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监测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方法:选择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高度抗性且恶性疟发病率较高的海南省乐东县为观察点,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间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结果:停用氯喹18年,体外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下降至1997年的26.7%(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10.46±7.14pmol/μl血降至1.63±1.47pmol/μl血(P<0.001);体内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7年的18.4%(P<0.001),RⅢ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53.1%降为14.3%。结论: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逐渐恢复了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依次为249.4、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分别为96.7%、78.9%及95.7%,ID50依次为125nmol/L、136nmol/L、及176nmol/L;对氯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85.3%及88.9%,ID50依次为52nmol/L、54nmol/L及72nmol/L;对奎宁均为敏感,ID50依次为480nmol/L、352nmol/L及608nmol/L。南部及东南部原虫对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及88nmol/L;结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普遍产生抗性,其抗性程度来自滇西及其相连的缅甸感染的疟原虫明显高于滇东南;对奎宁及甲氟喹敏感。氯喹、氨酚喹及哌喹目前已不适应于云南恶性疟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分别为96.7%、78.9%及95.7%,ID50依次为125nmol/L、136nmol/L、及176nmol/L;对氯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85.3%及88.9%,ID50依次为52nmol/L、54nmol/L及72nmol/L;对奎宁均为敏感,ID50依次为480nmol/L、352nmol/L及608nmol/L。南部及东南部原虫对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及88nmol/L;结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普遍产生抗性,其抗性程度来自滇西及其相连的缅甸感染的疟原虫明显高于滇东南;对奎宁及甲氟喹敏感。氯喹、氨酚喹及哌喹目前已不适应于云南恶性疟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对氯喹及氨酚喹 (阿莫地喹) 有无交叉抗性及其与青蒿琥酯联合使用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用Rieckm ann 体外微量法比较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氨酚喹的敏感性。结果: 氯喹对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原虫的ID50 分别为90.9 及112.0 nm ol/L, ID95 均为320.0nm ol/L; 氨酚喹ID50 分别为50.9 及133.5 nm ol/L, ID95 均为320.0 nm ol/L。在联合用药组中, 青蒿琥酯及氯喹的完全抑制浓度(ID95) 分别为3.2 及20.0 nm ol/L,为单用组的1/125 和1/16;青蒿琥酯及氨酚喹的ID95 分别为3.2 及5.0 nm ol/L, 为单用组的1/125 和1/64。结论: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无明显交叉抗性,青蒿琥酯与这2 种药物联用在体外测试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江县按蚊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范波1张之祥2黄正美1龙思伟2苏永2温润生2赵微1杜春华21.玉溪地区卫生防疫站(玉溪653100)2.元江县卫生防疫站按蚊的种群生态习性及媒介作用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关系密切,为掌握当地媒介按蚊的情况,制定灭蚊措施,控制...  相似文献   

7.
自 1910年首次在南美洲发现恶性疟原虫对奎宁具有抗性 ,随后的 30年间一批化学合成药物 ,如氯喹、乙胺嘧啶、氯胍先后被用于疟疾治疗。时至 5 0年代初 ,安全性好 ,特异性强 ,廉价的氯喹成为全球控制疟疾的主要药物。进入 6 0年代 ,随着在南美洲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 ,世界范围内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问题日趋严峻 ,先后于东南亚、南亚、非洲恶性疟流行区发现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1978年在中国云南省耿马县也证实有抗氯喹恶性疟存在。迄今中国云南省境内对氯喹有抗性的恶性疟流行范围 (抗性率 :96 .4 % )及其抗性…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是我国恶性疟主要流行区。历史上分布于北纬25°以南的高、中疟区65个县(市),海拔1200m以下的地区。1980年全省恶性疟发病数已控制至1019例,仅占当年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16%。由于流动人口的剧增,国外传染源的输入,抗氯喹株恶性疟的扩散,1992年恶性疟病例上升至5379例,比1980年增加4.28倍,已占全省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0.56%,报告恶性疟的县(市)数已达74个。几年来通过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监测,结果表明氯喹及哌喹抗性程度仍然严重。本文概述了云南省恶性疟流行状况及抗氯喹恶性疟的分布、发展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结果:ig氯喹4.06 mg/kg与400mg/kg氯喹3h后,敏感株感染红细胞和抗氯喹株感染红细胞中的氯喹量无明显差异,而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两个剂量组分别较敏感的低54.0%与42.1%(P<0.001)。比较ig氯喹3h与7h后疟原虫积聚的氯喹量,敏感株两者相同,抗性株7h后不仅无明显减少,相反地上升(0.452±0.079nmol/mg蛋白与0.559±0.124nmol/mg)蛋白(P<0.02)。结论: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低,其受阻部位是在疟原虫本身而不是在感染的红细胞,未发现抗氯喹疟原虫快速排出氯喹。  相似文献   

10.
199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和元江流域疟疾流行态势及控制许建卫汪文仁许时艳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云南省位于中国西部,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国境线4061km。边境地区包括8个地(州)的26个县(市),元江流域有2个地(州)的10个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的体外敏感性,了解两种抗疟药有无交叉耐药。方法选取2007~2009年当地病人体内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成活共28株,在体外进行对氯喹、哌喹的半效抑虫浓度(IC_(50))值测定;并对疟原虫的Pfcrt基因片段扩增,测序,比对。结果 28株恶性疟原虫株体外氯喹的IC_(50)值为(463.9±256.0)nm;哌喹的IC_(50)值为(9.0±6.7nm)和野生株3D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8株(100%)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均耐药株;5/28(16.1%)的疟原虫对哌喹耐药;7/28(21.4%)的疟原虫对哌喹敏感。28株(100%)疟原虫的Pfcrt基因发现均有和氯喹耐药相关的76T变异。应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发现CQ和PPQ间存在叉抗药性(P0.001)。结论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耐药的情况严峻,尤其是氯喹。  相似文献   

12.
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七种抗疟药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2年应用体外微量法在中老边境测得我国境内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还原青蒿素及咯萘啶抗性率,分别为97.0%、96.4%、12.1%、16.0%、6.2%、12.5%、34.5%;半数抑制量(ID50)依次为119.0、320、7.2、295.0、74.4、5.4及31.9nmol/L。老挝境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对氯喹、哌喹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10、8/10及1/5;ID50依次为114.0、166.9及16.4nmol/L;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均敏感,ID50分别为5.0、91.6、56.7及4.4nmol/L。结果提示境内外恶性疟原虫株对氯喹的抗性程度相似,但对哌喹的抗性程度境外明显低于境内。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的敏感性境外明显高于境内。  相似文献   

13.
西咪替丁抗疟作用的研究:Ⅱ.西咪替丁对鼠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咪替丁4d抑制法抗鼠疟作用结果显示:在剂量为50mg/kg.d,100mg/kg.d和200mg/kg.d时,该药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及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感染小鼠的红内期疟原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4.95%,77.97%和58.16%。CMD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析和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  相似文献   

14.
应用体外微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的抗性率,我国境内的分别是95.7%(22/23)、88.9%(8/9)、16.5%(4/24)、22.2%(2/9)、11.1%(1/9)、20.8%(5/24);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176、72、6、13、118、16nmol/L;ID95依次为830、512、34、80、650、88umol/L。缅甸境内的分别为100%(29/29)、83.3%(5/6)、13.8%(4/29)、16.7%(1/6)、16.7%(1/6)、21.4%(6/28);ID50分别为240、52、6、14、120、18nmol/L;ID95为1408、384、34、80、650、96nmol/L。境内、外恶性疟原虫对奎宁均敏感,ID50分别为608、470nmol/L,ID95为2560,1690nmol/L。证实该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高度抗性.且缅甸高于我国;对氨酚喹亦普遍产生抗性;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咯萘啶有少数疟原虫产生低度抗性。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醇和咯萘啶无交叉抗性。抗青蒿琥酯恶性疟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恶性疟流行概况及其对氯喹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省是我国恶性疟主要流行区。历史上分布于北纬25^o以南的高,中疟区65个县(市),海拔1200m以下的地区。1980全省恶性疟发病数已控制至1019例,仅占当年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579便,比1980年增加4.28倍,已全省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0.65%,报告恶性疟的县(市)数已达74个。几年来通过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性监测,结果表明氯喹及哌喹抗性强度仍然严重。本文概述了云南省恶性疟流行状况及抗氯  相似文献   

16.
红河州蔓耗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评估红河流域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1995~1996年在蔓耗地区应用WHO体内测试法,观察恶性疟现症病人32例,结果抗性率为90.63%,S3例RⅠ1例,RⅡ15例、RⅢ7例,表明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恶性。提示在尽快改善氯喹恶性疟患者治疗的同时,亟需采取包括控制媒介在内的综合性防治对策,才会使恶性疟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西咪替丁(CMD)4d抑制法抗鼠疟作用结果显示:在剂量为50mg/kg·d、100mg/kg·d和200mg/kg·d时,该药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及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感染小鼠的红内期疟原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4.95%、77.97%和58.16%。CMD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0.05)和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0.01)。  相似文献   

18.
评述氯喹的作用机制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临床实践发现,氯喹、奎纳克林、金鸡纳生物碱的抗疟作用只限于疟原虫生活史中能降解血红蛋白的阶段。红内期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与其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程度一致。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氯喹积聚的浓度远远超过未感染的红细胞内氯喹的浓度。Sinden等[1]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测定21例恶性疟患者对氯喹、哌喹、咯萘啶和青蒿琥酯的抗性率分别为85.7%、66.7%、38.1%和5.0%。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哌喹普遍产生了抗性,且抗性呈上升趋势,部分病例对咯萘啶敏感性下降,多数病例对青蒿琥酯较敏感。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0-12月在云南南部应用体外微量法测得甲氟喹、奎宁、氨酚喹、氯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磺/乙)及咯萘啶对恶性疟原虫的ID50依次为46、480、52、150、2×104/25×102及15nmol/L;ID95分别为160、1536、292、680、24×105/3×105及60nmol/L。恶性疟原虫对甲氟喹,奎宁均敏感;对氨酚喹及氯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30/30)及96.7%(29/30);咯萘啶测定5例,其中1例显示有抗性。20例中有13例的恶性疟原虫可在最高药量磺/乙井中发育至裂殖体。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与氨酚喹有明显交叉抗性,对奎宁与甲氟喹可能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