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荣凯 《山东医药》2010,50(27):102-103
目的探讨调脂通络片用于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予调脂通络片,6片/次,3次/d,饭前温开水送服;对照组服用舒降之20mg,每晚顿服,均30 d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检测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血脂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脂通络片用于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近期效果确切,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黏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颖 《山东医药》2008,48(22):54-55
分别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观察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高黏血症患者,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无不良反应。提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黏血症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影响,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ACS患者高黏血症的临床作用。方法 126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脉血康胶囊和西药;对照组单纯服用西药,两组疗程为3个月。观察血黏度变化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胸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高黏滞状态。  相似文献   

4.
脑脉泰胶囊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国  耿秀芳 《山东医药》2011,51(21):83-84
目的观察脑脉泰胶囊对高脂血症及高黏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高脂及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脑脉泰胶囊,对照组用多烯康胶囊,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甘油三酯及红细胞压积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变化(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乐脂平加心脑舒通胶囊治疗与单用乐脂平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乐脂平治疗组(对照组)与乐脂平加心脑舒通胶囊治疗组(治疗组),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变,并测定血脂及血黏度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显效率为83.3%,优于对照组的67.5%(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时血脂、血黏度均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下降最为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单纯对照组相比,血脂水平虽然不存在明显差别,但是前者下降的更低,症状改善也明显更早;治疗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等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乐脂平加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其症状改善更明显,具有更好的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脑舒通胶囊对高血黏老年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从门诊纳入高血黏老年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心脑舒通胶囊和拜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测试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心脑舒通治疗中老年人高血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35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口服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藻酸双酯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的疗效.方法 例高黏血症患者,服用心脑舒通胶囊治疗28d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及血脂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心脑舒通胶囊后中医证候改善明显.结论 心脑舒通胶囊能显著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黏度,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高血糖为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56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设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及空腹血胰岛素等生化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空腹血胰岛素明显大于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胰岛素血症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蒌片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冠心病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滴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蒌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变化,比较两组高脂血症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高脂血症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蒌片能增强西药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液黏度和血脂水平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三七总皂苷治疗高脂血症伴高血黏度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商品名:血塞通)治疗高脂血症伴高血黏度的疗效。方法30例高脂血症伴高血黏度患者以血塞通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糖尿病患者用0·9%氯化钠溶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次/d,疗程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脂及血黏度。结果治疗后血脂及血黏度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塞通治疗高脂血症伴高血黏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血脂紊乱类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根据血脂变化 ,将 90 2名机关职员分为混合型高脂血症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高胆固醇血症组 ,单纯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和正常血脂组 ,分析结果提示 ,混合型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泰脂安对阴虚型脂肪肝病人降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泰脂安胶囊对阴虚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的作用.方法 68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给予泰脂安3粒,每日3次.对照组21例给予力平之0.2 g,每日1次,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脂6项(TG、TC、HDL-C、LDL-C、ApoA1、ApoB)及血黏度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经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TC、TG、LDL-C和Apo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泰脂安可明显改善脂肪肝伴高血脂症病人的临床症状、血脂和血黏度.结论泰脂安对阴虚型脂肪肝病人降脂作用比力平之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对高血压(EH)的影响,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在502例部分社区自然人群中随机抽取100例血脂正常者做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同时检出的110例高胆固醇血症、170例高甘油三脂血(hTG)症、173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L-c)血症和171例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hHDL-c)对EH的影响.结果hTC组、hLDL-c组和hHDL-c症组的EH患病率分别为31.82%、24.70%、26.59%和10.53%,与对照组14.00%的高血压患病率比较,hTC组、hTG组和hLDL-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hTG血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hHDL-c血症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hTC血症、hTG血症、hLDL-c血症和hHDL-c血症患EH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对照组的2.3、1.8、1.9和0.8.结论高脂血症与EH有密切关系,而hHDL-c血症则相反.提示高脂血症是EH的间接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组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复方丹参滴丸,疗程为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如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增加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下降,血脂水平TC、TG、LDL-C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6.
周鱼  陈永东  施德毅  徐永红 《内科》2008,3(3):378-37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易患因素。方法比较45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与41例2型糖尿病无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血黏度等变化。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血黏度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血黏度增高等密切相关,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脂和血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血脂及血黏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明显降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全血高切黏度、全面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G、TC、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开窍法可调节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脂代谢,降低血黏度,提高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降脂通脉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降脂通脉方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制作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并以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血脂康作对照,观察降脂通脉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高脂饲料造成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降脂通脉方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中、高剂量组尤为显著.结论 降脂通脉方具有降低血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治疗高黏血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2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藻酸双酯钠片,每次100 mg,每日3次.治疗组采用口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分别为(1.63±0.09) mPa·s和(1.02±0.51) mPa·s,红细胞比容分别为(41.52±2.68)%和(38.50±5.89)%,纤维蛋白分别为(4.21±0.98) g/L和(3.40±0.96) g/L,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高黏血症效果良好,具有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血压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液流变学改变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 β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 ,探讨抗凝降黏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2 0 0 1- 0 2 2 0 0 3- 11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选择伴高黏血症及 (或 )高凝血症的正常糖耐量 (NGT) ,糖耐量减退 (IGT) ,2型糖尿病 (DM)各 80例 ,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予抗凝降黏药物治疗。各组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 ,血脂 ,口服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 各组血黏度正常后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糖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 (P值分别为 <0 0 1、<0 0 1、<0 0 5、<0 0 5、<0 0 5 ) ;DM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面积及胰岛 β细胞基础功能指数显著增高 (P值分别为 <0 0 5、<0 0 1、<0 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各组血脂、血糖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是影响高黏血症的最重要因素 ,2型糖尿病组高黏血症尙受胰岛素面积及胰岛 β细胞基础功能指数影响。 结论 血液流变学改变伴随胰岛 β细胞基础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变化。抗凝降黏药物可能通过改善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 β细胞分泌功能而促进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