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次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膀胱管理方案。护理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恢复到Ⅰ级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恢复到Ⅲ级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应用膀胱管理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易于操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实验组24例,两组均参照临床指南,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加压排尿的方法,实验组使用间歇导尿术,治疗时间为两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膀胱容量(401.9±29.3ml)明显高于对照组(350.3±2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尿后残余尿量(48.2±6.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17.5±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术能够明显增大膀胱容量、减少尿潴留,对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恢复膀胱功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间歇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联合运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成立为两组: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均为3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实验组采用间歇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对比后显示,实验组的预后效果、排尿情况均好于参照组,组间检验(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间歇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效果,此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与护理干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5例作为对象,将上述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间歇组。普通组常规留置导尿管和护理;间歇组给予间歇导尿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平衡膀胱率。结果:间歇组护理前残余尿量无显著差异,护理后残余尿量显著比普通组低,P0.05;间歇组尿路感染率显著比普通组低,平衡膀胱率显著比普通组高,P0.05。结论: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与护理效果确切,可降低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率,提高平衡膀胱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观察42例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术治疗前和治疗4 w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治疗前,而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检查中24 h尿沉渣检查和细菌计数等2项指标均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术可促使神经原性膀胱膀胱功能的恢复,并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日益改变的新形势下,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病发率显著提升,其病发因素相对较多,病发人群也较为广泛.就目前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医学界诸多学者认为,在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治疗中采用间歇性导尿术,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治疗效果.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间歇性导尿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在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本文展开了对间歇性导尿术在该疾病中的应用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在前人学者关于间歇性导尿术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效果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相应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和归纳,总结成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分组研究的方式,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这一时间段进行抽样,抽样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抽选数目为57例,将抽选到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7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护理,为观察组。从患者护理前后膀胱功能、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四个方面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护理的作用。结果 实施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从膀胱功能评分、逼尿肌压力、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数据均较为接近,差异较小(P>0.05);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逼尿肌压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方法,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细菌计数、膀胱容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细菌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尿路感染,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6,(9):1316-1318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6年1月之间收治的55例脊髓损伤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间歇导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后,泌尿系感染、自主排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以及残余尿量等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后,LSI-B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基础上,接受间歇导尿治疗,有助于其排尿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Meta分析系统评价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性,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万方资源等数据库创库至今所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GRADEprofiler质量评价系统进行证据质量分级评定,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3.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累计1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纳入病例1 233例,其中治疗组619例,对照组614例。分析结果显示:普通针刺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91;95%CI:2.79~8.64;P=0.000);电针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17;95%CI:2.18~7.97;P=0.000);灸法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83;95%CI:2.27~6.45;P=0.000);芒针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86;95%CI:1.26~6.49;P0.01);将所有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04;95%CI:2.98~5.49;P=0.000)。结论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所纳入文献中多数文献质量分级为低质量等级,高质量文献有限,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本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间歇性导尿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18年1月-2019年4月的相关文献,纳入间歇导尿用于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检索公式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5.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73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性导尿组患者在膀胱功能恢复方面和尿残余量两方面均优于常规留置导尿组,间歇性导尿组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低于常规留置导尿组[RR=0.31,95%CI(0.24,0.40),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导尿相比能降低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纳入研究的仅为中文文献,仍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的RCT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APN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早期行间歇导尿术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施以APN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相应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残余尿量检测值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低,且研究组患者的尿路发生感染的概率应比之于对照组患者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PN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早期行间歇导尿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护能力,减少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神经源性膀胱(NB)是脊髓损伤(SC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膀胱功能训练是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的重点。本文归纳了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用的康复手段,以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预防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3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00例进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的处理,在治疗7d和14d的清晨洗净外阴后,进行尿常规镜检,观察泌尿系感染的指标:所有患者均留取中段尿液进行尿常规镜检,男性≥5个白细胞/高倍视野,女性≥10个白细胞/高倍视野为阳性。结果间歇导尿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导尿组。结论间歇导尿对于脊髓损伤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来说,可以避免患者因长期的排尿障碍,造成尿潴留,进而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同时,间歇导尿可以锻炼患者的膀胱功能,定时充盈和排空,减少残余尿量,增加了膀胱的顺应性,相比留置导尿可以明显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时间为2014年8月-2017年8月,其均为脊髓损伤所致,根据其就诊时间的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对比2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神经性膀胱患者干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较干预前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可更好促进其疾病的恢复,将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对其膀胱功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专项护理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SCI)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82例S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根据个体病情,成立专项护理管理小组,实施专项护理管理方案,对比两组SCI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SCI患者实施专项护理管理方案,可减轻SCI并发症,促进其康复治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行清洁间歇导尿管理对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患者尿路感染风险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2)。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理,给予研究组患者自行清洁间歇导尿管理。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自主排尿恢复时间为(2.41±0.52) d、残余尿量为(75.44±18.63) 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012 2和10.145 4,P值均<0.05);研究组患者中膀胱功能恢复良好者46例,良好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患者(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0 3,P<0.05);研究组患者舒适程度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18 1,P<0.05);研究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3.85%、尿管拔除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9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13 9和4.512 0,...  相似文献   

18.
朱俐 《现代养生》2014,(16):222-223
目的:探讨评价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行间歇导尿治疗配合康复护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导尿方式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行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结果:8周后,观察组患者总要效率为95.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2%,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患者(4.0%),对照组出现泌尿系统感染6例(24.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行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自行排尿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观察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青岛中心医院收治的SCI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导尿方法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感染率等。结果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评分、尿路感染率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膀胱功能得到显著恢复,且观察组的疗效更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术治疗SCI患者膀胱炎临床疗效较佳,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间歇性导尿对膀胱功能损坏后感染预防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医院进行治疗的脊髓受损的9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例;干预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留置导尿法,调查分析两组患者残余尿量、细菌计数、泌尿系统感染率及7、14d患者尿液白细胞计数;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泌尿系感染率干预组为24.5%、对照组为77.6%,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实施不同导尿方式15、30d后,干预组患者尿液检出细菌数均明显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d后,干预组尿液白细胞(+)为11例;留置导尿组为3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治疗14d后,干预组白细胞(+)为14例;对照组为4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对病情有更好的控制作用,降低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能有效地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