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评估CT诊断报告中关于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体积统计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头颅CT影像科报告,调取CT扫描原始数据后运用3D Slicer软件进行脑内血肿三维结构重建,精确统计血肿体积;依据软件计算血肿体积大小分组与影像科CT诊断报告进行统计比对,评估影像科统计血肿体积的偏差程度。结果 117例高血压脑出血头颅CT扫描原始数据运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体积计算均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用时最长242. 4 s;最短21. 98 s;平均78. 57±40. 91 s),其中最小出血量为0. 62 ml;最大出血量为166. 03 ml;平均出血量为33. 79±3. 12 ml;影像诊断报告中最小出血量为1 ml;最大出血量为190 ml;平均37. 66±3. 48 m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程度与血肿量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基于3D Slicer软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血肿三维结构重建并较准确统计血肿体积,操作简便易行,可以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客观准确的血肿量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维重建单(双)靶点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维重建单(双)靶点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33例壳核脑出血病人的CT定位扫描资料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对血肿进行三维重建,根据血肿量的大小和形状设计1~2个靶点和引流管路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引流管(外径5mm,内径3mm)送至颅内预定靶点,术中应用10ml注射器轻柔抽吸血肿液化部分,术后将尿激酶(1~2万IU)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h后自然引流,每12h重复1次。复查CT证实剩余血肿量为最初的10%~15%时拔除引流管。结果平均置管1.5 d(1~3d),平均血肿排空率92.8%。术后1个月病死率6.0%,远期随访(平均22个月)病死率11.3%,优良率74.4%。结论该方法治疗高血压壳核脑出血,血肿排空较彻底,疗效可靠,尤其适用于血肿量较大(>25ml)且形态不规则的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例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精准手术治疗HICH的临床资料。术前手术穿刺部位和血肿侧颞部贴电极片,CT扫描并用3D-Slicer软件对头颅CT DICOM格式数据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穿刺路径、测量穿刺深度、血肿体积。投影三维重建模型(包括电极片和血肿模型)与患者预贴电极片位置吻后,标记血肿体表投影、穿刺路径投影,术中激光指导穿刺方向,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清除血肿。结果根据术前3D-Slicer软件重建结果投影,结合激光定位,均成功穿刺血肿达目标位置,并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8~85min,平均(32±3.5)min;术中失血5~15ml,平均(8±2.6)ml;术后CT复查提示血肿残留平均约(2.12±2.00)ml,血肿清除率达95.67%±4.07%;住院时间8~35d,平均(19.40±7.65)d;未发现颅内再出血及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增强现实技术结合激光定位可为HICH内镜微创手术提供精确的穿刺定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辅助高血压脑出血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高血压脑出血简单、快捷、精确可靠、价廉的手术定位方法及高效、快速、止血可靠、手术失血少的内镜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神经外科影像与手术工作平台系统),采用内镜对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行三维重建,通过该三维重建图像来设计内镜手术入路.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辅助定位与设计手术入路完成后,完全采用内镜清除深部脑内血肿,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可以直观显示脑内血肿与各解剖结构、体表标志的三维空间量化关系,迅速辅助定位并设计最佳个体化内镜手术入路.脑出血患者通过内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仅(1.6±0.5)h、手术失血量仅30~40 ml.本组26例患者中,脑内血肿全部清除(98%以上清除)5例、次全清除(90%以上)13例、大部清除(70%以上)8例.本组25例术后随访满3个月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失访),恢复良好6例(24%),轻度残疾10例(40%),重度残疾5例(20%),植物状态3例(12%),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4%).结论 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可以三维重建直观显示患者脑内血肿与各解剖结构与体表标志的三维空间量化关系,是一种简单、快捷、直观、精确可靠的神经内镜脑出血手术定位与入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术前计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前用3D-slicer软件对头颅CT原始数据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准确测量脑内血肿的各项参数,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血肿清除术,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可靠性和精确性。结果根据术前3D-slicer软件重建结果,均成功穿刺血肿达目标位置,并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本组手术时间21~75 min,平均37 min;术中失血40~100 ml,平均70 ml;术后CT复查提示血肿残留平均约2.71 ml,血肿清除率达93.8%,未发现颅内再出血及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slicer软件可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提供客观、精确定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矢状位矩形定位定向法在经额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血肿的应用。方法对4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前行CT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经额定位定向尺辅助,经额行锥颅定向穿刺置管血肿清除术。术后立即复查颅脑CT测量达靶点的误差,术后1个月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在经额定位定向尺的辅助下对48例患者行穿刺术,穿刺均达预设的靶点,平均误差为(4±1.2)mm;术后3 d血肿清除率达(80.2±14.6)%;术后无气颅及颅内感染。术后1个月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23例,无效或恶化2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85.4%。结论 CT三维重建矢状矩形位定位定向法是经额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血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首次原发性幕上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登记首次原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特征,并随访6个月。对CT特征等预后因素与预后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血肿体积是脑出血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死亡的CT预测因素;(2)血肿体积和继发性脑室出血是脑出血患者6个月末死亡/残疾的CT预测因素。结论(1)血肿体积可用于预测脑出血的死亡风险;(2)血肿体积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可用于预测脑出血死亡/残疾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张力性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高血压脑出血张力性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者5例,轻残者3例,重残者1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CT或MRI表现为液、固态混存的血肿易发生张力性血肿,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CT定位颅内基底节区血肿微创清除术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CT定位应用YL-1型穿刺针行颅内基底节区30ml及以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例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出血量在20~30ml,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的患者,行CT扫描精确定位,应用YL-1型穿刺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并随访研究.结果 47例患者血肿清除率84.5%~95%,术中再出血3例,占6.3%.2周内偏瘫恢复11例,1月内偏瘫恢复17例,失语5例完全恢复,症状恢复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结论 CT精确定位使穿刺针位于血肿中心,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能快速清除颅内占位效应,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张力性血肿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张力性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张力性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于脑出血后10-22d临床症状加重,脱水治疗无效,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诊断为张力性血肿。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4例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者2例,轻残者3例,重残者1例。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张力性血肿,正确诊断是关键,外科手术,尤其是微创血肿引流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周围水肿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于入组第7、21天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神经功能改善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第21天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ESS评分在治疗后7、14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醒脑静有益于促进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水肿消退和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9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5-2009年的脑出血患者93例,随机分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47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6例;治疗组在入院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冰帽局部亚低温治疗7 d,同时静滴依达拉奉30 mg/d,qd,连续14 d;于入院时、发病21 d行头CT检查,计算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于入院时和21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肿及水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21 d后,联合治疗组的血肿体积(11.32±7.56)ml较对照组的(15.01±3.95)ml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体积在治疗后(15.33±12.65)ml则较对照组(21.64±13.71)ml明显降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36%,较对照组的69.57%明显提高.结论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适于基层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中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607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其中11例出现脑出血并发症,通过回顾分析其可能的发生原因,脑出血后的临床特点,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结果11例患者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表现为毁损部位脑内小血肿.5例患者表现肢体轻瘫,血肿量小于5ml,行保守治疗.4例血肿量大小5ml伴不完全偏瘫者,在原有头架基础上立体定向原针道穿刺血肿.2例血肿大于30ml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颞肌下减压术,术后瘫痪症状未见恢复.结论严格术前血压状态的评估,术中注意稳定病人情绪,减少病人紧张程度,术中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尽可能地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避免过高的毁损温度及长的毁损时间等措施均有可能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神经导航定向内窥镜下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及导航系统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在神经导航引导、内窥镜辅助下行血肿穿刺清除治疗,并予以尿激酶灌注引流残余血肿,随访6个月,对治疗结果以KP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25例患者血肿量20~40ml9例;40~60ml16例。术后即刻复查CT血肿清除率在30%~70%16例;大于70%9例。治疗后6个月KPS评分80~100分14例;60~70分8例;30~50分2例;1例死亡。结论 神经导航引导、内窥镜辅助下行血肿穿刺清除,辅以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微创性、精确性、直视性、简便性、灵活性等优点,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继续出血重复CT对照观察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目的 证实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的现象,对产生继续出血的可能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对19例经头部CT证实脑出血的病斧正24h后复查CT,采用多巴氏公式计算血肿体积,继续出血的判断标准,血肿净增比例≥30%以上,结果 19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有病情加重的过程,复查头部CT证实有继续出血的现象,血肿净体积为5.5ml-77ml,净增比例为43%-428%。血肿形态不规则,长期饮酒,肝肾功能异常者继续出血发生率较高。结论 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可能发生继续出血的患者应尽早复查CT,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分析死亡相关因素。方法:1986年6月至1996年10月,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51例,男105例,女46例;年龄37-90岁,70岁以上者14例;意识3-5分者(Glasgow)68例;血肿体积大于100ml者35例;血肿破入脑室者33例。结果:术后一月内良好率及轻残率分别为25.2%和29.8%,手术死亡率为9.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其中术后再出血4%,122例随访2个月至10年,良好39.3%,轻残27.9%。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高龄、血肿量大及术前血肿急性扩大仍是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加重病情,但适当处理可降低其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及手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1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神经内镜下由皮层穿刺行血肿清除。总结分析患者的疗效,以及神经内镜下止血、提高血肿清除率、防止再出血的手术技术要点。结果本组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脑出血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术前平均血肿体积为(48.81±9.13) cm~3,术中出血量(120.12±21.27) mL,手术时间(83.11±12.56) min。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示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0.33%。术后,1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死亡。术后平均随访患者6个月以上,其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为Ⅰ级者17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3例。结论神经内镜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清除术中具有创伤小、对脑组织激惹较小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提高手术效率并减少副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立体定向适形双靶点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患安装CRW头环行定位CT扫描,将CT扫描资料输入计算机工作站(Radionics Inc),对血肿进行三维重建,根据血肿量和形状设计1-2个引流管路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引流管(外径5mm,内径3mm)送至预定靶点,术中轻柔抽吸,术后尿激酶(1-2万IU)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自然引流,每12小时重复1次。复查CT证实剩余血肿量为最初的10%-15%则拔除引流管。结果:172例幕上脑出血患,平均带管时间2.0天(1-3天),平均血肿排空率92.3%。患1个月死亡率9.3%,远期随访(平均22个月)死亡率12.2%,优良率70.3%。结论:该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损伤小、成功率高且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血肿量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脑深部血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我院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不同时间段手术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合血肿量在30~50ml左右的患者.发病在24小时内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尤其是6小时以内)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发病后24~48小时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手术预后较好.2天以后再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后遗症状较重.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行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时机以发病后1~2天内为佳,血肿量30~50ml为最佳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定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并发基底节血肿发生的原因和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的61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术后并发基底节血肿的16例(2.5%)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中毁损灶出血16例,其中9你血肿体积小于5ml,保守治疗,3个月后复查头部CT,术区损毁灶明显,对侧肢体的僵硬或震颤症状改善明显;6例血肿体积5ml-20ml之间,行血肿抽吸术,术后对侧肢体肌力下降为III-IV级;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明显。本组病例血肿发生率为2.6%,术后3个月治愈率为81.2%。结论: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有引起术区出血的可能,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为血肿清除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