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癌手术病例以正侧位胸部平片、纤支镜检查结果简便的方法评估预测术后肺功能和术后呼衰的关系。分析术后急性呼衰24例,预测术后肺功能(F)用下述公式求得:F=[1-(b-n)/(42-n)]×f,式中f为术前常规肺功能检查VC或FEV1值,b是手术切除肺组织的亚段数,n是肺癌所占居或阻塞的亚段数,全肺亚段数42,右肺22,左肺20.预测术后%VC=预测术后VC/正常VC,预测术后%FEV1=预测术后FEV1/正常FEV1。符合以下两项者:百分率VC<60%,百分率FEV1<40%12例。单独以百分率FEV1<40%计,15例。预测术后肺功能在此范围者属高危病人,尤其以百分率FEV1更能反应术后并发急性呼衰的可能,此类病例必须事先做好术后呼吸道管理的准备,以利安度术后危险关。  相似文献   

2.
廖伟  马刚  方翼  王春梅 《癌症》2009,28(6):642-646
背景与目的: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留肺功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影响,以及肺灌注扫描在伴COPD肺癌患者术前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因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伴COPD肺癌组25例,肺功能正常肺癌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及术后30天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Ist second,FEV1)的改变以及两组间术后FEV1实测值(postoperative 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preoperative predictive 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的差值和比值。对有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肺癌患者单独比较肺灌注扫描ppo’FEV1和公式法ppoFEV1。结果:伴COPD组肺叶切除术后FEV1平均损失百分比小于正常肺功能组(8.98%VS.22.47%,P〈0.05):术后30天实测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差值(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大于对照组(6.90VS.0.83。P〈0.05):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比值大于对照组(1.14VS.1.01,P〈0.05)。行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患者相应的ppo’FEV1-ppoFEV1均数为4.04%,95%置信区间为3.01%~5.07%。结论: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后的肺功能损失少于肺功能正常肺癌患者,行肺灌注扫描可能更好地预测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简单肺功能评价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60例,应用常规肺功能检查仪检测患者的最大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评价患者的通气功能,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同时观察患者肺功能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肺功能指标中MVV>80.0%、VC>96.5%、FVC>48.1%、FEV1>2.4 L的24例患者实施左或右全肺切除术,MVV为47.5%~77.8%、VC为41.8%~97.5%、FVC为51.8%~74.3%、FEV1为2.3~3.0 L的20例行单肺叶切除术,而MVV<41.7%、VC为36.3%~94.7%、FVC为30.1%~57.8%、FEV1为0.7~1.0 L的4例不适行任何开胸手术.在呼吸衰竭、死亡严重并发症方面,正常通气功能组发生率低于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P<0.05),但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随着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结论 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术前简单评估肺功能,可积极指导患者术式的选择,同时肺通气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严重,应提前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69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共34例(腔镜组);经左后外侧开胸行传统的食管-胃胸内吻合术35例(开放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测定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2天监测患者膈肌活动度。结果术前两组食管癌患者VC、FEV1、FVC、FEV1%、MV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03、-0.365、0.948、0.499及1.326,所有P0.05);术后两组的VC、FEV1、FVC、FEV1%、MVV均较术前的对应数值下降(P0.05);腔镜组术后1个月VC、FEV1、FVC、FEV1%、MVV与开放组对应值比较(t=2.830、1.804、2.643、1.823及1.735,对应P=0.006、0.076、0.010、0.073及0.087),腔镜组的VC与FVC与开放组对应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腔镜组和开放组在膈肌活动度上不存在差异(t=0.244,P=0.81),而术后腔镜组的膈肌浮度比开放组的对应指标要高,但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3,P=0.104)。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通过两组间术后VC、FVC的比较,体现出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要小于传统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开胸肺叶切除术)和观察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每组各100例.观察和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心肺并发症,以及术后心肺功能.结果 2组术前2 d、术后7 d、术后6月体重、BM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 FVC、FEV1.0/FVC、MVV、F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月观察组FVC、FEV1.0/FVC、MVV、FRC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明显改善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并于术后6月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仍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术后极早期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比较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对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2015年9月-2016年2月间手术的肺癌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开胸肺叶切除术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3个月检查测试肺功能。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版本,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①在术后第3天,对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开胸肺叶切除术,三组患者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lfow, 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MVV)、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ransfer factor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 TLCO)、T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TLC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0.042、0.029、0.045、0.039、0.021、0.018、0.024)。②在术后3个月,对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开胸肺叶切除术,三组患者的肺功能,组间比较发现FVC、FVC%、FEV1、FEV1%、PEF、MVV、TLCO、TLCO%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19、0.024、0.044、0.021、0.037、0.029、0.045、0.017)。结论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在术后极早期(术后第3天)与术后3个月,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均为胸腔镜肺段切除优于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叶切除优于开胸肺叶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前轻度低肺功能对左全肺切除术后心肺并发症(postoperative cardiopulmonary complication,PCC )的预测能力,以期作为指导临床手术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 例施行左全肺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 个月内有无发生心肺并发症分为PCC 组和无PCC 组,探讨术前轻度或中重度低肺功能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肺通气功能指标(FEV 1% 、MVV% )轻度减低与术后PCC 的关系。结果:200 例患者中正常、轻度及中重度肺功能减低各35、45、120 例,术后1 个月内PCC 发生率分别为28.6% ,53.3% ,6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2.611,P = 0.002);术前FEV 1% 轻度减低(70% ≤ FEV 1< 80%)或MVV% 轻度减低(70% ≤ MVV%<80%)与左全切术后PCC 的发生相关(P = 0.028 及0.014)。进一步分析显示,FEV 1% 或MVV% 单独轻度减低时,患者术后PCC 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FEV 1 和MVV同时轻度减低时,PCC 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598,P = 0.010)。 结论:术前FEV 1% 或MVV% 轻度减低是影响肺癌左全肺切除后PCC的危险因素。FEV 1% 或MVV% 单独轻度减低不能影响肺癌左全肺切除后PCC 的发生,同时满足FEV 1% 及MVV% 轻度减低是肺癌左全切术后PCC 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降低PCC 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Liu LX  Hu ZJ  Zhao C 《癌症》2006,25(3):335-338
背景与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是食管癌手术后的一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术前肺功能状况极大地影响医师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术前传统肺功能试验与术后发生ARDS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2年的1488例行开胸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术前传统肺功能试验的三个主要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及其它因素如年龄、性别、术式、术前心功能、早期加强监护治疗等与术后发生ARDS的关系。结果:1488例患者中,49例术后发生ARDS。FEV1%、(FEV1/FVC)%、MVV%、年龄交互作用后与术后ARDS的发生明显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05,0.048);术前重度肺功能受损的49例患者中,术后随即入ICU32例,发生ARDS2例,ARDS发生率6.2%,术后回病房17例中发生ARDS5例,ARDS发生率29.4%。术后早期加强监护治疗能明显降低ARDS发生(P〈0.05)。结论:传统肺功能试验与开胸术后ARDS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术后早期加强监护治疗是预防术后ARD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方法  192例肺癌病人均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分别行不同术式的外科治疗 ,并对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病人术后发生呼吸衰竭 12例 (6.3 % ) ,其中男 8例、女 4例 ,年龄 41~ 71岁 ,60岁以上者 8例。术后呼吸衰竭组的术前肺功能指标 (VC %、MVV %、FEV1%或FEV1)均明显低于无呼吸衰竭组 (P <0 .0 1)。全肺切除术后发生呼吸衰竭明显高于肺叶切除及其它术式 (P <0 .0 1)。结论 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主要原因与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方式直接相关 ,术前VC %、MVV % <60 %、FEV1% <5 0 %或FEV1<1.5L易发生呼吸衰竭 ,手术切除范围大也易发生呼吸衰竭。此外 ,患者的年龄与术后呼吸衰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前肺功能试验、屏气试验、登梯试验与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2年至2004年胸心外科行剖胸探查食管、贲门癌根治术患者577例。分析术前肺功能试验的3个主要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以及屏气试验、登梯试验、年龄等与术后发生ARDS的关系。结果 577例患者中,21例术后发生ARDS(3.64 %)。年龄与FEV1和MVV的交互作用与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P<0.001)。FEV1、FEV1/FVC、MVV 3个指标中,任何两个指标的交互作用均与ARDS的发生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05、0.048)。屏气试验、FEV1、FEV1/FVC、MVV 4个指标的交互作用与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P<0.001)。术前重度肺功能受损的26例患者中,术后随即入ICU15例,发生ARDS 1例(6.67 %)。其余11例术后回病房,发生ARDS 4例(36.3 %),术后早期加强监护治疗能明显降低ARDS发生(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前肺功能试验、屏气试验、登梯试验与术后ARDS的发生有相关性,术后早期加强监护治疗是预防术后ARD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探讨放疗前肺功能参数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81例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放疗前基础肺功能测定,并记录剂量体积参数,观察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对患者临床资料、肺功能参数、剂量体积参数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肺功能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结果 全组患者中17例出现≥2级放射性肺炎,占21.0%(17/81),其中2级15例,3级2例,无4、5级放射性肺炎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前肺功能指标FEV1.0、FEV1.0/FVC、DLCO及放疗计划指标PTV体积、双肺MLD、V5、V20、V30,均影响患者≥2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P<0.05).≥2级放射性肺炎组患者肺功能参数FEV1.0、FEV1.0/FVC、DLCO指标值均低于0、1级放射性肺炎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EV1.0、FEV1.0/FVC、DLCO等相关肺功能指标值并非≥2级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仅双侧肺脏MLD、V5、V20及V30为患者≥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础肺功能参数FEV1.0、FEV1.0/FVC、DLCO在≥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预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肺功能受损是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但并非影响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以提高疗效和改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肺功能指标是较好的评价指标。本研究探讨晚期肺癌患者肺功能改变及肺功能指标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59例晚期肺癌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且与患者生存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63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晚期肺癌患者的肺通气及弥散功能指标明显低于正常,与对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肺功能指标中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第1秒用力呼出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gorced vital capacity,FVC)、最大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通气量(maximal ventilatory volume,MVV)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0.28、0.28、0.27、0.26、0.28,P<0.05),残气量/肺总量(residualvolume/total lung,RV/TLC)值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31,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肺功能的减退,肺癌患者肺功能指标中VC、FEV1、FVC、PEF、PEF%、MVV、RV/TCL值与患者生存期具有相关性,肺功能的部分指标可作为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癌围手术期肺功能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26例中重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15例,肺段切除术6例,肺楔形切除术5例。围手术期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氧疗、辅助排痰、呼吸康复训练及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比较术前综合治疗后与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患者的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术前经综合治疗后,MVV、FEV1和FVC均明显改善(P<0.01),PaO2、SpO2上升(P<0.05),PaCO2显著下降(P<0.01)。术后1个月的MVV、FEV1和FVC较术前低(P<0.05),PaCO2较高(P<0.05),PaO2和SpO2已无差异(P>0.05)。3个月时各项指标均已达术前水平(P>0.05)。26例术后死亡2例(7.7%),24例康复出院。结论中重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给予适当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增加手术耐受性,有利于术后肺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ao Y  Zhang D  Zhang R  Wang L  Yang L  Cheng G  Sun K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300-302
目的 总结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术前肺功能、手术治疗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探讨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在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治疗经验。并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181例中,全肺、肺叶、部分肺叶切除和者分别为43例、118例、16例和4例。切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4%(75/177),总的住院死亡率为7.9%(14/177)。全肺、肺叶和部分肺叶切除后心肺并发症的率分别为25.6%(11/43)、48.3%(57/118)和31.3%(5/16)。8例术前行放疗和(或)化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死亡率为3/8。12例第2次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8/12),死亡率为33.3%(4/12)。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32/45)、42.2%(19/45)和31.1%(14/45);Ⅰ、Ⅱ、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11/20)、25.0%(3/12)和0。结论 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是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但应结合病史、弥散功能和术前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有术前放化疗史和对侧开胸手术史的低肺功能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对于早期的低肺功能肺癌患者应争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功能严重减低对肺癌手术的影响和术前肺功能检测对评估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5例经手术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分为肺功能严重减低组和肺功能相对正常组。分析两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呼吸系统及相关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两组间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呼吸系统及相关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术前肺通气功能测定尚不能全面准确地预测手术的危险性。对于有严重肺功能减低的肺癌患者应结合其他情况综合考虑,仍应给予手术机会,尽可能争取肺叶切除术,以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肺功能指标对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698例进行开胸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的详细资料,回顾性分析常规肺功能检查指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关系。结果在698例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中,有86例(12.3%)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PPC)。PPC组与无PPC组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大分钟通气量(MVV)、最大分钟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一次呼吸法测定肺一氧化碳弥散量(TLCOSB)、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OSB%)、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OVA%)、PpoFEV1和PpoFEV1%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VC和TLCOVA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698例患者分别根据通气和弥散功能障碍分组,PPC的发生率在FEV1%<70%、PpoFEV1%<40%和TLCOSB%<60%组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PpoFEV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V1%(OR=0.868,P<0.05)和TLCOSB%(OR=0.937,P<0.05)是预测术后PPC的独立保护因素,手术时间(OR=1.021,P<0.05)是预测术后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肺功能可以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FEV1%和TLCOSB%是预测肺部并发症发生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不包含半椎体畸形)患者行经后路全脊椎切除(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脊柱矫形,对术前、术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functiontest, PFT)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除半椎体畸形外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患者中伴有肺功能障碍的24例纳入本研究。男11例,女13例,年龄11~45岁,平均(18.9±8.0)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10.1±14.6)°(94~170)°,后凸Cobb’s角平均(80.6±29.2)°(42~160)°。所有患者均行PVCR术,以术前肺功能肺活量(vitalcapacity,VC)分为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40%~60%)和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低于40%)。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行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分析肺功能各参数(肺活量-VC,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VC%,用力肺活量-FVC,F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患者术前、术后自觉症状改善(呼吸窘迫、肺部感染、体力、生活质量)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结果终末随访24个月。术后2周,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0.92±0.04)L、(26.55±0.67)%、(0.98±0.06)L、(25.48±0.41)%,明显低于术前(1.13±0.06)L、(28.27±0.55)%、(1.04±0.06)L、(27.42±0.36)%(P<0.05),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1.28±0.06)L、(38.83±1.00)%、(1.05±0.03)L、(35.43±0.36)%,明显低于术前(1.42±0.04)L、(40.33±0.79)%、(1.33±0.04)L、(37.38±0.47)%(P<0.05),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异常,肺功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参?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损伤情况。[方法]对68例ⅠA期NSCLC患者,行2次以上肺功能检查,分别于术前与术后第3d和或术后3个月测试肺功能。术后第3d天测试肺功能的44例患者为A组,术后3个月测试肺功能的24例患者为B组。[结果] 两组术前肺功能没有差异。A组术后第3d肺功能水平: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为(1.46±0.56)L,FVC%为41.58%±10.56%,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为(1.31±0.50)L,FEV1%为46.35%±12.09%,FEV1/FVC(%)为89.78%±5.7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为(2.94±1.42)L/s,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为(49.29±4.23)L/min,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ransfer factor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TLCO)为(4.04±1.08)mmol/min/kPa,TLCO%为48.40%±11.12%,比术前降低明显(P<0.05)。B组术后3个月肺功能水平:FVC为(2.88±1.02)L,FVC%为81.19%±14.46%,FEV1为(2.36±0.84)L,FEV1%为82.74%±15.09%,FEV1/FVC(%)为82.23%±10.13%,PEF为(5.17±1.89)L/s,MVV为(83.00±29.58)L/min,TLCO为(7.10±1.58)mmol/min/kPa,TLCO%为77.00%±24.24%,相比A组第3d肺功能水平有所提高。[结论] 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在术后极早期(术后3d)与术前相比,肺功能损伤较大。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肺功能很可能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但与术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共计32例年龄≥70岁的晚期肺癌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认为不能耐受放化疗而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统计学方法比较介入手术前后患者肺功能、PS分值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术后4~6周增强CT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结果: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65.6%,介入术后PS评分较术前好转(P=0.00);肺功能检查FEV1及MVV介入术后较术前提高(P<0.05)。介入术后TAM、CEA、CA125 及Cyraf21-1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介入术后56.3%的患者接受放化疗治疗,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6%、58.9%。结论: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安全可行的,介入手术可有效控制肺癌的局部进展,并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及生存质量,为患者序贯接受其他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胸腔镜组(n=44)和传统组(n=56)。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前和术后2周的肺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心肺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FVC、FEV1、MV和FEV 1/FVC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FVC、FEV1、MV和FEV 1/FVC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治疗NSCLC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