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经治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儿科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在治疗后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62±0.43)d、(2.21±0.41)d、(2.78±0.19)d、(8.68±2.43)d。而对照组分别为(4.32±0.73)d、(3.21±0.49)d、(3.93±0.37)d、(10.84±2.21)d,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促进胃肠蠕动,对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的消失及体重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再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50例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50例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干预,比较早产儿体质量变化状况、喂养不耐受状况。结果:观察组完全喂养时候、出院时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残奶量低于对照组,摄入耐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摄入耐量比、完全经口喂养矫正胎龄高于对照组,完全经口喂养起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10%,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产儿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干预,可显著改善其喂养不耐受的状况,改善其吞咽和吸吮功能,进而增高体质量,且不会加大喂养不良反应,可确保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1)及NE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孕30~32周早产儿124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照组)64例,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喂养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将主要针对早产儿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对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4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意见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比较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6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作用研究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0例健康但需要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童分为营养性吸吮20例,非营养性吸吮20例.营养性吸吮组采用单纯鼻胃管营养治疗,非营养性吸吮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孔橡皮奶头吸吮,并记录相关喂养情况.结果 营养性吸吮组达全量肠内营养率较非营养性喂养组高(P<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以及反流次数较非营养性吸吮组多(P<0.05).结论 鼻胃管营养治疗期间加用无孔橡皮奶头吸吮这种喂养方式较为简单、安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食管的反流次数以及促进胃肠动力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幼保健》2019,(1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活菌联合非营养吸吮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自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所有患儿均给予保暖、维持血气与血糖稳定、营养支持等综合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胃肠激素、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有助于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可能与调节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促进胃肠激素分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1组(n1=40)、治疗2组(n2=40)和对照组(n=40)。对3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1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1~3mg· kg-1· d-1加入5%葡萄糖液中,以微泵静脉输入,1次/日,连用7天;治疗2组在综合治疗及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3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日体重增长值、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等,并监测用药前后肝功能,用药期间观察患儿大便次数及有无哭闹。结果治疗1组和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3.92±1.05/3.16±0.92)、腹胀消失时间(3.65±0.82/3.08±0.9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9.51±2.12/8.12±2.61)、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17.91±8.13/14.62±6.22)、住院时间(23.82±8.13/20.73±5.34)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6.19、4.31/5.47、5.28/7.29、2.01/4.54、4.07/6.64,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76,P<0.05)。治疗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治疗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2.29、2.69、2.05、2.43,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更好地促进胃肠运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喂养不耐受VLBW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NS联合腹部抚触。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消失明显早于对照组,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后7d平均每天增加的奶量较多,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通常,早产儿胃肠动力差,易发生腹胀、胃潴留、呕吐、胎粪排尽延迟等问题,尤其在开奶后,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因此,喂养质量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我院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相关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且胎龄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5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对照组28例(单纯予以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生长情况,每日奶量的增长,每日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及每日奶量的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深度水解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郑丽南;郭文池;梁柳瑜;吴艳雪 《医疗装备》2024,(13):162-164
目的 探讨早期口腔运动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8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口腔运动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经口喂养进程(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口腔运动能力评分(包括纠正胎龄、口部状态、非营养性吸吮1 min、行为、口腔反射评分及总分)、喂养不耐受(腹胀、呕吐、胃潴留)发生率、生长发育指标(头围、身长、体质量)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干预4周后,观察组首次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口腔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长发育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家长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口腔运动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改善其口腔运动能力,最大限度减少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高危因素,为正确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5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有无窒息史二者喂养不耐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应用氨茶碱和使用呼吸机。因此需要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尽早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营养、生长发育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经鼻胃管喂养(INGF)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单纯鼻胃管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均用瑞士雀巢公司提供的雀巢早产儿配方奶,记录喂养2周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达自行吮母乳时间、喂养相关并发症。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8±1.8)天,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10.1±1.3)天,显著缩短(P<0.01);达自行吮母乳时间(8.1±0.9)天,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9.5±1.3)天,显著缩短(P<0.01);喂养2周后两组的体重、身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头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残留、呕吐、腹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胃肠道的发育和功能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体质量增长、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存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探讨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合适的喂养方式。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住院治疗的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研究。对照组采用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喂养情况及喂养并发症方面的差异,以明确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效果。结果经t检验,除血糖值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发生低血糖、腹胀、胃出血、喂养不耐受、吸入性肺炎的例数及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经2检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改善了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的营养状态,促进其生长发育,并降低发生喂养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分析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抚触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和行为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永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5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经鼻胃管间歇喂养,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抚触。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指标、喂养相关指标、生长发育指标、行为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31)。研究组鼻胃管留置时间、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及全胃肠营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每日摄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体质量增长速度、身长增长速度及头围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行为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行为状态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困难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喂养困难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对症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抚触+非营养吮吸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并发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短于对照组,达胃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奶量多于对照组,腹胀、呕吐的消失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病理性黄疸、便秘、低血糖等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非营养性吮吸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满意,其能促进患儿体质量增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均采用鼻(或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比利0.2mg/kg,3次/d,于喂奶前30min喂入,疗程5~7d。结果治疗组应用西沙比利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为(110±42)ml/kg,胃潴留量为(1.60±0.61)ml,体重增加(1.12±0.51)k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