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浆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回顾18例浆细胞瘤的临床及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18例中15例位于髓内,表现为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改变,穿凿样、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3例位于髓外,表现为病变部位之软组织肿块、病变区周围淋巴结肿大及病变邻近部位骨质破坏。结论:CT和MRI影像学表现能对临床诊断髓内、外浆细胞瘤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17例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17例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SP的临床特点和各种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仅发现单发病灶,脊柱5例、扁骨5例、长管状骨2例,平片及CT呈膨胀溶骨性破坏边界较清晰,骨皮质变薄和断裂,软组织肿胀较明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稍长T1稍长T2信号,明显均匀强化.椎体可见压缩性骨折,附件受累,位于硬膜外并相应的脊髓受压;骨外5例,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CT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似,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MRI平扫肿块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全身骨ECT扫描病灶区呈中度-高度核素浓聚.PET/CT呈中度-高度不均匀葡萄糖代谢增高,SUV值6.3~8.6.治疗约一个月后,软组织往往明显消肿,骨质破坏区逐渐成骨,PET/CT复查,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SUV值降低到2.0以下.结论:SP常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比多发性骨髓瘤小,全身症状不明显,病变部位不同则表现也各不相同,但病变边界均清楚.CT和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MRI还可无创性评估骨髓侵润,发现X线平片和CT所不能显示的脊髓受压.PET/CT用于追踪治疗效果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盆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骨盆孤立性浆细胞瘤,16例行X线检查,7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结果 (1)临床表现:男性10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0.1岁。(2)X线、CT表现:孤立性浆细胞瘤18例中,16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合并软组织肿块,2例为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灶内可见残存的硬化骨嵴及边缘出现硬化。(3)MRI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肿瘤取代,10例形成信号相对均匀的软组织肿块,4例软组织肿块信号不均。T1WI上病灶表现为等信号6例、稍高信号8例,T2WI病灶均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10例瘤周存在水肿,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结论骨盆是骨孤立性浆细胞的少见部位,好发于老年患者,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MFH患者的X线和CT检查结果,及6例MFH患者的MR表现。结果(1)X线平片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4例骨质破坏边缘有断续性硬化,2例于骨质破坏区边缘出现断续骨膜反应;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2)CT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4例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示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所有病例CT上未见明确骨膜反应。(3)MR表现:6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6例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M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脊柱孤立性浆细胞骨髓瘤(SPB)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SPB的X线平片、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变,年龄41-68(51.6±6.5)岁,男女比例2:1,1例发生在颈椎、6例发生在胸椎、1例发生在腰椎,1例发生在骶椎。病椎附近疼痛是其共同的首发症状,9例患者尿本一周蛋白均为阴性。X线平片显示单个椎体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无骨膜反应。CT显示椎体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可见残存较厚的骨嵴。周围软组织肿块平扫与周围肌肉密度一致,增强后明显强化;MRI显示病变椎体信号不均匀,相邻椎间隙信号不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软组织肿块、椎管受累及脊髓受压。结论X线平片可发现SPB病灶,并作基本定位;CT和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MRI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骨髓浸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脊髓受压,并有助于与其他单发脊柱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和CT、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长骨,其中,长骨干骺端或骨端8例,骨干1例。X线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或肿块,骨膜反应少见。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表现多样,在长骨干骺端或骨端有溶骨性破坏,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且无明显骨膜反应的,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7.
骨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珊珊  叶泳松  钟治平  刘波  刘新霞 《广东医学》2006,27(10):1490-149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16例行CT和(或)MRI检查,全部病理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1例原发于骨,5例发生于软组织。结果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深部软组织。原发于骨者主要CT表现为骨质膨胀性,偏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合并较大范围的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少见;MPd表现为T1T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原发于软组织者CT及MRI表现为非特异性肿块,边界清晰或不清晰,邻近骨常不受累。结论CT及MRI检查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特别是MRI还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及检测术后有无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分析(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 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R检查,4例具有X线、CT和MR资料.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7例行手术切除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常规的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病灶位于骨盆4例、额骨1例、枕骨斜坡1例、脊柱1例、股骨上端2例.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变骨组织外形基本正常4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大小不等的虫蚀状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病变骨质轻度~中度膨胀性改变,局部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CT表现骨髓腔内和骨皮质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质周围围绕明显的软组织肿块;MR表现病变区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中度~明显高信号,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骨髓腔内病灶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在CT和MRI上均呈中度~明显强化.病理结果B细胞型5例、T细胞型4例.结论 影像学上PLB以斑点状或渗透性溶骨性破坏为主,病变骨质外形可正常或呈膨胀性改变,伴有明显的周围软组织肿块,中块以病骨为中心生长并有明显强化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