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 schemic attact,TIA)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TIA常被称为微小卒中( ministroks)、预警性卒中(warningstrokes)、短暂性卒中(transientstroke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发作次数愈频繁,每次发作次数愈长,则脑损伤愈重,脑梗死发生率愈高[1].TIA者比无TIA者脑梗死的发病率要高10倍,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课题设计检测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为指标,对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短期内(一周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的脑梗死的预后影响.方法 观察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的患者,按病前一周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分组,随访期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病前1周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脑梗死一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好于无TIA发作的脑梗死的患者.结论 病前1周内的TIA发作可能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大部分病人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TOAST分型,以及这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无脑微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脑微出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A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6例(TIA组)进行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检查,根据有无脑微出血(CMBs)将112例患者分为有CMBs组与无CMBs组。比较ACI组、TIA组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TOAST分型及有CMBs组与无CMBs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CMBs发生率显著高于TIA组(23.3%比3.8%,P<0.05);在病理生理TOAST分型中,TI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显著高于ACI组(26.9%比9.3%,P<0.05);ACI组、TIA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总胆固醇、心房纤颤、T2白质高信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CMBs组收缩压、T2白质高信号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无CMBs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较急性脑梗死多见;收缩压水平和T2白质高信号评分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TIA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服氯吡格雷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脑缺血发作改善情况、脑梗死发生率、检测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的TIA发作频率、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对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其发展至脑梗死影响。方法:分析110例TIA患者3个月临床资料。结果: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TG、LDL、FIB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久、发作频率高,血清TG、LDL及FIB增高与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徐文苑  黄经纬  吴裕臣 《临床荟萃》2006,21(21):1555-155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体征在24小时之内完全消失。TIA是卒中的特级预报,1/3患者会发展成脑梗死,而有关TIA短期预后鲜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初次发病后1个月内发展成脑梗死的TI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脑梗死,早期对TIA患者进行转归预测显得尤为重要。ABCD^2评分法被认为是对TIA患者进行脑梗死危险性预测较为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本次研究使用ABCD。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176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从而评估该方法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常见,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脑缺血研究的深入,发现传统定义将症状持续24h为标准扩大了TIA的诊断范围,将一部分脑梗死误诊为TIA,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延误。根据TIA新定义的观点,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TIA和脑梗死都是脑缺血的严重状态,须积极干预和治疗。本文综述了TIA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min组,TIA20—60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lt;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r=6.75,P&;lt;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r=5.07,P&;lt;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χ^2=5.48,P&;lt;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波立维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终点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将ESSEN评分≥3分的TIA患者服用波立维(波立维组)及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以再次TIA发作或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作为终点事件进行评价。结果波立维组14例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阿司匹林组26例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两组1 a内TIA及脑梗死卒中事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ESSEN评分≥3分的TIA患者经波立维治疗后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符合条件的96 例TIA 患者,搜集临床资料及常规实验室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凝血指标、血常规、血糖、血脂、肌酐等,进行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96 例患者中15 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15.63%;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1.2)g/L vs.(2.9 ±0.7)g/L,P =0.00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 =0.632,P =0.011).结论 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是TIA 发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可作为TIA 近期卒中风险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TIA)的患者在5年内有1/3会发展成脑梗死,另有1/3反复TIA发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630例首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162例首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即TIA组,另选取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RDW,NLR,白细胞计数,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水平,分析各组患者RDW与NL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水平高于TIA组及对照组[刚性指数4.18±0.49 vs 3.89±0.51和3.74±0.40,红细胞聚集指数4.91±0.59 vs 4.69±0.61和4.12±0.54,NLR 2.38±1.19 vs 2.01±1.00和1.36±0.85,白细胞计数(7.23±1.06 vs 6.42±0.79和5.12±0.82)×10~9/L,RDW 13.44%±0.59%vs 12.73%±0.58%和11.64%±0.51%],变形指数低于TIA组及对照组[0.66±0.05 vs 0.73±0.05和0.77±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52~129.849,49.258,均P0.001);②TIA组RDW,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及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脑梗死组和TIA组中RDW与NLR呈正相关(r=0.73,P0.01;r=0.63,P0.01),但对照组RDW与NLR不相关(r=0.21,P=0.149)。结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RDW与NLR呈正相关,RDW可以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炎症状态起到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3例TIA患者(TIA组)及43例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的浓度,在1年的随访期内记录入选者再次发生TIA及脑梗死事件的情况,分析hs-CRP与TIA预后的关系。结果:TIA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1年的随访期内,TIA组、对照组发生TIA分别为15例(34.88%)、4例(9.30%);发生脑梗死分别为9例(20.93%)、1例(2.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s-CRP与TIA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有关(P<0.01),高水平hs-CRP(≥4.5 mg/L)患者在随访期内再次发生TIA、脑梗死的几率均比低水平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hs-CRP可作为TIA患者的预后指标,血清CRP水平高的TIA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88-1489
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果发作持续时间长30min患者脑梗死率最高,发作频率5次/d患者脑梗死率最高,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h患者脑梗死率最高,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舒张压12.0±1.6mm Hg,显著高于未梗死患者,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7.7±2.0mmol/L,显著高于未梗死者,脑梗死患者胆固醇水平7.7±2.0mmol/L,显著高于未梗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率高、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长、入院时舒张压高、入院是血糖及胆固醇水平高高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6例脑梗死后TIA及135例单纯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TIA组“有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ITs)的发生率较TIA组明显增高(P<0.01),而平均持续时间较短(P<0.01),发作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脑梗死后TIA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后TIA较单纯TIA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长期随访,脑梗死后TIA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常是急性脑梗死的特级警报,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1/3以后发展为脑梗死,约1/3继续发作,另约1/3可自行缓解。加强对TIA患者的护理,是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赵和荣 《临床荟萃》2008,23(12):886-88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经治疗的TIA患者近三分之一在3~4年内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的重要危险因素。作者对2004-2006年住院治疗的5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颈动脉系统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的关系,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