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椎融合术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畸形、创伤、结核及肿瘤等的基本技术.随着手术入路、器械及植骨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脊柱融合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常用的术式包括后外侧(横突间)椎体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60°融合术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等.目前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盲目性.伴随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腰椎融合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 1经测定,男、女两组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3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mm×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78例,其中37例行后正中入路PLIF术,41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结果:改良TLIF组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时间缩短,与PLI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提高,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灶已经侵犯双侧椎弓根、椎管及椎旁重要组织器官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采用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胸腰椎转移瘤23例,其中10例符合手术条件,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进行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后路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10例术后疼痛症状、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对于病灶已经明显侵犯双侧椎弓根、椎管或者脊椎旁其他重要组织器官以及一般情况较差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达到手术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6例,比较不同术式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3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织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变性疾病固定融合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YP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31-1733
随着科学的进步,在腰椎固定融合方面,新的手术技术、内固定器械以及植骨材料层出不穷,但是否真正提高了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腰椎融合手术的方式主要有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和椎体间融合(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椎体间融合又分为后外侧椎体间融合(P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经前路椎体间融合(ALIF)、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XLIF)。深入探讨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选择固定融合方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后路脊柱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脊柱融合术在腰椎不稳症应用的临床疗效及重要性。方法 手术治疗腰椎不稳症78例,其中男34例,女44例;年龄18-74岁,平均52岁;单节段71例,多节段7例。78例患者均采用经后侧路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或经后侧路后外侧融合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有神经根和马尾受压表现的,作减压术。结果 随访3-24个月,结果优60例,良10例,可8例。临床植骨融合率96%。结论 后路脊柱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疗效确切的方法之一,内固定可显著提高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8.
覃开兵  周树权 《吉林医学》2013,34(18):3562-356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腰椎外侧融合术(PLF)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成PLIF组和PLF组,采用Suk标准及Nakai评分方法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骨性融合情况。结果:PLIF组和PLF组Nakai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10%和77.78%,Suk标准评判骨性融合率分别为89.2%和72.3%,PLIF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明显优于P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腰椎外侧融合术相比,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对患者腰椎滑脱的矫正、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高度维持及椎间孔面积扩大等指标的改善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临床疗效主观评价优良率高于PLF。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中,术式较多,可分为单纯减压、非融合固定与融合固定等,后者包括后外侧融合、后路腰椎间融合、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前路腰椎间融合、前后路联合融合(360°融合)等,临床上多推荐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但随着腰椎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微创理念加深,斜外侧腰椎融合术等开始运用于临床,使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方式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10.
脊柱植骨融合术一直是在治疗脊柱疾病中广为应用的重要手段,自十九世纪早期发明Hibbs脊柱植骨融合术以来,人们不断进取,研究发明了经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前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以及360°融合术等各种各样的植骨融合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其中,经后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融合技术之一。PLIF技术最早出现自上世纪中叶,Cloward[1]通过将后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块植于腰椎椎间,以此来恢复椎间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快速推广,此后该方法即被称为PL…  相似文献   

11.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医学综述》2013,19(11):2011-2013
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滑脱、退变性腰椎失稳、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常须行腰椎椎间融合术,近年来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融合术(TLIF)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传统的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相比,TLIF对神经根及硬模囊的干扰较少,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进步,微创TLIF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该文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优势与不足、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邱斌松  陈正形 《浙江医学》2004,26(10):754-755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有其独特的优点:从单侧进入椎管而达到双侧椎体间融合,采用远外侧入路从而对神经牵拉少,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神经并发症等[1,2].我们于2002年12月~2003年6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病变36例,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组合异种骨在脊柱融合术中的效果.方法 应用重组合异种骨行脊柱融合术52例,其中颈椎后路椎板棘突间融合术8例,颈椎前路单间隙碳纤维椎体间融合器(cage)植入12例,胸腰椎后外侧融合术32例.依据X线检查,按Wang及Suk方法分别评定颈、腰椎术后融合程度.结果 颈椎全部融合;腰椎坚强融合30例,可能融合2例.随访6~26个月,平均14.5个月,无并发症.结论 重组合异种骨具有诱导成骨能力,无免疫排斥反应,应用于脊柱融合术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是手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常用的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其临床疗效报道不一.我们采用腰椎后路固定后椎间融合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果86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所有椎体间植骨均融合,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它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除能解决神经卡压、恢复椎间高度外,尚能提供椎体间永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脊柱复位固定系统(Reduction Fixation Spinal System Ⅱ,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崮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7例腰椎滑脱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中滑脱椎体完全复位41例,部分复位6例,滑脱完全复位率为87.23%.按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优39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3.61%;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1 62±0.78)个月,45例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例未融合,融合率95.74%.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疗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腰椎滑脱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Wiltse入路内固定在单节段腰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82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和研究组(给予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se入路内固定),每组4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方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8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22例)、B组(26例)和C组(34例),分别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或双枚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门诊随访1年.统计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采用视觉疼痛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植骨融合情况、Oswestur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疗效.结果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椎体间植骨和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应该对症选择治疗方案.与双Cage相比,单Cage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而二者疗效相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Cage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脊柱通用固定系统(USS)复位固定,后路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对3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椎管减压,并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不稳滑移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同时行Cage椎体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植骨仅用减压时切下的松质骨.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至3年3个月,平均2年2个月,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腰椎滑脱完全复位.复查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术后4~5个月均达骨性愈合.无钉棒松动、折断、复位丢失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USS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Cage椎体间和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能够提供腰椎牢固固定,Cage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率高,从而也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7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成研究组45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行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30d两组腰部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功能ODI评分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能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一步减轻腰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