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肝硬化(HC)患者血浆及胃粘膜内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含量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和胃粘膜内的VIP含量和SS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C伴溃疡病患者血浆及胃粘膜中SS含量显著高于无溃疡的HC患者(P<0.05);血浆及胃粘膜中VIP的含量随着胃、十二指肠枯膜充血程度的加剧而升高;并且血浆及胃粘膜内VIP和SS含量与肝功能密切相关.提示:在HC时存在着严重的胃肠激素代谢率乱,并且它在HC的病理生理机制和HC时胃肠功能改变和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文  杨文勇 《临床荟萃》2001,16(23):1069-1070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 ,虽然不是急症 ,但是真正的治愈率却不高 ,病痛长期困扰患者 ,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患者反复求医 ,经济负担沉重。自 1983年 Waarre和 Marshll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HP)以来 ,人们对 HP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均有了深入的认识[1 ] 。 1994年 ,世界卫生组织把 HP列为 I类生物致癌原 ,并认为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发展的启动因子 [2 ]。本文通过对胃粘膜的病理检查及对HP的检测 ,探讨 HP对胃粘膜上皮的损害程度。1 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肝硬化(HC)患者血浆及胃粘膜内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含量变化及其意义.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浆和胃粘膜内的VIP含量和SS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C伴溃疡病患者血浆及胃粘膜中SS含量显著高于无溃疡的HC患者(P<0.05);血浆及胃粘膜中VIP的含量随着胃、十二指肠枯膜充血程度的加剧而升高;并且血浆及胃粘膜内VIP和SS含量与肝功能密切相关.提示:在HC时存在着严重的胃肠激素代谢率乱,并且它在HC的病理生理机制和HC时胃肠功能改变和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及其空泡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疾病关系很久以前,人们就已观察到人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及Marshall首次成功地从人胃粘膜组织分离出一种弯曲菌样细菌【门,其生物学特性与已知的细菌不尽相同,命名为幽门弯曲菌(hoylofortefpyl。i,Cp),1989年更名为幽门螺杆菌(Heicobacterpylon,HP)。HP与消化系疾病的关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关系密切【‘,刁。Hp与胃炎的关系比较明确【门:胃炎患者HP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患者,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胃炎患…  相似文献   

5.
自从 1983年被 Marshall和 Warren[1 ]从人体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存在以来 ,我国对此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HP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以及 HP感染的药物疗效已开展了广泛地研究。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HP的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极少数感染者在遗传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发展成胃癌。故幽门螺杆菌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本院从 1999年 6月引进了深圳市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 4 C-尿素呼气试验仪 ,之后本院已进行了约 2 0 0…  相似文献   

6.
业务测验     
《新医学》1992,(12)
题解1.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自后愈来愈多的证据支持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慢性胃炎HP的检出率为50%~70%,其中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可达90%以上,而正常胃粘膜HP的检出率仅  相似文献   

7.
林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2):1826-1827
自 198 2年 Warrcn和 Marshall在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发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后 ,HP感染已被公认为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但对于老年人胃粘膜的病理变迁 ,报道不多。通过本组观察以探索 HP对老年人胃粘膜病理变化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均来自浙江省望江山疗养院 ,年龄≥ 6 0岁 ,因上腹不适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 ,剔除胃溃疡或多发性溃疡或复合性溃疡 [1 ] ,胃癌或其他良恶性肿瘤 [2 ] ,胃大部切除术后 [3] ,检查前 1个月内服用过 HP敏感抗生素 (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硝基咪唑类…  相似文献   

8.
1983年的Warra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996年WHO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已达50%~60%。因此,胃幽门螺杆菌(HP)相关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HP定值对照分析是医学界十分关注的医学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文康 《临床荟萃》1996,11(7):293-294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ll从胃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旋菌(HP)至今已十余年。现已公认HP是B型胃炎(胃窦炎)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本文就它与慢性胃炎、溃疡病,特别是与癌前病变的相互关系做一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其产生机理是胃粘膜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及粘膜水肿,只有在胃镜下才能作出诊断.作者对1998年4月~2001年7月在我院作胃镜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门脉高压胃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3年Warren Marshall首先从胃炎患者的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目前已确认,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关系密切,且与胃癌的发生亦有联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LARC)正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根除HP可以减少早期胃癌术后的复发率。随着抗生素在HP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耐药株的发生率不断上升,HP的耐药性是导致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作者旨在了解舟山群岛地区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单药及多重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2.
唐满玲  胡卫  彭俊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10-2310,2314
目的探讨血清结合珠蛋白(HP)、前清蛋白(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65例肝硬化患者和8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HP、PA和RB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HP、PA、RBP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HP、PA、RBP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血氨水平及肝性脑病(HE)发病的相关性,探讨根除HP对血氨水平和HE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368例肝硬化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数字连接试验(NCT)结果、HP感染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氨水平和HE情况.HP阳性患者予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1周根除治疗,1个月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记录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血氨水平.结果 ①本组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率为70.1%(258/368例);HE发生率为51.4%(189/368例);未发生HE的肝硬化患者中,179例进行了NCT,检出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患者85例(占47.5%).②HP阳性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79.3±61.8)μmol/L]显著高于HP阴性者[(52.7±49.8)μmol/L,P<0.01];根除HP后血氨水平明显下降[(52.6±36.5)μmol/L,P<0.01].HP阳性和HP阴性肝硬化患者H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9.6%比31.8%,P<0.01);根除HP后HE发生率降至32.8%,与根除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HE、SHE和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81.5%、68.5%和53.9%(P均<0.05),HE患者的血氨水平[(96.6±78.2)μmol/L]显著高于SHE患者[(60.5±50.4)μmol/L]和肝硬化患者[(46.8±36.4)μmol/L,P均<0.01].结论 HP感染可加重肝硬化高氨血症,促成HE发作,根除HP有助于治疗和预防肝硬化HE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内镜杂志》2001,7(2):55-57
该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治前后胃粘膜中胃肠激素Gas、SS、SP及G、D、EC1细胞变化和其相关性。方法1997年3月~1999年12月对102例HP感染的病人,HP根治前后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及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定量分析Gas、SS、SP含量和G、D、EC1细胞密度、灰度。结果HP阳性的三组病人经药物治疗根治后胃粘膜Gas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SS、SP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图像定量分析示HP根治前后胃粘膜G、D、EC1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D、EC1细胞灰度增加(P<0.05)。结论三组病人HP根除后胃粘膜Gas减少,G细胞灰度降低,SS、SP升高,D、EC1细胞灰度增加,细胞分泌颗粒变化与粘膜相应激素变化呈正相关。提示HP感染干扰了这些激素分泌释放的调控,可能是HP相关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之一。根除HP后SS、SP升高,Gas降低纠正HP感染所致的这些激素分泌释放紊乱,可能是HP根除后溃疡复发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在HP根除前SP,EC1细胞灰度降低,根除后升高,提示SP抑制胃泌素分泌释放,而对生长抑素无抑制作用,具有胃粘膜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夏道荣 《临床荟萃》2001,16(11):502-503
自从 1983年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使 HP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知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约 90 %的胃炎是由 HP引起的。大量的研究证明 ,HP相关胃炎很容易继发消化性溃疡、胃癌、淋巴瘤。 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相继通过决定分别宣布HP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同时也是第一类 (确定的 )致癌物质。从而确定了该菌在胃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总结了47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患者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病理特性、…  相似文献   

16.
金标免疫渗滤法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忏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关系极为密切,与之相关的侵入性检查方法一直受到重视,近年来从胃病患者的血清标本中抗-HP抗体的检测已引起关注[1],特别是新近建立的金标免疫渗滤法[2](DIGFA)具有简易、快速、灵敏的优点,倍受人们欢迎。我们对上消化道疾病患者采用DIGFA测定血清HP抗体、胃粘膜尿素酶试验(RUT)、胃粘膜涂片及病理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四种方法平行分析,进一步论证金标免疫渗滤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76例消化道门诊和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HP感染与肝源性溃疡的关系。方法:快速尿素酶实验、Warthin-starry银染法查HP。结果:肝硬化非溃疡患者与肝源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无差异,肝源性溃疡患者与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HP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的肝硬化患者溃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源性溃疡发生与肝功能分级有关,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ft,HP)并断定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以来,2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H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认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它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瘤(MALT)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确定HP是胃癌的第一致癌因素。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广泛定植于人的胃内,目前认为它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肖化性溃疡及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HP的感染率较高,但是否影响肝硬化的病情,报道不一致[1].为进一步了解HP感染对肝硬化病情的影响,作者对137例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它与肝硬化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重型病毒性肝炎上消化道粘膜病变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瑞  王贞彪 《临床医学》1993,13(3):97-99
本文用胃镜观察了9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上消化道粘膜变化。急重型、亚重型肝炎患者83.3%有急性胃粘膜病变,表现为胃壁粘膜抓痕样条状充血、水肿、散在新鲜出血点等。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以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者胃粘膜病变较多,发生率也高。急重型肝炎和亚急重型肝炎的机理可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患者的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有关。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除上述因素外,可能还存在内毒素的作用,门脉的高压作用和高胃泌素血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