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以固体脂质纳米粒为栽体,通过透皮给药达到提高非洛地平透皮吸收及缓释长效的目的.方法:采用溶剂挥发-超声法制备非洛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水分散体,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对非洛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经皮渗透进行研究.结果:非洛地平-硬脂酸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范围在50~150 nm,包封率大于85%,栽药量大于7%,药物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体外经皮渗透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非洛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可靠,以纳米粒作为透皮给药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透皮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以Precirol ATO5为脂质材料制备的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的理化性质。载药SLN粒径88.3~112.8nm,多分散指数0.061~0.288,ζ电位-0.72~3.13mV,包封率50.2%~52.5%。分别考察了自制咪喹莫特乳膏及其SLN的体外透皮情况。结果表明,两者8h累积透皮量无显著性差异,持续透皮24h,SLN在局部皮肤中的药物滞留量为乳膏的1.55倍。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9,(14):1936-1940
目的:制备褪黑素固体脂质纳米粒(MT-SLNs),并考察其在小鼠离体皮肤中的透皮吸收特征。方法:以褪黑素(MT)为模型药物,以山嵛酸甘油酯作为油相、泊洛沙姆188(F188)为乳化剂,通过熔融乳化法制备MT-SLNs。使用透射电镜观察MT-SLNs的形态,使用激光粒径分析仪检测其粒径分布,使用红外光谱仪检测其红外光谱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滤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MT-SLNs和MT原料药的体外透皮吸收特征。结果:MT-SLNs的处方中含2.5 mg/mL MT原料药、25 mg/mL山嵛酸甘油酯和1%F188;所得MT-SLNs呈圆球状,且未见聚集现象发生;其平均粒径为(67.88±0.17)nm,多分散指数为0.188±0.001;其红外光谱图未见N—H伸缩和弯曲振动的特征吸收峰,且苯环C—H伸缩振动的特征吸收峰红移至1 750 cm~(-1)。所得MT-SLNs的包封率为(87.54±5.31)%,载药量为(8.42±0.78)%。MT-SLNs及其原料药的透皮吸收行为均符合零级动力学释放规律;其中,MT-SLNs的稳态透过速率[(31.71±2.78)μg/(h·cm~2)]显著高于其原料药[(10.32±3.24)μg/(h·cm~2)],其滞后时间[(0.17±0.01)h]显著短于其原料药[(1.57±0.37)h](P<0.01)。结论:所制MT-SLNs的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可促进药物的体外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4.
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兔体外透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含维甲酸微乳60℃时的相图优化制备其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条件。结果表明,脂质材料甘油单硬脂酸酯与混合乳化剂[硬脂酸聚烃氧(40)酯-泊洛沙姆(7∶3)]的最佳配比为1∶6。按优化处方制备的SLN粒径随药物含量增加而略有增大,含量为182μg/ml的SLN25℃避光放置120d,平均粒径为(12.8±0.7)nm。兔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该制品8h累积透过量明显高于维甲酸乳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1ipid nanopanicles,SLN)成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热潮。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影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皮内滞留量。固体脂质纳米粒可以有效靶向于表皮,为皮肤局部给药提供可能。本文就固体脂质纳米粒特征、透皮特性、透皮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肖志方 《中国药师》2015,(9):1512-1515
摘 要 目的: 制备美洛昔康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透皮吸收行为。方法: 采用热熔乳化超声 低温固化法制备美洛昔康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包封率、粒径分布、Zeta电位、微观形态及体外药物释放特性,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透皮吸收行为。结果: 美洛昔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为(85.6±2.7)%,平均粒径为(213.5±52.6)nm,Zeta电位为(-32.2±3.9)mV,透射电镜显示美洛昔康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均一,成球状分布。其12 h药物累积透皮量显著高于美洛昔康溶液。结论: 美洛昔康固体脂质纳米粒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累积透皮量,有望成为美洛昔康的新型局部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氮酮对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透皮性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腹部皮肤为屏障,考察氮酮浓度(体积比)对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表现透皮系数的影响。结果 当氯酮浓度分别为0,1%,2%,3%。4%,5%,6%时,鬼臼毒素脂质纳誊粒的表观透皮系数(x10^5)分别为24.82,53.05,55.14,43.92,20.57,25.86,23,30。结论 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氮酮可增加鬼臼毒索固体脂质纳米粒的透皮吸收,含不同浓度氮酮的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透皮能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熔分散法制备不同处方的普鲁托品固体脂质纳米粒用于透皮给药.结果以三硬脂酸甘油酯为脂质材料、大豆磷脂为乳化剂的制品粒径最小[(126.2±1.7)nm]、包封率最高(92.7%).体外透皮试验表明,该制品12h累积渗透率为78.5%,明显高于溶液组(32.4%).并且,该制品对Freund's完全佐剂所致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较强的疗效,抗炎活性与扶他林组相当.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甲素透皮吸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雷公藤甲素透皮吸收的过程及甘草次酸、甘草酸对于雷公藤甲素的透皮吸收是否有促进作用 ,采用静态扩散装置 ,用 HPLC测定扩散池中不同时间药物的含量 ,计算渗透系数和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结果显示 ,雷公藤甲素的渗透系数为 0 .0 194cm/ h,7小时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为 2 8%。提示雷公藤甲素的透皮吸收符合 Fick s扩散定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效应。方法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包封率、粒径与表面电位,以研和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采用改良Franz立式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法测定甘草次酸含量,评价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的经皮渗透结果。结果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为圆球形或椭球形;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为64.75%±1.36%,粒径范围(46.13±20.10)nm,电位分布范围为(-53.4±7.11)mV。24h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较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累积透过量提高66%。结论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能提高甘草次酸的透皮速率,有望成为甘草次酸透皮给药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1.
Triterpenes from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o new friedelane-type triterpenes, tripterfrielanons A (1) and B (2), along with six known triterpenoids, friedelin (3), canophyllal (4), canophyllalic acid (5), 3-oxo-29-hydroxyfriedelane (6), wilforlide A (7), wilforlide B (8),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EtOH extract of the roo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Compounds 4, 5, 6 were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is plant. The new triterpenes 1 and 2 exhibited mild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human Hela cell lines in vitro. The assay showed the IC50 of 1 and 2 were 8.5 and 25 μg/m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多苷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公藤多苷(GTW)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免疫抑制剂,对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本文主要从GTW的生殖抑制作用研究概况,及研究中存在的分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GTW的进一步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多甙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雷公藤多甙(polyglycosideofTripterygiumwilfordiHook.f.,TWP)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可抑制细胞免疫又可抑制体液免疫[1].但其在免疫抑制过程中对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却...  相似文献   

14.
正相HPLC法测定雷公藤药材及其制剂中雷公藤酯甲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雷公藤药材和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酯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lltima Silica色谱柱。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95:5)。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70℃,气流速:1.8L/min。结果:雷公藤酯甲在0.64~3.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7.98%,RSD=4.31%(n=5)。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雷公藤药材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析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时的用药规律。方法:全面收集2006年6月至2016年6月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含雷公藤且对RA有一定临床疗效的中药处方,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度分析,比较雷公藤在治疗RA时,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以及内服与外用的用药差异。结果:雷公藤治疗RA时,收集的药方共214个,包括外用方55个,内服方159个。口服给药配伍频次较高的是甘草、白芍、青风藤、地黄、鸡血藤、黄芪、当归、独活、薏苡仁、桂枝等,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表药居多;外用方中药物频次较高的包括乳香、没药、川芎、细辛、川乌、白芍、红花、草乌、威灵仙等,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所占比例较大。经关联度和网络图分析得雷公藤在口服和外用两种给药方式时配伍用药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文本挖掘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雷公藤在治疗RA时的用药规律,为雷公藤的配伍减毒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雷公藤中多糖的测定方法,进行不同提取条件时,药物中多糖的含量比较.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于490nm处测定含量.结果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5%,RSD=1.23%.结论本法准确,可作为雷公藤中多糖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Hook.f.)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开放ODS柱色谱、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雷公藤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雷公藤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α,23-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2α,3α,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1)、2α,3α,23-三羟基乌苏烷-12,20(30)-二烯-28-酸(2α,3α,23-trihydroxyurs-12,20(30)-dien-28-oic acid,2)、2α,3α,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2α,3α,24-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3)、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euscaphic acid,4)、熊果酸(urasolic acid,5)、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6)、2S,2′S-aurantiamide acetate(7)。结论化合物1、2、3、7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雷公藤对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的效-毒作用。方法 通过TCMSP平台检索雷公藤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在CoolGeN、OMIM和Gene Cards数据库中收集LN的疾病基因;借助Cytoscape软件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作用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运用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合文献探讨预测雷公藤对LN的效-毒作用及其机制。结果 筛选得到雷公藤52个活性成分和与LN相关的38个靶点,大部分成分可通过NOD样受体、p53、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调控免疫炎症、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等过程而对LN起治疗作用,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山萘酚(kaempferol)和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等可能不利于LN病情好转。结论 雷公藤的大部分成分对LN具有治疗作用,但部分有效成分可能同时存在促进足细胞凋亡、加速肾脏纤维化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雷公藤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价不同产地的雷公藤药材质量。方法 采用HPLC构建雷公藤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运用PCA法对指纹图谱进行统计分析,以各主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变量建立得分图和载荷图。结果 标定了雷公藤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18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的6个共有峰,分别为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11批雷公藤药材的相似度为0.587~0.913。PCA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9.603%,选择这5个因子即可对雷公藤药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得分可知,来自四川阿坝、四川大巴山、云南西双版纳产地的雷公藤药材质量较好。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PCA可以快速、客观地评价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和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建立快速判别雷公藤真伪的一致性模型和雷公藤去皮减毒工艺水平的相关系数模型。方法:收集雷公藤切片和打粉样本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运用OPUS软件分别建立其一致性模型和相关系数模型,并用非雷公藤样本及去皮减毒不完全样本进行验证。结果: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建立了快速判别雷公藤样本的近红外光谱双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被测样本是否为雷公藤;可以判断雷公藤样本的去皮减毒工艺水平。结论:该方法建立的近红外光谱双模型法易于操作、快速有效,可作为判断雷公藤去皮减毒工艺水平的快速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