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诗军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44-2346
目的了解某木制家具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防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手工打磨工位空气中木粉尘浓度较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波动幅度为9.5~14.0 mg/m3;表面清洁岗位空气中正己烷浓度全部超标,空气样品中检出正己烷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值为675 mg/m3;在板材存放区域与板材加工车间,空气样品中检出甲醛最高浓度为0.65 mg/m3,合格率仅为27.8%;36个作业点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作业点合格率仅为21.7%。结论木制家具制造业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因素为木粉尘、正己烷、甲醛、噪声,应合理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多层线路板生产线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化学性有毒气体、粉尘和噪声是线路板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盐酸的浓度为0.53~15.6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7.5mg/m^3);其余作业点粉尘和化学性有毒气体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作业点合格率为96.3%。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化学性有毒气体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某新建汽车生产线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和控制效果。方法对该汽车生产线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合相应的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进行评价。结果粉尘、化学性有毒气体和噪声是汽车生产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除个别作业点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外,其余作业点粉尘和化学性有毒气体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作业点合格率84.8%。结论该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可行、有效。应加强抽风排毒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加强防噪声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漂白粉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效果,为漂白粉生产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法等方法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氧化钙、氯气、其他粉尘、噪声。粉尘检测岗位合格率为33.3%,其中消灰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44.7~102.7 mg/m3,氯化(进料辅助)岗位CTWA为8.9~38.2 mg/m3,兼职石灰粉生产(投料)岗位CTWA为38.9 mg/m3,兼职石灰粉生产(接料)岗位CTWA为52.9 mg/m3,均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为20.0%,消灰岗位氧化钙CTWA为6.0~31.8 mg/m3,氯化(流量监测)岗氯气Cmax为1.1 mg/m3,氯化(接料)岗氯气Cmax为1.2 mg/m3,包装岗氯气Cmax为1.2 mg/m3,均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噪声检测岗位合格率为85.7%,兼职石灰粉生产(投料)岗位8 h等效声级(LEX,8 h)为92.9 d B(A),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较重,需加强粉尘、化学毒物的防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程度,评价相应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采用检查表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作业人员各岗位接触粉尘检测结果TWA为0.8~1.6 mg/m3、甲醇1.50mg/m3、甲醛0.01 mg/m3、一氧化碳1.25 mg/m3;噪声检测强度59.25~91.39 dB(A),除煤炭破碎岗位噪声有1个点超标外,其他粉尘、毒物、噪声(强度)浓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接触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辅助用室等基本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6.
汤丽霞 《职业与健康》2012,28(14):1693-1695
目的了解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对河南省4家煤矿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包括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生产方式、防护设施、职业健康监护等,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进行识别和现场检测。结果 4家煤矿的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卫生健康监护等较完善。检测粉尘作业点121个,合格率62%;检测有害化学毒物作业点99个,合格率100%;噪声检测点112个,合格率87%。职业健康检查受检率达95%以上。结论河南省4家煤矿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应加强治理,预防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钛白粉生产企业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毒物、粉尘、噪声等.检测8个作业点的二氧化硫、硫酸雾以及2个作业点的一氧化碳含量,均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19个粉尘监测点中,合格率仅为47.37%,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达到198.87mg/m3,高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24倍;检测18个噪声作业点的合格率仅为55.56%.结论 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存在不少的缺陷,须加以整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达州市某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现状,提出可行的防控措施,为石材加工行业的职业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9月,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卫生管理检查表分析等方法,对达州市某石材加工企业正常生产期间存在职业病危害暴露的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23.0%,判定其粉尘性质为矽尘;矽尘总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86~3.47)mg/m3,全部检测作业点均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78~1.15)mg/m3,全部检测作业点均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噪声岗位的8 h等效连续A声级为65.4~99.0 dB(A),其中大切割机位、红外线切割机位和磨光机位均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结论达州市某石材加工企业应针对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足和仍未达到防护效果的超标作业点(岗位)进行认真整改,加强工程防护,并严格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使作业人员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莱芜市某扩建的年产25 000t/年海绵铁生产线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方法]2011年,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有害因素是粉尘、噪声、高温与热辐射、一氧化碳等。检测结果,各检测点空气中粉尘浓度均低于8mg/m3的PC-TWA卫生标准,一氧化碳浓度均小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30mg/m3;原料区域北部的8h等效声级为85.5dB(A),超过接触限值85dB(A),其他15个点均合格。对98名作业工人进行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基本有效。  相似文献   

10.
门雁  张一凡  李为  侯春辉  邵佳玉 《职业与健康》2006,22(22):1932-1934
目的 通过对鞍山市乡镇滑石开采企业的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了解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预防滑石尘肺的发生.方法 采用“滑石开采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表“,对48家乡镇滑石开采企业进行调查和卫生学检测,共监测148个作业点,采集444个样品. 结果 凿岩和装车岗位有部分作业点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选矿工艺的筛选和手选岗位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强度检测,除空压机岗位外,凿岩(合格率为0)、卷扬机(合格率为60%)和翻斗车(合格率为0)岗位噪声均超标.结论 乡镇滑石开采企业粉尘和噪声危害均较严重,职业卫生管理和卫生防护工作尚有欠缺.在操作中应文明生产,选用先进的开采技术,采用湿式凿岩,并为工人配备适合于矿山作业的个人防护用品,加强企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安全生产教育,做好健康促进工作,防止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区铸造企业在生产环境中所产生矽尘的职业危害和分布规律,为改善作业环境,保护作业人员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产生矽尘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对作业工人进行个体采样,并检测生产环境空气中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对63名作业工人进行个体采样,男性55人,女性8人;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40.4岁。矽尘浓度范围0.2~9.0 mg/m3,平均浓度为(2.27±1.95)mg/m3,中位数为1.60 mg/m3。矽尘浓度检测合格率为23.8%。各工种在空气中矽尘浓度检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26,P〉0.05)。不同接尘工龄矽尘浓度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8,P〈0.05)。结论应重点加强对35~49岁组和接尘工龄1~9 a组职业卫生健康监护,进一步加强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防护措施、改善作业环境,有效控制矽肺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邓敏  周伟  杨光涛 《职业与健康》2014,(14):1898-1900
目的了解深圳2家板式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探讨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2家板式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 A企业刨边清洗工位苯的浓度为6.4~13.1 mg/m3,电子锯工位木尘浓度为2.64~4.06 mg/m3,自动钻床机工位木尘浓度为2.65~3.25 mg/m3;电子锯工位噪声强度为84.4~86.3 dB(A),倒角机工位噪声强度为85.3~86.2 dB(A),自动钻床工位噪声强度为83.1~85.9 dB(A),贴边机工位噪声强度为85.9~86.0 dB(A),刨边清洗工位噪声强度为86.1~86.8 dB(A)。B企业打磨工位混合胶水使用处丙酮浓度为418.5 mg/m3,喷油工位的其他粉尘浓度为15.5 mg/m3,打磨工位(人工石料)的噪声强度为86.2 dB(A)。结论深圳市A、B 2家企业均有部分作业点的化学毒物、粉尘和噪声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板式家具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保证防护设施的有效运行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佩戴,定期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板式家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电子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对策。[方法]2011年5月17~20日对某电子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检测粉碎房、镀镍槽等69个岗位64个检测点,粉尘、生产毒物(可溶性镍、硫酸、甲苯、二甲苯、苯、丁酮、异丙醇、氨、氢氧化钠、氰化物、二氧化锡、丙烯酸)、生产性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及烫伤、紫外线、X射线等)合格率为IOO.oo%;检测钻孔冲型、变电站、空压机、空调机、成型冲型等5个工作岗位的83个检测点的噪声,合格率为57.83%,检测值范围为72.8~93.5dB(A)。[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较好,除噪声外,基本符合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香玲  杨虎  赵容 《职业与健康》2014,(20):2959-2961
目的确定北京市凤山矿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并确定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工作场所中石灰石粉尘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呼尘0.09-0.39 mg/m^3,总尘0.16-1.01 mg/m^3,满足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碎运破碎机工人8 h等效声级为93.6 dB(A),噪声超标;其他工种的8 h等效声级满足噪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石灰石粉尘、稳态噪声,粉尘作业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稳态噪声危害程度分级为Ⅰ级(轻度危害)和Ⅱ级(中度危害),稳态噪声的危害程度较高;粉尘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效果较明显,噪声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应重点关注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及劳动者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某建筑节能制品企业职业病危害现况,评价企业职业病防治措施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检测其浓度。结果该企业在建设地点、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要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木粉尘、噪声和苯系物。木加工车间东和西打磨操作位粉尘检测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分别为3.5和2.5 mg/m^3,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木加工车间周边铣、圆棒榫打孔机操作位和组装车间仿型铣床操作位噪声检测结果 8小时等效声级分别为89.4、90.3和95.5 dB(A),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其余检测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不容乐观,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部分需要改进,建议对超标点的防噪声和防尘措施进行改进,加强个体防护,使职业病防治措施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某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荣明  朱旭  徐胜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735-2737
目的了解某火力发电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为职业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火力发电厂的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以及控制措施,并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某火力发电厂有多个环节可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煤尘、矽尘(煤灰尘)、其他粉尘、噪声、CO、CO2、NOx、SO2、HCl、NaOH、联氨、高温、工频电场等,经现场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防尘、防毒、防噪、防高温和防工频电场等措施也基本到位。结论该火力发电厂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虽然调查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仍须采取严格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近5年北京市海淀区工业企业生产环境监测情况及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人群的健康状况。方法对2006—2010年该区职业有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监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530户企业5 913个作业点进行职业有害因素检测,有害因素检测超标率为5.8%;其中化学物质、粉尘及噪声的超标率分别为0.7%、11.5%、11.3%,化学性有害因素不合格样品主要为甲醛、臭氧、三氯甲烷、甲苯、二甲苯,粉尘中不合格样品以矽尘、木粉尘及其他粉尘为主;共对1 090户企业中的50 935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接触化学因素、粉尘、噪声的健康指标异常检出率分别为0.4%、0.2%、15.9%,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异常人群以苯系物接触为主。结论该区职业病危害的重点是噪声接触行业,其次是粉尘及苯系物。  相似文献   

18.
陈兵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08-2611
目的评价某汽车、摩托车用铸锻毛坯件生产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提出防治对策,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检测生产性粉尘、物理及化学性有害因素共16种,其中粉尘5种,定点检测60个点位,个体检测27个岗位,合格率100%。检测化学毒物5种,共计30个点位,检测合格率均为100%。噪声定点检测60个点位,合格率48.3%;噪声个体检测56个岗位,合格率为23.2%。高温、工频电场、紫外线、照度、X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结论噪声是该建设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且危害程度严重,应通过工程技术改造,采取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殷伟  杨培记  李魁中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26-2727,2730
目的了解某甲醇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岗位或工种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该厂5个粉尘作业点进行总粉尘浓度检测,对24个工段中33个岗位的和工种进行噪声检测,对18个工段中的21个岗位或工种进行空气中一氧化碳、氨和甲醇浓度检测,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检测评价。结果变换车间煤炉上料操作工、脱碳车间上料处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总尘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噪声检测最大声强为113.0 dB(A),最小声强为68.6 dB(A),平均87.2 dB(A),其中16个岗位或工种不合格,合格率48.5%。一氧化碳、氨和甲醇浓度检测结果显示接触氨和甲醇浓度岗位或工种均符合国家标准职业卫生限值,接触一氧化碳浓度岗位或工种除压缩车间、造气车间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外,其余所测岗位作业工人接触一氧化碳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结论某甲醇厂作业岗位或工种对粉尘、噪声和毒物的控制措施还不完善,部分岗位或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不合格,应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