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玉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竹为常用中药,在《神农本草经》、《本草正义》中均有记载。该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用药历史。玉竹又名葳蕤、萎蕤、女萎。性味甘平,入肺、胃经。功能养阴润燥,除烦,止渴。治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等症。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除上述功效外,玉竹的醇提物能增强免疫力,煎剂有扩张血管、抗急性心肌缺血、降压、抗衰老、抗菌作用,注射液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竹(Polygonatum Officinale,All.),界名萎蕤、女萎、地节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南北各省都有生产,多生在山谷、树荫及潮湿之地。药用其根(RadixPolygonati officinalis)。关于玉竹在医学上的应用,我国本草经载:主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别录:主治虚热、泾毒、腰痛。再据现代中医临床经验看来,玉竹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治风湿症和糖尿病。至于甄权及李时珍等所谓的能治一切虚损之症,已为诸多中医学家所批判,且与现代的中医经验相背谬。在化学上,玉竹含有铃蘭苦甙(Covalla-marin)、铃蘭素(Covallarin)及植物胰岛素  相似文献   

3.
具有法家思想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医药学家。他一生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及《本草纲目》等书;以《本草纲目》为其主要著作。这部药物学的巨著是李时珍不畏天命,敢  相似文献   

4.
蕤仁文献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蕤仁为眼科专药,临床应用极广泛,文献记载甚丰,系统论述尚少,故略为考证,以就正于同道。1 植物形态蕤,《说文》:“草本花垂貌。”与葳同义,玉竹名葳蕤,以其植物的特有形态,花实下垂而命名也。在古代医药文献中,把蕤仁写成葳蕤或葳蕤仁者不乏其例,误以为蕤仁即葳蕤之仁也。以致张冠李戴,讹传至今。其实葳蕤为百合科多年  相似文献   

5.
浅谈咳嗽及其临床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肺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 ,若外邪侵袭 ,内舍于肺 ,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 ,致肺失宣降 ,皆能引起咳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 :“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为有痰而有声 ,盖因伤于肺气 ,动于脾湿 ,咳而为嗽也。”即是说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现在大多咳、嗽并称 ,不加区别。《素问·咳论》以五脏六腑名称命名 ,把咳嗽分为“肝咳”、“心咳”、“脾咳”、“肾咳”、“肺咳”……等十一种。《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又分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明代的张景…  相似文献   

6.
满茹 《开卷有益》2011,(10):47-47
玉竹又名萎蕤、葳参,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春秋二季均可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和泥土,晾晒至外表有黏液渗出,轻撞去毛,分开大小个,继续晾晒至微黄色,进行揉搓,如此反复数次,至柔润光亮、无硬心,再晒至足干即可入药。其性平,味甘,含有铃香苦苷、山柰酚苷、槲皮醇、淀粉、黏液质及维生素A等成分,  相似文献   

7.
野生玉竹与栽培玉竹的质量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用中药玉竹来源于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 natum)植物玉竹Polyganatumodoratum(Mill.)Druce的根茎,应用历史悠久。玉竹最早以葳蕤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据现代药理研究,玉竹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强心,降血脂、血糖,延长动物寿命等作用[1]。主要含有多糖  相似文献   

8.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330味药载有“修治”专目。在“修治”专目中,综述了前代炮炙的经验,上自《名医别录》,下至明代李时珍,总计有五十家炮炙资料,皆由李时珍收录.所以《本草纲目》的“修治”专目是集中国药物炮炙之大成。清代康熙43年(1704)张睿(仲岩)从《本草纲目》“修治”专目中选择常用药物124种,汇编成册,题名为《修事指南》,1928年  相似文献   

9.
血竭是珍贵的中药传统品种。其性甘、温,味咸、苦。兼有活血化瘀、止血补血的功效。历代主要将它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金枪伤等,内科亦用之。此药在我国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沈怀撰的《南越志》(公元5世纪60年代),该书称此药为“麒麟竭”(原书失传,唐代李恂的《海药本草》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述,后来唐朝苏敬所著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中也有记述,因而血竭一药在我国的记载及应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古人对血竭的效用极为推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活血之圣药”[1]。1血竭的临床应用1·1内科1·1·1冠心…  相似文献   

10.
蜻蜓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昆虫,然而,蜻蜓还是人类保春、健美抗衰老的良药,却鲜为人知。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将蜻蜓作为健身食品,云南澜沧江、西双版纳等地至今还在食用蜻蜓。将蜻蜓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最早为汉末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有所发挥。从李时珍对用蜻蜓治疗疾病和观察记载中得之,蜻蜓用于“房中术”和强阴、止精、壮阳,不仅可以  相似文献   

11.
贵州名药     
第五讲 茯苓 茯苓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茯菟,至唐代李勣、苏敬等人集体编写的《新修本草》,改称伏苓,明代李时珍把“伏”改写成“茯”字,故后人均用茯苓二字至今。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Wohw的菌核,经加工干燥入药。茯苓在加工时将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  相似文献   

12.
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载药1892种,共分16部,60大类。第6部为谷部,收录药物75种,其中有以15种注明是李时珍新增药物。为了进一步整理这些药物,笔者对其出处进行了初步考释。1 稗(bai) 稗为禾本科植物的根和苗(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稗乃禾之卑贱者,故字从卑”。关于种的出处,李氏在该药集解项下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曰:“稗有二种:一种黄白色,一种紫黑色”。可见,该药早在唐代《本草拾遗》中已有记载,并非首…  相似文献   

13.
饮食禁忌     
姚烨 《开卷有益》2011,(12):53-53
煮粥时忌放碱 我国民间早有食粥的习惯,传说黄帝发明了“烹谷为粥”。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粥称为糜,意思是把米投入寒水中熬煮,使之糜烂后成粥。  相似文献   

14.
阳萎一证早在《灵框·经筋》篇就有论述,“足厥阴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结於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於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文内踝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於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临床指南·阳萎》篇曰:“男子以八为数。年逾六旬,而阳事萎者,理历当然也。……若夫少壮及中年患者,则有色欲伤及肝肾而致者”。总之,阳萎乃因多种殴素造成宗筋弛纵,萎而废用。至於治疗,古今则多以补肾  相似文献   

15.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自然科学家,出身于医药世家,著有《本草纲目》、《濒湘脉学》等。虽出身于医药世家,但其学术思想水平及品德远远超出其家。学习《内经》理论,综百家医术,而又发展了《内经》之学,胜于百家之术。如对阴阳水火、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均有较大发挥,又如对人身“脑”的认识,内经有“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有关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国内外研究颇多,然而对李时珍医学思想的研究,所见甚少,本文试就李氏的医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1崇易水之说立脏腑病机为纲自金元以来,由张元素开创的以研究脏腑病机及其辩证为中心的理论,到明代中后期已逐渐形成为我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易水学派。张氏提出“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的独特见解,主张“自立家法”,创立新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中,盛赞张元素的这个观点,称张氏“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非常推崇药膳食疗防病保健作用,他曾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8.
明代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对中药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药性理论上既继承了《本经》与《内经》理论,又创造性的发展了中药基础理论;2.在采制理论上提出了“辨证异法”、“异法异效”的制药原则;3.在应用理论上总结出“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融历代医家辨证用药之精华,成“百病主治药”之巨篇。  相似文献   

19.
山豆根在临床上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广豆根的干燥根。原植物系豆科蔓生性矮小灌木,多野生于山坡地带,习惯认为广西产品质量最佳,故有广豆根之称。味苦、性寒、入肺、胃二经,作用:可清热解毒,消诸疮痈肿,为清利咽喉,消肿止痛之要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杀小虫,含之咽汁解喉肿较好……治女人血气腹胀……猝患热厥,心腰痛。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山豆根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咽炎、风热感冒、乳娥红肿、白喉、口舌生疮或溃烂等症,疗效卓著。今就在临床上运用山豆根的体会总结如下:(1)…  相似文献   

20.
论反佐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乐全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试对其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