~4年,椎间盘突出0.20~0.40cm,平均0.24cm,采用盘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并结合颈椎牵引治疗。32例得到随访,随访3~38个月。分别按病史、年龄分组。结果: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随访评分,本组优12例,良7例,好转6例,无效7例。结论:颈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由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简单、效果明显、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共完成25例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5~51岁,平均42.4岁。脊髓型颈椎病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混合型5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9~22个月,平均15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5±1.0)分,末次随访时为(15.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痛视觉评分、颈肩障碍疼痛指数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未见假体下沉、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1例患者术后11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有异位骨化形成,2例术后置换节段出现后凸。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材料与方法:报告115例脊髓型颈椎病,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特征作了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其中16例于术后6个月-2年再次手术。术后随访8年6个月-18年,平均10年4个月。结果:功能评价:优47例(40.87%),良33例(28.69%),可12例(10.43%)及差23例(20%)。根据40分评分法,平均提高7.5分,其中36-40分41例,31-36分37例。病程在6个月内,优于1年以上(P<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是肯定的;手术减压时机、病理变化程度及手术技术等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2.32±5.73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病变累及3个节段29例,累及4个节段3例。术前JOA评分为8.07±1.82(5~11)分,颈前柱高度为67.29±2.63(61.98~73.01)mm,颈椎曲度C值为2.86±2.63[(-3.14)~8.42]。均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脊髓主要受压节段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脊髓次要受压节段行椎间隙减压。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颈前柱高度与颈椎曲度C值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100~350ml,平均200ml。术后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2周恢复正常;2例出现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均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4.0±3.1个月。术后6~12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无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颈前柱高度、颈椎曲度C值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8.38±11.07)%,按改善率评定手术疗效,优11例,良17例,好转4例。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66)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4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7~75 岁,平均50.5 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3年.结果 本组40 例患者于术后6~8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无植骨块松动移位、断板、断钉和滑脱现象发生.40 例患者中,优17 例(42.5%),良18 例(45%),可3 例(7.5%),差2 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和早期疗效。方法 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16例,后路单开门成形术7例,前后路同时进行1例。结果 术后进行7~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0例,占83.3%。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彻底减压,维持正常椎间隙高度,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疗效及可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9~80岁,平均(60.07±10.77)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27.14±38.97)个月;病变累及椎间隙为C3,4-C6,7。分别测量颈椎弧度改善值和融合节段椎体高度的增加值,以及术前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的矢径和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改变。按JOA评分(17分制)法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手术方式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JOA评分改善率与可能的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弧度改善值为-9.1°~16.6°,平均(1.30±5.77)°。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增加值为-0.3~12.3mm,平均(4.23±3.08)mm。术前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的矢径为1.6~7.2mm,平均(4.01±1.25)mm。T2加权像出现高信号改变者29例,无变化者15例。手术出血量50~700ml,平均(242.05±148.22)ml。手术时间90~250min,平均(153.75±34.54)min。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7.18±7.41)个月(6~31个月)。JOA评分术前(12.73±2.23)分,末次随访(15.09±1.91)分,术后平均改善率(60.01±26.98)%,优16例,良12例,可15例,差1例。经统计学分析,手术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矢径和T2加权像颈髓信号强度改变密切相关,而与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弧度改善值及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增加值无关。结论: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前路手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颈髓受压程度可作为脊柱外科医师预判手术疗效最为直观可靠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与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颈前路手术治疗并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1例,手术单节段55例,双节段31例,3节段5例。术前及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前柱高度,JOA(17分)法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术后疗效,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75个月,平均34.1个月,术后改善率为51.30%±16.10%,优良率为70.33%。术后改善率与年龄、病程、术前功能评分、颈椎曲度增加值、颈前柱前缘高度增加率有关。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有效,一经确诊即需手术处理,改善颈椎曲度、增加颈前柱前缘高度可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显微镜下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应用高速磨钻等工具进行减压操作,脊髓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对手术前后JOA颈椎病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JOA评分由术前9.26±1.72增加至术后的13.64±1.38(t=2.452,P=0.000)。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操作精细、减压充分等优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林昊  何仿  周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9):1819-182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8 ~ 72岁,平均58岁.手术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加椎间隙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植骨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 16例随访6~36 (20±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3±3.4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3 ±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185例脊髓型颈椎病,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其中25例于术后6个月-2年再次手术,术后随访5年6个月-15年,平均6年7个月,结果功能评价,优89例(48.1%),良57例(30.8%),可28例(15.1%)及差11例(6.0%),根据40分评分法,平均提高8.5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自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10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9例,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AO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按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术前评分平均为9.2分,术后评分平均为14.6分,本组优1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达90%。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8例(22个节断),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比较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术后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结果随访16~36个月,平均20个月。无伤口感染及假体脱位病例,患者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7~11)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0(13~17)分,术后3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4.8°(4.1°~5.5°),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7°(3.4°~4.0°)和3.6°(3.3°~3.9°)。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结论应用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病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22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退行变突出1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5例。手术前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评估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3~36)个月。根据JOA评分,术后优良率为81.8%(18/22),颈部轴性症状减轻,X线检查未见颈椎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效果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报告4 585例脊髓型颈椎病,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其中335例于术后6个月~2年再次手术.术后985例随访5年7个月~17年,平均7年7个月.结果功能评价,优476例(48.32%)、良335例(34.01%)、可94例(9.54%)及差80例(8.13%).手术疗效与病变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减压程度和颈椎稳定性相关,病程在6个月内的患者疗效优于1年以上者(P<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远期效果是肯定的;手术时机、病理变化程度及手术技术等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手术方式治疗16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11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5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动态侧位X线片、颈椎MR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3、6、24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2.2%,69.4%,78%,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1989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30例行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余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10个月~2年(平均18个月),36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组30例术后所有患者根性症状明显缓解,根据姜宏等提出的根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进行疗效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保守组6例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手术组和保守组疗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校正X^2检验,P<0.05)。结论 对于诊断明确的3个节段以内的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该手术能够彻底解除脊髓压迫、缓解症状、稳定颈椎并有效避免该病复发。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新的致病学说。方法:自1994年6月~1998年5月对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患者行临床及MRI检查。结果:8例患者,术后4~13个月,平均5.8个月复查时,颈椎MRI检查发现,其术前MRI显示的颈椎间盘突出影像消失,相应部位硬膜、脊髓无压迫。结论:(1)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后,出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刺激突出间盘周围组织,产生炎症性反应;(2)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或颈椎管狭窄,致硬膜外腔压力增高,导致硬膜外静脉回流障碍,出现硬膜外静脉瘀滞、怒张。上述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又一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2月-2006年8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采用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5~77岁,平均61.5岁.病程6~45个月,平均19.2个月.单节段36例,双节段9例,其中相邻节段不稳11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0.60±0.32)分,其中5~8分24例,9~12分18例,13~16分3例.结果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未发生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钛板螺钉折断、植入物滑脱等并发症.45例获10~51个月随访,平均24.6个月.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5.20±0.17)分,其中5~8分3例,9~12分10例,13~16分28例,17分4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减压彻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