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及胃癌等,既往以内镜黏膜切除术为早期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但该手术难以完整切除病灶,患者预后并不满意 [1].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现克服了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局限性.ESD可一次性完整地切除病灶,具有...  相似文献   

2.
早期直肠癌的内镜下切除存在一定的争议,文章就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适应证、操作方法及在中低位直肠肿瘤中的应用做一综述。重点介绍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器械、技术要点、术后处理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透明帽吸引法(EMR-C),内镜圈套法(EMR-L)等。对于结直肠较大的平坦病变,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剥离结合圈套器治疗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36例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直径/〉2.0cm),非随机分为2组,采用黏膜剥离结合圈套器治疗21例(A组),黏膜剥离术治疗15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指标及术后结肠镜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肿瘤直径、术后出血量、术后复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剥离结合圈套器治疗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总结护理对策。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8例(95.00%)成功完整切除病灶,2例因病灶较大借助圈套器切除。术中出血2例,肠穿孔1例。术后苏醒期躁动1例,迟发性出血1例,肠功能紊乱1例。术后随访1年,复发1例(2.50%)。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疗效确切,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围手术期做好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径〉2e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病理特点,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1例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表面形态将151例LST进行分型,统计各型LST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然后对L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手术时问、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采用K系数检验分析LST亚型一致性。结果151例患者中,结直肠LST分布依次为:直肠58例、升结肠47例、盲肠15例、横结肠14例、乙状结肠13例、降结肠4例。病变直径为(3.4±1.2)em。颗粒型结直肠LST105例,其中结节混合型75例,颗粒均一型30例;非颗粒型结直肠LST46例,其中扁平隆起型31例,假凹陷型15例。两型分型一致系数K为0.87,四亚型分型一致系数K为0.80。腺瘤伴有低级别瘤变9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黏膜下癌11例。腺瘤中管状绒毛状腺瘤58例、管状腺瘤33例、绒毛状腺瘤3例、锯齿状腺瘤2例。整块切除率为98.01%(148/151),完整切除率为94.70%(143/151),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0.73%(137/151)。手术时间为(52±31)min,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97%(6/151),穿孔发生率为3.31%(5/151)。平均随访时间为28.6个月,复发率为0.66%(1/151)。结论直径〉2cm的结直肠LST病变存在较高的恶变潜能。ESD治疗LST病变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是结直肠LST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早期癌肿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未达肌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转移。随着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等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肠肿瘤可以被发现并得到准确诊断。将内镜检查发现的胃肠道局部病变进行内镜下微创切除.一直是内镜医师梦寐以求并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剥离使用或不使用圈套器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58例结直肠肿瘤(直径≥2.0cm),非随机分为两组,黏膜剥离使用圈套器(ESD-S)治疗29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29例,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指标及术后结肠镜随访情况。结果 ESD-S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ESD组,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ESD组优于ES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以及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D相比,ESD-S比较适合治疗直径<3cm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广基癌前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7例直肠广基癌前病变的患者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APC)、内镜注射针、热活检钳等行ESD手术前后实施合理护理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术中出血4例,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均通过热活检钳电凝、APC、钛夹夹闭血管等方法成功止血;术中发生穿孔2例,1例肠镜下钛夹缝合修补成功,另1例直肠因穿孔太大,钛夹无法修补,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结论ESD是治疗直肠广基癌前病变的新方法,具有微创、治疗效果彻底的优势。术前、术中、术后实施合理的护理是保证ESD治疗成功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一样都具有侵袭小、  相似文献   

13.
Yoshida等证实了结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应用新式止血方法—止血钳能有效防止穿孔和手术中的出血。笔者纳入了2005~2010年期间250例行ESD的结直肠肿瘤患者,根据止血钳应用于ESD前(采用组,n=102)或后(未采用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电凝综合征(PEECS)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ESD围手术期处理提供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12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人。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变大小、位置和起源等因素与PEECS的关系。结果 28例(6.8%)病人并发结直肠ESD术后PEECS。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肿瘤起源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0 mm vs. ≥20 mm)、肿瘤位置(结肠 vs. 直肠)和肿瘤起源(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vs. 固有肌层)为PE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直径≥20 mm、肿瘤位于结肠和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是ESD切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术后病人并发PEEC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术后应予严密观察和谨慎的围手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浅表性肿瘤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74例食管浅表性肿瘤患者按病灶周径(1/3周,1/3~2/3周,2/3周)分层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6例)和ESTD组(38例),分别行ESD及ESTD治疗,比较各组的剥离面积、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剥离面积无差异(P0.05)。在病灶周径1/3周时,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及2/3周时,ESTD组的手术时间[(50.7±21.3)min及(61.7±29.8)min]明显短于ESD组[(79.8±19.5)min及(119.8±35.4)min](P0.05)、剥离速度[(21.1±5.6)mm~2/min及(28.8±6.1)mm~2/min]明显快于ESD组[(14.5±3.7)mm~2/min及(15.2±5.1)mm2/min](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时,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无差异(P0.05),在周径2/3周时,ESTD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SD组(P0.05)。ESD组中,术中出血6例,术后迟发性穿孔2例,术后狭窄10例;ESTD组中,术中出血5例,术后狭窄1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浅表肿瘤,大面积食管肿瘤同传统ESD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治愈性切除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62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行ESD治疗,术中护士按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创面处理5个步骤配合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随访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62例患者经治疗和密切的护理配合,59例成功,3例未成功,成功率为95.1%;平均住院日6.2d.1例于术后2周出现迟发性出血经转外科手术治疗,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术者密切配合、加强患者病情监护,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等有效的护理配合,有助于顺利完成本中操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ESD可整块切除病灶,术后大块病理能精确的对病灶进行组织学分型,协助诊断。随着技术的进步,ESD治疗EGC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其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技术,治愈性切除率、5年总生存率可达86%与92.6%。与外科手术相比,ESD并发症少,出血、穿孔常见;但由于保留了胃完整的解剖结构,异时性癌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对于同时性多原发癌、早期胃管癌、早期残胃癌及老年人EGC等特殊人群,ESD也可作为新的选择。除此,ESD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花费等。本文现就ESD在EGC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对于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应用是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ESD技术难度高、操作困难、并发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开展ESD的早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不可避免^[1]。因此.在开展ESD的早期时,如何保障ESD顺利、安全地实施显得十分必要。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在早期开展ESD时.通过腹腔镜监控.取得了良好的开展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实施EPTR切除的4例结直肠S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3。78岁;肿瘤位于上段直肠2例,升结肠1例.降结肠1例。4例EFTR手术均获成功并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24-80(平均48.0)min,切除肿瘤最大径为0.8.2.0(平均1.45)cm。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分别为神经鞘瘤、囊样积气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黏膜肌层平滑肌轻度增生。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和穿孔,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腹痛、发热,其中1例出现局限性腹膜炎体征,均经禁食、静脉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未行外科干预。术后随访1-3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EPTR治疗结直肠SM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