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孟骏 《安徽医学》2013,34(6):812-814
目的了解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功能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42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患者基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将其分为AVF功能正常组和AVF功能异常组并统计分析各项资料,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VF功能异常组患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RDW较AVF功能正常组增高,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ALB)较AVF功能正常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WBC、RDW为AVF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表明RDW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1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血管成形术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血流量及静脉压变化.结果 血管成形术后造影显示狭窄血管扩张.术后透析血流量由扩张前(135.41±20.89)mL/min增至(265.37±12.28 )mL/min,在血流量为250 mL/min时,静脉压由扩张前的(189.58±12.32) mmHg降至扩张后(100.62±13.76)mmHg;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赵萍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23(2):105-105,,107,
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对56例8428例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前壁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97.4%;上臂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9%、81.8%、63.6%;小腿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83.3$、50%、33.3%。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动脉瘤及感染。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的长期、安全使用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锦荣  赵善明 《右江医学》2000,28(2):107-107
该文介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 36例 ,取得满意效果。认为可在血液透析中广泛应用 ,并提出几点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752例,其中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378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353例,上臂动静脉内瘘术18例,下肢动静脉内瘘术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4%,使用时间3个月至10年,绝大部分患者透析效果满意.结论 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是长期血液透析的最佳方法,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是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楚文武  徐成亮 《甘肃医药》2020,(10):916-917
目的:探讨血管彩超和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我院长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出现内瘘功能障碍的32例患者,对照组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或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检查,观察组采用联合检查,观察比较两组内瘘血管的狭窄部位、血管直径、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CTA联合CDU在血管直径评估方面优于单用CTA或CDU,不同方法对内瘘功能障碍检测结果无差异。结论:对于内瘘功能障碍者,若为前臂或上臂血管或瘘口出现狭窄、血栓形成时可通过血管超声就可明确病变原因;若出现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或上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时,需在血管超声的基础上结合颈部血管CTA检查,可全面了解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声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e,AVF)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46例初次建立AVF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及术后2、4、6周对建立内瘘的桡动脉、头静脉进行超声监测,随访初次使用情况。结果:(1)桡动脉的管径(radial artery diameter,RAD)、桡动脉血流量(radial artery vol-ume flow,RVF)、头静脉管径(cephalic vein diameter,CVD)在术前,术后2、4、6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头静脉血流量(cephalic vein volume flow,CVF)在术后2周、4周、6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F、CVF在端侧与端端吻合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1);时间与吻合方式对RAD、RVF、CVF存在交互作用(P分别<0.05、<0.01、<0.01)。术后6周AVF成熟率87%,38例初次透析泵控血流量达标。(2)4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可用于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功能评估;端侧吻合较端端吻合更容易引起AVF的高流量。  相似文献   

8.
9.
应用同种异体血管进行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建立血管通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中成功地进行血液透析,手术成功率为100%,1年的通畅率为96.4%,3年通畅率为90.5%,5年通畅率达86,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三维数值模型构建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IMICS软件读取自体AVF患者CT血管造影时DICOM格式的原始数据,运用阈值分割和手动分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感兴趣区的三维重建。并用CFX软件进行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与自体AVF功能不全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成功构建了个体化自体AVF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直观显示内瘘区的血流分布特点。流速最大在内瘘吻合口动脉端;进入静脉端瘤体内的主血流一部分沿瘤体壁向远处发展成涡流后达出口,另一部分朝瘤体中心形成较小的涡流后再达出口;次血流则直接沿着瘤壁到出口。结论:基于相对无创的CTA影像数据构建的真实可视化的自体AVF三维数值模型相比理想化的实验模型不仅可行、可靠,而且更加有针对性,可以形象地评估内瘘区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早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0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展开研究,对其注射5至50万U尿激酶实施局部溶栓处理,患者治疗前后均施行血管彩色超声诊断,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肝肾功能进行检测,测定血压,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4例(88.00%)溶栓成功,6例失败(12.00%)。注射尿激酶(47.34±62.85)min后,血栓消除。失败的6例当中有2例血栓形成时间超过48 h,均因血栓性静脉炎。血栓形成时间小于48 h有47例,其中43例(91.49%)治疗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栓塞与出血,用药后发热的患者有2例,体温未超过38℃,24 h内发热现象消失。结论应用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损伤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成功率高,且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与使用价值。而在治疗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陈旧以及女性患者方面,尿激酶的临床疗效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血管CT成像技术(CTA)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55例,均行血液透析治疗并建立自身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前、术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静脉血管的走行、管腔通畅、血流充盈等情况,行CTA检查与图像重建观察内瘘血管流入动脉、流出静脉、吻合口及狭窄程度等。结果 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与CTA检查,其中1 2例CTA表现正常,其余43例均有不同程度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包括12例单纯流出静脉狭窄、10例吻合口近端静脉狭窄、7例单纯流入动脉狭窄、7例吻合口狭窄、6例流入动脉+吻合口+流出静脉狭窄及1例窃血。术后1周、4周动静脉平均内径均明显依次增加,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亦依次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术后超声及CTA检查共发现6例(10.91%)并发症,其中3例内瘘吻合口血栓,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伴栓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术后血管通路监测、动静脉内瘘成熟程度评估及并发症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两种动静脉内瘘术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证实,鼻咽壶切口动静脉内瘘可以作为首选术式应用。方法 6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一组采用鼻咽壶切口,另一组采用前臂桡侧切口,根据血管情况决定采取端一端或端—侧吻合。术后通过Fresenius血液透析机及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术式进行临床血液透析疗效对比观察:术后2、4、6、8周,对机-血管通路评价:①通路流量(透析时每分钟过血量、多普勒流量超声);②压力(动态的静脉和泵前压力);③物理检查(通路再循环以尿素为基础稀释技术Kt/v不可解释的降低)相应参数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鼻咽壶切口、前臂桡侧切口动静脉内瘘,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鼻咽壶切口为血液透析又多提供一种满意的方法,并且可以作为首选术式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差异,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情况,为内瘘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72例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臂内瘘手术组、鼻烟窝内瘘手术组和肘关节内瘘手术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持续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8周内瘘大小、血流量、内瘘静脉直径、对心功能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瘘成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3,P=0.000),在并发症发生、第8周内瘘口大小、血流量、静脉直径及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血管情况进行内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实现动静脉内瘘的最优化建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永久导管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内膜和体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8.12我院68例老年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成观察组(予以AVF)与对照组(予以半永久导管)各有34例,对两组透析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反应蛋白(CRP)与阻力指数(RI)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透析前,两组CR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透析后3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CRP水平较透析前下降,对照组CRP水平较透析前上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12个月后,观察组最大IMT、RI与易损斑块比例与透析前相比略微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最大IMT、RI与易损斑块比例与透析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AVF相比,半永久导管更容易使老年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加重,同时长期使用导管易使血管功能下降,造成斑块阳性率升高与IMT增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本院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制作内瘘,以建立用于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观察其应用情况。结果:3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为1~5年,平均使用寿命为(3.4±0.4)年;患者中有5例发生感染,3例并发内瘘血栓,2例形成动脉瘤,1例血量供应不足。结论:加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这对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玲  张永萍 《黑龙江医学》2012,36(4):297-298,313
目的探讨建立复杂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在肘上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尺动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供透析使用。结果 28例内瘘术后通畅均良好,血流量可达300 mL/min。其中:17例仍在继续使用,2例因瘘闭改为深静脉置管,4例因肾移植而中断透析,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精工细做"建立动静脉内瘘维持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的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雯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8):2399-2401
目的:比较普通穿刺、钝针扣眼穿刺和新型钝针扣眼穿刺等三种不同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普通穿刺)、B(钝针穿刺)、C(新型钝针穿刺)三组,各20例。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各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并对影响穿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组穿刺点剧痛、内瘘狭窄的发生率低于A、B组,而内瘘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6个月后C组患者CRP水平低于A、B组,HGB水平高于A、B组(P均〈0.05),组间URR、Kt/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瘘穿刺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透析龄、HGB、CRP。结论:新型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明显降低透析患者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减轻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不影响透析充分性;内瘘穿刺的并发症可能与透析龄、HGB、CR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CTA)结合常规CTA在脑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6例患者行脑动脉血管成像,采用减影技术和未减影技术分别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容度投影(MIP)。结果 86例中,81例(92%)达到优质显示;5例为一般显示。结论减影CT结合常规CTA可作为脑动脉成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